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幼童戴牙套 是科学还是生意?
去年年底,上海市民张女士两岁半的女儿个别牙齿反颌,便带孩子去整牙,被某诊疗机构建议安装隐形矫治器,每天佩戴时间要满12个小时。
专家表示,两岁半幼童被要求每天戴12小时牙套,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城市,儿童口腔连锁诊所随处可见。在这些儿童口腔诊所中,低龄矫治靡然成风。
专业的事请找专业的人
秦 蔡
儿童矫正牙齿,年龄是不是越早越好?这个问题,显而易见是个医学问题,应该找专业的人,跟价值观没有什么关系。
而任何专业,跟机构两个字扯上关系,似乎就有经济压力。
没有人消费,偌大机构何以为继?不能替人解决问题,对方为何刷卡?不指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一个套路下来,总会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早期干预的确存在。在8—10岁的年龄段,颌骨正在发育,某些情况下,人为可以干预发育的角度,但并不能干预发育的量。
放在口腔机构,适龄孩子的正畸做完了,要扩大用户面,“发育”这个变量就被利用得无限大。
那么,具体到某个孩子,真有“此刻”矫正的必要吗?问题又回到了医学上。
从医学科学角度说,儿童牙齿矫治并非越早越好。比如,佩戴矫治器的不适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和平常的学习生活;牙弓的变化或肌肉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孩子整个面型的发展,等等。
业内人士也早就发出过警示,过早对儿童牙齿进行矫治,可能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令人费解的现实。
监管部门固然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打击虚假宣传和过度矫治行为,但去三甲医院获取一个规范而专业的意见,就这么难吗?
孩子成长路上,视力、身高、牙齿……种种情况层出不穷。医疗、营养、心理……这些知识,家长没有办法全盘掌握。
但是,但凡能多信任一点规范的公立机构,也不至于做出如此荒诞的决定。
监管和科普一个也不能少
何 勇
在行业暴利的诱导之下,一些儿童口腔诊所和医生为了吸引客户,在线上社交平台宣传时或线下问诊时,往往故意夸大幼儿牙齿状况,刻意制造未成年人“牙齿矫治焦虑”,拿越早矫治治疗越好之类营销话术误导家长,诱使家长同意给孩子做牙齿矫治手术。
实际上,牙齿矫治属于医疗行为,孩子到底在什么年龄段、什么情形下需要进行牙齿矫治,必须严格遵循医疗标准和规范,遵守科学治疗原则。
如何治理儿童牙齿矫治乱象,遏制儿童牙齿矫治低龄化趋势?
在笔者看来,监管和科普一个不能少。倒逼口腔诊所遵循医疗标准和规范,严格遵守科学治疗原则,斩断儿童牙齿矫治低龄化这门焦虑生意。
一方面,强化儿童牙齿矫治监管。这既要卫健部门、行业协会探索制定儿童牙齿矫正治疗标准,厘定适合矫治的年龄段,引导科学合理地开展儿童早期正畸,也需要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规范口腔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营销宣传,严惩虚假宣传,还需要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平台治理兜售“牙齿矫治焦虑”账户、文案。
另一方面,加强口腔常识科普教育。卫健主管部门可以联合专业的医疗机构、医学院以及短视频直播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下讲座等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正确的儿童牙齿矫治知识,提升大众口腔知识认知水平,提高人们识别牙齿矫治营销话术能力,让越早矫治治疗牙齿越好之类营销话术失去信徒和市场。
家长别被焦虑裹挟
代骆骆
契诃夫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小职员之死》。小职员在剧院里看戏时,不小心冲一位将军的后背打了一个喷嚏。他疑心自己冒犯了将军,三番五次向其道歉,将军被他惹得不厌其烦,呵斥了他。之后,他精神越发焦虑紧张,最后活活给自己吓死了。
实际上,容易焦虑的人身上有个通病,就是遇事往极端情况想。
比如,孩子今天请假,明天就是辍学,以后就啃老;今天摔跤,明天感统失调,以后就大脑思维障碍……这种思维甚至不仅仅体现在育儿,而是渗透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一两岁的孩子戴牙套,我们觉得这种焦虑很荒诞。那上一年级的孩子期末考试没考呢,这种焦虑有没有感同身受?
其实,被焦虑裹挟的家长,才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
家长的焦虑并不局限于学业,容貌、身高……比来比去,满满都是家长的不甘,盼着孩子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对孩子的一切有期待,又恐惧一切变数,结果就是在各种不确定中不知所措。
这样的过度焦虑,导致了许多过度举动。就像给一两岁的小孩戴牙套——小小的不完美被放大,于是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要让孩子无瑕疵。
静下心来想一想,命运真的可以早早被设定吗?那些小时候恐惧担忧的事情,真的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恶果吗?
所以真正要控制的,是父母的“过度”。
焦虑,可以;过度,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