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计走廊建设 打造超级IP

作者: 陈敏

献计走廊建设 打造超级IP0

受访专家》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 牟元义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协会文旅教育分会秘书长 张云耀

随着“宽洪大量”“资足常乐”“七星揽月”“美石美刻”等一批川渝文旅组合持续“出圈”,洪崖洞、宽窄巷子等标志性景点已成为巴蜀文旅的流量担当;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一批文化遗产地入选长江世界遗产之旅推荐线路;巴蜀慢生活体验游、川渝生态康养产业等新业态快速兴起……川渝两地正努力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大亮点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目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还存在哪些梗阻?在文旅产品优化消费升级、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还有哪些短板?下一步,如何按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动走廊建设持续走深走实?

本刊记者采访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牟元义、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协会文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云耀,两位专家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目标、项目、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记者:《规划》提到,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全国提供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在您看来,走廊二字的背景和意义何在?

牟元义:什么是样板?样板就是可供观摩和学习的人或事物。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目标就是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内“走廊”建设成功的案例较多,如河西走廊、海上走廊等。意味着作为“走廊”,就是沿途合作开发,实现共赢。到了重庆,必走四川;到了四川,必来重庆。

张云耀:旅游廊道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它是一种线形的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形式,通过线形通道将旅游业所有要素进行联结聚合。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属于旅游廊道的一种形式,这里的走廊建设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与产业效益,以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为主,更是强调“旅游+”,侧重对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集文化传播、旅游开发、交通改善、经济发展等多重目的为一体的综合价值追求。

记者:自《规划》出台以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哪方面变化最大?如何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

张云耀:我们课题组对2023年重庆市及各区文旅委官网、官微和主流媒体新闻,重庆文旅简报、重庆各区文旅工作总结等相关文本汇总后,作了分析,看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这一关键词排第四位,可见从官方层面获得了高度认同,协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文旅产品的供给日益丰富,“宽洪大量”“点石成金”“江天一色”等成渝CP文旅品牌获得广泛关注。

牟元义:要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开放新格局,应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格局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同时,利用好重庆战略地位优势、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全球的文化旅游开放合作平台。借鉴河西走廊、辽西走廊、海上走廊等建设案例,不断优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规划布局。

记者:在完善巴蜀文旅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上,两地还应做实哪些工作?

牟元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已从“全面起势”迈入“深化创新”阶段,应持续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项目的拉动作用,一方面,两地应合力争取国家层面更多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与支持,策划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重大活动、重大改革事项,为走廊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巴蜀两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两地应结合巴蜀文旅资源分布、特色和比较优势,建立完善合作共建“一盘棋”整体谋划机制,划分文旅功能区,实现差异化发展和优势互补,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县,整合四川天府旅游名县经验,启动“巴渝旅游名县”战略,形成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旅游发展品牌。在经费保障上落实奖励资金、在用地政策上给予倾斜、在金融支持上注入活力。

此外,建立和完善巴蜀两地在文旅资源开发、市场营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长效合作、协同治理机制。搭建互联互通的智慧旅游治理平台,提升在科技创新、公共安全、市场监管、数字服务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形成文旅新质生产力。

记者: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当前最突出问题是什么?

牟元义:一是走廊中部“塌陷”问题,即重庆市的渝西地区、四川省的东部地区,在推动走廊建设、形成走廊效应方面还有差距,还未能真正成为旅行社主推、游客及“网红”打卡、社会各界充分认可的文旅发展引擎。

二是社会企业参与走廊建设还不足。对比四川省、重庆市的文旅规上企业数量,四川目前有2800余家,重庆仅1100余家;从企业产值角度讲,2023年四川企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重庆2300余亿元,重庆的文旅企业参与度,相比四川还有差距。且两地的企业重点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双核”建设方面发挥了带动作用,但两核连线地区的企业参与不多,未能形成走廊效应。

张云耀:巴蜀味的文旅IP品牌不显;巴蜀韵的旅游产品不足;政府学界业界关注点不一致,市场主体参与不积极。

记者: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走向世界,接下来的着力点在哪,有什么具体建议?

牟元义:应激发巴蜀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新活力。要出台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带动作用。要加强跨界融合发展,培育旅游产业,实现产业链整合、供应链协同,实现横向区域合作,纵向产业联动。要在政府主导基础上,出台激励政策,引导两地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深化文旅商体展联动,积极促进“大消费”。以政策统合强化业态融合,促进要素聚合,推进市场复合。

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打造“巴蜀文旅”超级IP。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孪生等技术,对大足石刻、钓鱼城、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复原,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推动智慧文旅体系建设,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提升游客体验感。

应推动区域协作联动,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联盟,联合周边省份,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品牌共建。充分发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庆、成都“双核”虹吸效应、溢出效应,辐射带动边缘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文旅消费新空间,重点打造成渝“后花园”,建设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擦亮“两江游”“街巷游”等夜间经济名片。要推进人才流动,实现两地游客互动、人才互换。

张云耀:针对巴蜀韵的旅游产品不足问题,鼓励百花齐放,但要做好示范引领。川渝地区石窟寺数量占全国的47.6%,反映了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高超水平,可以围绕“双核三带”着重打造巴蜀石窟艺术精品旅游线路;当下研学旅行产品火爆,可以打通“采盐—运盐—用盐”通道,打造世界级的“咸说历史”研学旅行线路;还可以利用“三线建设”、美食等文旅资源打造相应的旅游产品。同时,加强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提高进入的便利性。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