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促善治的生动实践

良法促善治的生动实践0

万古奔腾的长江,承载着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然而,近年来长江生态系统屡屡敲响警钟:长江白鲟灭绝,江豚、胭脂鱼等物种数量急剧下降,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猎杀珍贵野生动物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沿江企业直排、偷排污染物,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事件频发。

公民导刊4月号《长江禁渔:法治力量保护长江焕发生机》一文,正是反映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长江十年禁渔这个大局,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生动实践。

法者,治之端也。2021年7月29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划定了禁捕区域,还明确了收购、加工、销售、运输、食用非法捕捞渔获物及其制品等破坏渔业资源的禁止性行为,并对垂钓进行了规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自决定出台后,我一直关注其实施效果,通过采访相关业内专家、政府相关部门、上岸渔民等,动态了解掌握禁捕举措与成效。

采访中了解到,决定的强制性,让各部门各方面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行动上见真章、在实施上求实效,全面落实法律规定、履行法定职责,切实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取得最佳的实施效果。

不久前,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会在重庆召开,重庆晒出阶段性成效,近7000名渔民上岸后稳定就业,全市非法捕捞案件下降24.2%,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鱼等濒危鱼类增加近700尾……这些亮眼的数据彰显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也让我们看到法治手段在促进长江实现鱼翔浅底的力量。

@Kelvin:《公民导刊》4月号刊登的《“绿色动脉”串联美好时光》一文,让读者看到在人大助推下,沙磁步道成为了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以新的面貌逐步融入现代城市和百姓生活中。

@毛毛:《公民导刊》4月号刊登的《外卖包装费何时成了糊涂账》一文讨论了外卖包装费的问题,怎么平衡利润和成本,同时关注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是商家需要不断思考研究的问题。经营者收取一定的包装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基于商品包装的必要性和实际成本考量,也可提供多种包装选择,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从而提升消费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