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蘇州工業園區三十年為鑒 推動橫琴深合區發展

作者: 王禹

以蘇州工業園區三十年為鑒 推動橫琴深合區發展0

橫琴要敢於充分利用澳門“一國兩制”優勢,將澳門基本法規定的自由港、自由貿易、不實行外匯管制等制度機制延伸適用於橫琴,使澳門與橫琴成為一個趨同的關稅區,內地則是另一個關稅區,進而推動橫琴的“澳門化”,促使橫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與澳門接軌,實現琴澳門各方面無障礙、無差別的深度融合,讓人感覺到了橫琴就是到了澳門。橫琴面積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三倍多,橫琴的“澳門化”將使澳門有更大的發展和壯大空間,放大澳門特色“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時代力量。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橫琴深合區”)是新時代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化粵澳合作的重要戰略部署,不僅肩負著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和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重任,而且還為探索高水準對外開放、深化“一國兩制”實踐提供了重要契機。習近平主席對橫琴發展念茲在茲。2024年12月19日,習近平主席再次來到橫琴考察,為橫琴未來的發展把舵定向。他指出:一定要牢記開發橫琴的初心就是為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要堅定落實規劃,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久久為功。

1994年由國家與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區是兩國前領導人鄧小平和李光耀直接擘畫和推動的。兩國政府成立聯合協調理事會並由兩國副總理擔任共同主席,走出了一條真誠合作、互利共贏之路。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以來,認真借鑒新加坡成功經驗,大膽解放思想,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堅持新型工業化、經濟國際化、城市現代化互動並進,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2004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億元,是開發之初1994年的44倍;2024年園區實現生產總值4002億元,是1994年的350倍。蘇州工業園區加速推動了蘇州市的經濟增長,2023年蘇州市成為中國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第六的城市。新加坡資政李顯龍在蘇州工業園區30周年的座談會上高度評價蘇州工業園區這三十的成功發展,“在充滿不確定性和焦慮的時代,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將照明合作與希望之路”。

橫琴深合區實行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共用”體制和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分線管理政策,肩負著“拓展澳門發展空間、優化澳門經濟社會結構、積極探索兩地制度融合”三個方面的重大使命。以蘇州工業園區三十年的成功發展歷程為鑒,可以為橫琴深合區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

一、橫琴深合區發展起步態勢良好

橫琴深合區2021年掛牌成立以來,在推動“四新”產業發展、創新要素集聚以及琴澳一體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表現出強勁的起步勢頭。2022年全年生產總值達到461.79億元人民幣,2023年生產總值達到472.53億元、同比增長2.3%,2024年前三季生產總值達到373.49億元、同比增長7.1%。

“四新”特色產業加快培育成勢。2024年前三季度,“四新”產業增加值達216.03億元左右,佔深合區地區生產總值的近60%;著力建設跨境電商產業園、南光(橫琴)物流中心及澳門國際機場橫琴前置貨站,共同促進跨境商貿與物流業快速發展。

創新要素集聚效應日漸增強。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吸引優質科創企業和人才聚集;高標準建設澳大、澳科大產學研示範基地,推動與深合區15家企業建成院企聯合實驗室。

澳資企業集聚發展。深合區已成為內地澳資企業最集中區域,目前澳企總數超過6582戶,較成立時增長42%;2024年前三季度澳資產業增加值為26.3億元。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獲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園區已簽約入駐澳門企業56家,佔入駐企業總數的43.8%。

澳門居民拓業氛圍越發濃厚。深合區出臺多項支持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的措施,已累計孵化澳門青創企業468個;推出澳門青年實習計劃和“琴澳居民招聘專區”線上平臺,累計提供超過7300個就業機會。擴展港澳專業人士跨境執業空間,跨境執業範圍覆蓋11個領域,跨境執業人員已超過1400人。三年來新建各類學校8所,新增學位超過7000個,滿足琴澳居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2024年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落成,澳門居民相續入住,長者服務中心、家庭社區服務中心、民生驛站、澳門政務24小時自助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2024年12月奠基動工,並計劃2028年啟用。

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深合區於2024年3月1日正式實施分線管理政策,成為國內首個實施該政策的特殊區域,琴澳一體化發展邁入新階段。自2025年1月1日起,橫琴深合區戶籍居民和居住證持有人可申請辦理赴澳門“一簽多行”簽注,在1年內可不限次數往來澳門,每次在澳門逗留不超過7天。

積極探索兩地制度融合。著力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重要配套法規和政策落地,圓滿完成第一階段目標任務,統籌推動突破性政策舉措漸次落地。合作區關鍵改革創新和規則銜接事項取得新成果,合作區諮詢委員會積極建言獻策。合作區制度保障建設逐步健全。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進展,法治營商環境步入新階段。

二、蘇州工業園區三十年的

發展經驗值得借鑒

蘇州工業園區是我國最早與外國政府合作開發的開發區,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可為橫琴深合區的發展提供重要啟示。

(一)以高水準對外開放實現對市場經濟和法治經濟制度的學習借鑒

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法治經濟制度,在自主和選擇性吸收新加坡發展經濟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推動高水準開放方面取得了有益經驗。

蘇州工業園區不僅引入了新加坡的技術、資本和人才,還充分借鑒新加坡管理模式、政府服務機制和市場規則等“軟體”。截至2024年,超100家世界500強在蘇州工業園區投資超170家企業,累計引進外資企業超5000家,實際利用外資超400億美元。園區通過與新加坡政府的雙向合作,每年派出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才赴新加坡培訓,在學習、借鑒、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編制了一批規章和管理制度。園區在發揮市場機制的同時注重政府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以政府為主導出資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同時實施“上市苗圃工程”,累計培育了33家上市公司。

在以中新合作為園區底色的同時,將園區建設發展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主導權充分下放至園區管理方。上述做法有效推動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互補,為園區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在與本地實踐相結合後,又逐步形成了“改革-評價-再改革”的良性循環,最終成為適應和大力推動當地發展的現代管理體系。

(二)“先規劃,後建設”,嚴格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

蘇州工業園區自1994年啟動建設以來,主要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

1994-2000年是奠定基礎階段,園區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學習新加坡經驗,制定了以人的需求為導向,合理佈局商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城市功能,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發展,實現了生產與生活功能有機融合的高標準規劃方案。在此基礎上完成了首期8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後續快速發展奠定了物質和制度基礎。2001年進入了跨越發展階段,園區開始快速建設和大規模招商,以“大動遷、大開發、大招商”為特徵,推動二期和三期建設。此時,園區的產業規劃聚焦於國際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在這一階段蘇州工業園區的經濟指標達到蘇州全市1993年的水準,初步實現“十年再造一個新蘇州”的目標。2006年起進入了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階段,園區通過擴展規劃面積和優化產業結構,聚焦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實施產業升級戰略,推動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集聚,逐步構建全球化產業生態體系,成為全國創新發展的標杆區域。

蘇州工業園區遵循“先規劃,後建設”原則,每個發展階段都離不開經過充分詳實研究論證後形成的產業規劃。園區規劃一經制定,便嚴格落實。現在園區面積已達278平方公里。30年前由新加坡規劃專家主導設計的蘇州工業園區手繪規劃圖,與今天工業園區實景高度契合。這樣的“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有效地幫助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了跨越週期的可持續增長。蘇州工業園區連續被列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工業園區之一。

(三)以先進管理理念和機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蘇州工業園區的管理機制創新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創造了條件。園區基於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機制,按照“小政府、大社會”要求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效親民政府組織機構和權力運行體系,不斷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精簡、統一、高效能的簡約版地方政府管理新模式。

園區在中國第一個從新加坡引進親商理念,建設全國領先的親商服務,儘量保證進區企業持久享有最低成本與最佳市場競爭力的綜合競爭優勢。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實現審批、監管、執法、信用部門全閉環資訊共用、精準推送和風險研判,對信用良好的市場主體創造更多便利場景,對失信市場主體強化懲戒機制,不斷優化園區營商環境。2020年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蘇州中級人民法院成立國際商事法庭,這是我國在地方法院設立的唯一一座國際商事法庭。該法庭集中管轄蘇州市範圍內有關涉外商事案件,並陸續推出視頻見證線上委託、創新智慧審判模式、成立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等創新舉措,提供更適應國際商事糾紛司法服務。

蘇州工業園區還充分兼顧基於市場需求精準引進及其流程簡便化的要求,分門別類地制定人才政策。對於外籍人才,園區與人社部經過政策研究,共同為外籍人才提供《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大幅有效縮短了外籍人才來華工作手續辦理時間,顯著降低了企業的人才成本。為了更好的吸引國際人才,實現國際化,蘇州工業園區充分考慮到外國居民的宗教和文化需求,於2008年在園區內建設了獨墅湖教堂,為中外基督教信徒提供了宗教和文化活動場所。

三、與時俱進謀劃好橫琴

深合區未來至2049年發展

當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總體發展規劃》)規劃到2035年。橫琴未來至2049年發展可以2035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大階段。

前一大階段到2035年,這是國家十九大報告規劃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歷史節點,也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期。《總體發展規劃》對橫琴在2035年前的規劃,分別提出到2024年、2029年和2035年三個發展目標,並都有明確的描述和量化指標。《總體發展規劃》指出,到2035年,“一國兩制”優越性全面彰顯,橫琴“四新”產業有力支撐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合作區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

橫琴深合區經過三年的發展,已提前完成第一階段2024年發展目標。蘇州工業園區1994年開始到2003年的首十年節點,經過中新兩國政府的共同合作,在首十年的首個節點的地區生產總值不到400億元人民幣,此仍包括此十年內大量基礎建設與基建工程投入而產生的GDP。橫琴深合區成立三年,其中有一年多處於疫情階段,正式能開展正常工作是2023年1月8日放開後,而此三年橫琴深合區均無基礎及基建產生的GDP額,而是靠其他行業而產生的GDP,並要解決一大批問題樓盤,2023年生產總值就達到472.53億元,2024年生產總值達到538億元。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橫琴總體規劃》所設定的2029年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完全可以順利完成。

關鍵是2035年以後,橫琴下一步“怎麼走”?這是事關橫琴發展的重大問題,應當及早謀劃。2049年是澳門回歸祖國50周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實現的戰略節點,我們應當從更高的戰略目標、更強的制度自信、更大的體制創新來推進橫琴深合區和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實踐。

2024年12月習近平主席視察橫琴時指出,檢驗橫琴深合區開發建設成效要看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上,有沒有實實在在的舉措和成果;要看在發揮“兩制”之利、推進兩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上,有沒有創造新的制度性成果;要看在以琴澳一體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上,有沒有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謀劃橫琴深合區未來的發展,要以習近平主席三個“要看”和其他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面實現《總體發展規劃》到2035年的橫琴發展目標,不斷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