演唱会门票“退票难”如何解

演唱会门票“退票难”如何解0

“1399元演唱会门票,因突发身体不适申请退票,平台称需扣除80%的手续费”登上4月的热搜。

这并不是个例。

从付款到申请退票仅2分钟,却要收取50%的手续费;因身体原因申请退票,出示相关证明后仍然遭到拒绝;回流票压根儿没有退票资格;同一演唱会项目在不同城市的退票规则不一样……有媒体调查发现,对于演出门票的退票制度,消费者有诸多吐槽。

消费者想退演出门票为何如此艰难?退票规则究竟由谁来制定?又应当怎样完善退票机制?

“后悔药”有点贵

代骆骆

一张演唱会门票,诠释了什么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几百上千的门票,退完票只剩两三百。一来一回,房间门没出、一句歌词没听到,好几百块钱“人间蒸发”,换谁都不会舒服。

每次演唱会都有人喊退票手续费贵,但票务平台从来不改,难道没有人管管?

购买演唱会门票,实际上是在与平台签订买卖合同。而退票条款,也属于合同约定,一旦用户点击了确认,就表示接受了退票条款。

但目前,并没有法律对退票费的比例、数量进行规定,所以退票手续费影响的只是消费者的退票体验。

其实,在电商平台发展初期,也不是所有商品都能退换货。

卖家自动“卷”,让服务越来越亲民,人们习惯了淘宝的7天无条件退货。但遗憾的是,演唱会门票销售渠道更狭窄、经营压力更大,自己“卷”自己的意愿应该并不高。

或许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高额退票手续费针对的并不是个人,而是“黄牛”。

在购票实行实名制之后,“黄牛”依然大量存在,手续费是制约“黄牛”不再囤票的唯一办法,高额手续费可以触发“黄牛”的风险管理红线——他们会顾忌,如果自己的票没能及时脱手,是否等于50%的资金砸在了手里?

而对个人卖家来说,买这张票的时候,是想好了一定会去。实在有一些不可抗力导致去不了,还有“后悔药”买,虽然这个“后悔药”有点贵。

这样想,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服务生意不注重体验感?不理解

秦  蔡

因为演唱会门票退票手续费用,各方律师与各方平台已经拉扯过很多回合。

销售方主流回复是:主张消费者购买演出门票是购买服务,而非商品,并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

法院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票务平台所销售的,是承载享受文化服务权利的观演凭证,只要门票所记载的内容属实,若非演出延期或取消,购买成功后平台均不提供退换服务。

如果仅仅因为“服务性”而拒绝退改,其实很难解释与演出票具有相似属性的电影票业,是如何建立起更加细致的退改签规则。

我们暂且放下行内的优质示范不提,来看看演唱会门票是否属于珍贵而稀有的渠道类产品?显然不是。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9万场,与2023年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108亿元,与2023年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77.88%。

如此庞大的量,门票却确定是服务类商品,那么在服务中完全无视顾客体验感,其实是很矛盾的事情。

退票的情节不可一概而论。

有很多个人卖家,甚至是刚买完门票就发现买错票、选错城市、座位或人数,因此提前很长时间、在完全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情况下提出少量退票,是否应该给予恰当的体验感呢?

即使高额的退票费合法,但对行业的伤害更是不言而喻的。

退票机制亟待完善

王  琦

近年来,演唱会门票的退票问题逐渐凸显。从高价手续费到退票规则的种种限制,消费者在退票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层出不穷。

首先,高额的退票手续费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有些消费者在购票后短时间内申请退票,却被告知需要支付高达票价一半甚至更多的手续费。这显然不合理。

其次,退票规则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也是消费者诟病的焦点。许多消费者在购票时并未充分了解退票规则,导致在需要退票时遭遇种种限制。这些复杂的规则让消费者在退票时感到困惑和无助。

此外,不同城市、不同演唱会的退票规则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也容易导致退票过程中的纠纷。因此,制定统一的退票规则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相关部门和演出行业应共同完善退票机制。

首先,应降低退票手续费,尤其是在购票后短时间内退票的情况下。其次,退票规则应更加透明和简洁,方便消费者了解和操作。同时,建议建立统一的退票规则和标准,以减少因规则差异而引发的纠纷。

另外,借鉴航空、铁路等行业的阶梯式退票收费计算方式,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这种方式既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又能减少票方的损失。

同时,建立候补购票制度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措施。当消费者退票后,候补人员可以依次获得该票,这既能降低票方的损失,也能减少退票手续费的收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