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新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作者: 徐行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始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周恩来亲自领导绘制了新中国现代化的最早蓝图。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一五”计划提前胜利完成,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大规模建设的全面展开使新中国向着现代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为当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周恩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具有开创性的奠基作用,“一五”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对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中共二十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包含着周恩来在早期探索中提出的正确思想和经验总结。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结果。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周恩来;“一五”计划;早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6-0005-13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艰难局面,周恩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集中精力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渐展开做了必要的前提准备。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大规模建设高潮的兴起,周恩来提出建设工业化强国的设想。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他逐渐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并在几十年间一直为之努力奋斗。周恩来亲自领导编制和实施的“一五”计划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作了开创性探索,为当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于周恩来与新中国现代化问题,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但多偏重于从宏观角度论述周恩来与四个现代化提出的过程,或者是对周恩来的现代化思想和实践作概括性阐述。本文从微观分析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周恩来领导编制和实施的“一五”计划及其重大成就,阐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如何艰难起步的,并深入讨论周恩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卓越贡献和早期探索的奠基性意义,进而思考周恩来当年提出的正确思想对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有益启示。

一、周恩来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最早提出和逐渐完善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但这个目标从提出到逐渐完善,经历了由一个“现代化”即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变化过程。

新中国诞生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考虑到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没有现代化的工业绝对不行,所以首先提出了实现一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提出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制定了“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周恩来明确提出要落实好“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总体方针,“我们要准备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工业”。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周恩来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不断提出和完善现代化的概念和目标,从一个现代化(即工业化)逐渐发展到几个现代化。他陆续提出过: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现代化的重工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等。他已关注到各个产业之间协调发展问题,提出“要使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地有配合地向前发展,才能保证我们计划建设的胜利”。

新中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起步于“一五”计划时期,周恩来是中共党内较早提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人,并在其后半生一直为之努力奋斗。在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他坚定地预言:“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虽然这时周恩来提出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与后来的“四化”内容不尽相同,但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以后的20多年中,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内容越来越完善。周恩来还阐明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并且归根结底,也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他进一步表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关于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考,周恩来的认识后来也有发展。他认识到不能孤立地提出建设工业体系这个单一概念,同时还应更快地建成中国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这包括工业、农业、财政、贸易、文教、科学、国防等各方面。”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建立工业体系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要“更快地把尖端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搞起来”。工业现代化和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要求出发,全面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共领导人第一次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周恩来对现代化的认识在实践中也不断提高,他逐渐认识到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包含在工业现代化之内,没有必要再单独列出,并且愈加认识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性。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已经很接近后来提出的“四化”目标了。周恩来认为更恰当的提法应该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他看来“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2年12月下旬,周恩来在与有关部门研究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提出了“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文化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63年1月,他又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强调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周恩来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表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即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对四个现代化内涵的完整表述,是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早期探索的结晶。虽然一个时期的“左”倾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干扰了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在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再次号召“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自改革开放至今,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为现代化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中共二十大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做了最新的理论阐释,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的最新探索。

二、周恩来领导编制“一五”计划以实现现代化目标

要把经济社会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的新中国,除了面临综合国力弱、工农业基础差等许多困难外,还缺乏科技人才和建设经验,更紧迫的是急需编制出符合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发展计划。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抓紧与苏联方面联系,聘请他们的专家帮助设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为编制“一五”计划做准备。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设计和编制。当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设想。根据会议精神和周恩来的指示,先由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于当年春开始试编“一五”计划,后由新成立的国家计委接手,编制出粗线条的年度计划纲要,并讨论了远景发展规划,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提出了大致设想。

1952年初,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这次编制工作于1952年8月开始,周恩来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草案)》,其内容包括中国经济概况、五年建设方针、主要建设指标和项目、长期建设的准备工作、请苏联援助等事项。周恩来提出:“今后五年是中国长期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保证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前进。”

为加快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1952年8月15日,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成员有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等。这次赴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征询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争取苏联的援助。8月20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斯大林表示愿意对《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草案)》加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并表示愿意在工业资源勘探、设计、工业设备、技术资料等方面帮助中国,同意中国派人到苏联留学、实习,他还指定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维辛斯基等人组成苏联政府代表团,同中国政府代表团商谈各项具体问题。9月3日,斯大林再次会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双方继续商谈中国的五年建设计划问题。听取周恩来介绍中国三年来经济恢复状况和五年计划的方针与任务后,斯大林表示中国三年恢复时期的工作给他印象很好,但制订五年计划要有后备力量。对中方原提出的“一五”时期工业年增长速度20%,斯大林建议可降到15%。他再次表示,愿意为中国实现五年建设计划提供所需要的技术设备、贷款等援助,并派出专家帮助中国建设。最后中苏双方商定,苏联援助中国90个建设项目,加上此前苏方答应援建的51个项目,共为141个项目。

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该指示提出:“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业已开始。这一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规定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提出了编制计划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在抗美援朝的环境下必须按照“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进行国家建设,必须由此出发来考虑国家工业建设的投资、速度、重点、分布和比例;应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发展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一倍半;在编制生产计划时必须合理地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和现有设备,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在力量;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各级干部要熟知国民经济的状况,要依靠群众力量,采取科学的工作态度编制和完成建设计划。

1953年,周恩来又组织调配人力对“一五”计划进行了两次编制,一方面弥补了以往计划草案在各个经济部门和各年度互相配合等方面资料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根据斯大林和苏联专家的意见将工业增长速度改为年均13.5%~15%。“一五”计划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点进行新建和扩建电力、煤炭和石油等能源工业建设,新建和扩建现代化钢铁、有色金属和基本化工的原材料工业建设,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采矿设备和汽车、拖拉机等机械工业建设,建立和改造扩建航空、坦克、武器和弹药等国防工业建设。周恩来在领导现代化建设中注意以重点带动全盘工作,为保证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等基本工业的建设,中央政府在“一五”期间对这四个方面建设加大了投资比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