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之美”推动“人文之治”
作者: 罗得中
重庆市渝中区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域城区、山城江城不夜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市场经营主体密度、路网密度高,治理面临不小挑战。
利用渝中区拥有的丰富文脉资源、丰厚文化底蕴、丰润文气涵养,实现以“人文之美”推动“人文之治”,是渝中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提出的新命题、前行的新路径。
本文以渝中区的实践经验为例,探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母城文脉浸润人心
近年来,渝中区以红色基因凝心聚力、成风化人,以城市文脉传承记忆、铸造气质,展现着首善之区的文明风采。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小心把握着城市品质、历史文脉、城市生态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间的分寸感,因地制宜在城市建设里融入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实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深入推进人文渝中建设。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留住山城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城市文脉,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城市文明力量、彰显城市风采,筑牢了城市精神基础,为实现“人文之治”提供了强大支撑。
文化服务促进善治
近年来,渝中区持续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日臻完善,基本建成市区级文化地标、街道级文化客厅、嵌入式新型文化空间“三级复合文化场所”。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让人民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实现“人文之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时代新风成风化人
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浸润人心。牢固树立社会新风尚,推动全民道德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文之治”擦亮文明底色、洋溢文明气息、凸显文明风范。
历史文化资源浸润作用亟待进一步发挥
历史文化资源挖潜保护不够。对渝中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发掘不够,母城文化品牌影响力依旧不足。比如,渝中作为文旅大区,缺乏类似重庆1949、印象武隆等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大型旅游文艺精品驻场实景演出。此外,渝中文物完好率虽达97%,但破坏文物行为时有发生,文物保护常态长效机制还需完善。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不够。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机还不足,以红色资源让市民游客在探访历史中鉴往知来、激励人心做得还不到位。调查显示,来渝中的游客知晓解放碑、洪崖洞等景区景点的占100%,但仅有接近70%的人知晓周公馆、抗建堂旧址等革命文物。
历史文化资源宣传阐释不够。对母城文化思想内涵、时代价值的挖掘还不深入,挂牌在区文管所的母城文化研究中心没有实体化运作,反映母城文化的精品力作还比较少,“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字号”大奖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群众对母城文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弘扬巴渝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工作做得还不够,把城市精神融入治理方方面面还需进一步加力。
公共文化服务支撑作用亟待进一步加强
公共文化服务便利度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离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十分钟公共服务圈”还需迭代升级,“家门口的文化中心”还未全覆盖。此外,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管理机制不健全,未能充分发挥以文化服务促进善治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性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法研究不深、理解不全面,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阵地功能作用发挥不到位,对群众文化需求把握不够精准,活动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不足。虽然渝中积极推进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文化资源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转化力度弱、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仍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应用”现象。同时,文化创意、文化消费终端、网络出版、文化娱乐等契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业态发展不充分,数字服务等新兴业态占比不足20%,不及全市35%的平均水平,产业发展新的支撑增长点不足。
时代文明风尚引领作用亟待进一步培育
文明引导还需优化。不规范停车、不文明养犬、高空抛物、餐饮浪费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市民“主人翁”意识还未牢固树立,引导市民文明习惯养成和文明风尚培育还需进一步强化。据走访发现,每到炎热天气,会有市民聚集在地下通道、树荫下等阴凉处乘凉,其中不乏存在打牌嬉戏、大声喧哗、袒胸赤膊等不文明行为,有的更是在地下通道上下楼梯处“席地而坐”,影响其他市民游客顺畅出行。
思政建设还需深化。部分思政活动仍然简单采用“说教式”课堂形式,没有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此外,理论宣讲到达率、群众覆盖率还不够。
典型示范还需强化。虽然渝中区培育中国好人、重庆市道德模范等市级以上先进典型97人,但其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大范围、大面积宣传先锋模范事迹还不够。同时,评选先进典型的数量还不多,典型模范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
“聚焦+聚智+聚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切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深化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构建新闻传媒、文化演艺、广播影视、文创设计、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集群,推进中央艺术区、中央娱乐区打造,支持大田湾体育产业园、黄花园创意设计产业园、大溪沟电影数字产业园、重庆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建设,强化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服务,建立龙头型文旅企业引育机制,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领域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效应。
聚智文化科技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文化领域的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加快发展数字影视、沉浸式体验、短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抢抓网络视听产业风口,策划打造一批数字游戏产业园、微短剧影视基地,引导优质企业抢跑“数字文旅”新赛道,实现文旅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聚力打造文旅特色品牌。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参与川渝两地联合创建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1+3+N”旅游综合执法监管体系,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积极开展全国文旅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试点。依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城市风光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节庆品牌,开发一批富有创意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出母城文化游、红色体验游、山水都市游、浪漫恋爱游等一批文旅精品路线。
“着重+着手+着眼”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着重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优化渝中区文艺精品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管理,构建完善文艺精品题材规划、创作扶持、精品奖励、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管理措施。建立重大项目支持机制,探索设立“母城文艺”创作题材库,大力实施重大现实题材项目“揭榜挂帅”,深入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人文底蕴,推出一批彰显渝中人文魅力的精品力作。
着手打造高品质“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完善群众需求调查、评价反馈机制,全面推广“菜单式”“订单式”“预约式”服务。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提升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通远门城墙故事会等品牌影响力,大力开展“一街一品”基层文化品牌建设,结合楼宇党建探索打造“楼宇文化”特色项目,整合各方社会资源为楼宇人群开展“微文化”服务。
着眼健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体系。探索建立文物资源开放利用新机制,探索开展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完善渝中区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积极培育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推进实施非遗“薪火相传”计划,深化十八梯非遗旅游街区建设,培育开发非遗文创IP,推动非遗融入生产生活。
“深入+深挖+深化”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完善红岩育人工作体系,建立“家校社一体化”红岩文化育人工作格局,完善红岩精神融入党性教育、国民教育、公众教育的育人机制。积极融入全市“红岩思政”联盟建设,深化“行走的思政课”体系建设,打造红岩主题思政研学精品线路,推广践行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重庆城市精神。落实“四德”建设工作任务,完善户外公益广告发布刊播管理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深挖选树先进典型。建立健全先进典型选树培育和宣传学习体制机制,推进宣传选树活动清理优化改革,一体贯通发现培育、选树宣传、学习践行、关怀礼遇、动态管理等改革环节,加快“文化·最美重庆人”应用子场景试点建设,深入挖掘各行业先进人物事迹,培育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重庆人”等先进典型。
深化文明培育、实践、创建协同提升机制。健全文明常态化工作提升体系,加快“城市文明提升一体化”建设,探索群众参与文明建设的数字化路径,实施文明培育德法促优工程、文明实践深拓培优工程、文明创建常态提优工程。突出民生导向,聚焦诚信建设、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和文明行为引导、“扫黄打非”等重点领域,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民生实事协同治理机制,增强专项治理能力,长效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工作成效,保持全国文明城区“金字招牌”。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