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城故梦中醒来的崖巷

作者: 宋婷婷

从江城故梦中醒来的崖巷0

建在重庆市渝中区山崖上的戴家巷,背对上半城的繁华热闹、面朝清朗的嘉陵江景,静静度过了六百余年时光。

它一度兴盛,又历经落寞,直至被城市更新的脚步唤醒。

戴家巷的更新,不仅是对街巷环境设施升级,更是在历史挖掘过程中融入创新巧思,让老巷和城市共同生长。

于城市繁华之处,览重庆古今之美。苏醒的戴家巷,涌动着蓬勃生机。

沉睡——

见证山城百年风云

高居城墙之上的戴家巷,究竟诞生于何时?在戴家巷城市更新展厅,一个游客不会错过的地方,崖巷记忆呈现在人们面前。

重庆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筑城。其中,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旧城基础上砌石为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城垣格局,也就是后来人们常称的“重庆城”。

戴家巷这一片的城墙就位于临江门和洪崖门之间。从条石规格、砌筑工艺判断,该段城墙始建于南宋,主体建于明代,清代修补过。

明清之际,重庆已是“商贾云集,百物萃聚”。戴家巷区域下接嘉陵江董家咀码头和盐码头,成为商贾小贩聚居之地,逐渐兴旺。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巴县设29坊。据传戴家巷曾有戴家大院,至此始得名戴家巷,划归临江坊。清光绪年间,河北清河郡人士张云轩绘制《重庆府治全图》,戴家巷也在其中。

1892年,重庆第一家西医院——宽仁医院在戴家巷落成,带动了周边的服务业。街对面开起了火锅名店“云龙园”,戴家巷内则遍布小餐馆、小旅馆,顾客大多为病人家属。

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大批政府部门和企业西迁来渝。地处市中心的戴家巷聚集了汽油厂、粮食协会等诸多后勤单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充分保障。此外,因戴家巷区域人烟繁盛,许多民生企业如冷气厂、百货企业公司等也入驻其中,商业活动频繁。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迎来了解放。

1950年4月,重庆市统一战线工作部成立。彼时,重庆百废待兴,市委统战部选择迁入戴家巷9号办公。因交通便利,多数房屋又坚固耐用,在战火中几乎没有受到损坏,戴家巷也成为各个部门的首选之地,公安局、盐业公司、邮局纷纷在巷内建起宿舍。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城市化进程加快,周遭高楼不断林立,昔日的繁华地却显得格格不入——空间逼仄、环境糟糕。大部分房屋老旧破损,存在屋面漏水、立面破败、管网不畅、乱搭乱建、消防隐患等突出问题。临江崖壁杂草丛生,长时间堆满垃圾;上下高差约60米且无连接通道,居民出行不便,甚至存在滑坡等地灾隐患。

戴家巷风光不再,一度沦为棚户区。

曾经以住在这里为荣的老居民纷纷搬离,留下一部分难离故居的人,在落日余晖中与崖巷相伴老去。

更新——

多方合力重塑风貌

相较于精心规划的新城区,老城区往往显出某种“混乱”。

但是,作为一座城市的特质担当,这样的老地方承载着城市文脉,不能任由其消逝。

改造因此迫在眉睫。

2018年,渝中区全面启动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采取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政府+居民”共同实施的模式,对戴家巷片区实施老旧社区改造提升、崖壁步道建设、商业空间更新改造。

具体是怎么做的?酒香需路引,打开新入口。

戴家巷地处解放碑商圈,紧邻洪崖洞景区,区位条件极佳。但除居民外,少有人能直接发现这个地方,入口深且交通不便是其最大痛点。改造从打开临江路的入口开始,建造新入口与公共空间,让戴家巷不再是一条背街小巷。

同时,面对大量建于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建筑,渝中区政府出资实施片区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微更新”改造,对片区所有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增添物业管理用房,整治和扩宽了阶梯巷道;在渝中区政府的主导下,还补齐了片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新建社区公共场所、整治片区下水道、布置城市家具、装点社区空间。

该区域运营单位介绍,该项目保留了7200平方米的老旧建筑,新建临时商业建筑仅有1100平方米;新建崖壁步道1100米,形成吊脚楼畔、峭壁黄葛等6处景观及5处观景平台。

随着片区环境改造、空间品质提升、商业活力增强,戴家巷临崖底层商业价值不断攀升,带动了街区楼栋底层居民自有物业的全面商业化,尤其是一些特色网红小店入驻,增强了街巷的游玩趣味性、业态体验值。

底商的兴旺进一步加快了居民自主更新的步伐。居民开始自发进行楼栋二三层及以上楼层的更新改造,加装电梯、装修房屋,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店。居民自主更新总计投入近亿元。

楼栋更新的纵向延伸使街区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街区氛围越发浓厚,戴家巷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向周边外溢。

由于居民自发更新项目不断扩大,戴家巷对街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统一维护和对品牌运营推广的需求愈发迫切,该区域运营单位承担起片区运管的职责,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组建了“商家联盟”。

一系列的更新举措,让戴家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外迁的原住民选择了回迁。通过“政府引导撬动,居民自发参与,多方共治共管”方式,居民对社区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了“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在这张城市新名片吸引下,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颇具山城特色的临崖景观、感受独特的烟火气和人文范。

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花落戴家巷老街城市更新项目。

苏醒——

新与旧的奇妙共生

阳光轻洒,树影婆娑。在戴家巷内,两位老人坐在墙根下,悠闲地晒着太阳。谈话间得知,二人均年逾八旬,在这里居住已有20余年。

他们面前的开阔场地是戴家巷的新入口。

“以前这里是个食堂,后来食堂拆了,政府实施了就地改造,现在游客都喜欢来这里拍照。”住在旁边小楼的段婆婆说。

“以前买个菜都要绕好大一段路。改造过后,环境漂亮了、出行方便了。”王婆婆在一旁笑呵呵地补充道。她住在离这里稍远的地方,但喜欢来此散步,找老姐妹唠叨家常。

环视周遭,老建筑保留着原来的红砖外立面,再现了绿树红墙怀旧景象。

在附近的一个游客必经打卡点,一位母亲正在为一双年幼的儿女拍照,高耸的烟囱、活灵活现的灶口如翘起的尾巴与虎头……这是老虎灶经过创意性复原的样子。曾经,作为公共服务补充的老虎灶遍地开花,为人们提供了喝茶聊天、消磨时光的去处。

如今,这里有生活安逸的老住户,也有探索新店的年轻人。

继续往里走,会看到一家名为“时光管理局”的小店,门口摆着电视机、电风扇等老物件,墙上贴着些怀旧风海报,售卖小孩子喜欢的零食和小玩意儿。与“时光管理局”隔街而立的餐馆于去年开业,据说是由老式教学楼改造而成,招牌显示主售热辣火爆的江湖菜。

更具特色的是旁边一栋叫作“崖边盒子”的建筑,由戴家巷13号改造而来,业态定位为文创、休闲餐饮,目前入驻了不少特色商家。

走进位于一楼的魔魔盒子文创产品店,满目皆是重庆元素,众多游客穿梭其间。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冰箱贴、打卡盖章本等文创产品热销,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从店里出来再走一段距离,就是备受游客青睐的临崖商业街。漫步崖边,沿江美景尽收眼底。停下小憩,一侧有咖啡馆、泰国街头小吃等时尚小店。居民自发参与、自主更新的项目,大多集中在这一区域。

景色不止于此。若蜿蜒而下,就是最“出圈”的崖壁步道,延伸至嘉陵江畔。

作为戴家巷独一无二的特色景观,该步道长约750米,其中悬空栈道长300米,上下落差近60米,尽显山城风貌。崖腰与古巴渝十二景“洪崖滴翠”近在咫尺,牵手洪崖洞、俯瞰嘉陵江、远眺江北嘴,临崖听江,自然成趣。一路游览,可寻踪重庆老城墙,还可见峭壁黄葛树,悬根露爪,古态盎然。

徜徉此间,细细品味,既有老风貌,又添新韵味,新与旧在这里达成一种奇妙的共存。

从江城故梦中醒来的戴家巷,传承延续历史脉络、丰富拓展文化内涵,正在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