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巴蜀故事 让巴山蜀水走向世界
《巴山蜀水竞风流——川渝人大联动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在本刊7月号刊发,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地、大篇幅地讲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背后的故事。
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以文化突破行政边界,其灵魂是“协同”二字。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年,也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第5个年头。
川渝两省市人大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关注从2021年开始。这几年里,每一年两省市人大都会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推进情况进行跟踪。
这几年,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多次开展了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调研,我都参与了新闻报道。感触很深的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不同阶段的推进过程中,人大总是提前介入,广泛听取意见,助力推动一些问题得以解决。
比如:从最开始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怎么建,到随后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出炉等,都离不开人大的助力,推动了协调机制、重点项目的落地。
在采访中,有专家表示,国内走廊成功的较多,如河西走廊、海上走廊等。作为走廊,就是沿途合作,实现共赢。到了重庆,必走四川;到了四川,必到重庆。
如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已从“全面起势”迈入“深化创新”阶段,我们也期待,让巴蜀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更期待,川渝文旅组CP,通过游客互送、品牌互宣、营销互推、活动互访等举措,携手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让川渝文旅名扬天下、享誉全球。
@嘉嘉:《公民导刊》7月号刊登的《搭起“重庆造”提档升级之桥》一文,阐述了面对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重庆通过制定地方法规,为持续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和设计之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展现了市人大在助力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总结工业设计实践经验上的行动和探索。
@大福:《公民导刊》7月号刊登的《多地景区免预约 游客体验会更好?》一文,就参观景区预约制的利与弊进行讨论。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这一话题广受关注。在我看来,非热门景区是可以视情况取消预约制的,但景区在取消预约的同时,必须做好人流控制的预案,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