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綻芳華, 領航澳門婦幼事業前行
作者: 劉金玲
作為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的會長,肩負著推動婦幼事業發展的重任。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過去三十年的社會服務經歷,讓我見證了澳門婦女地位的顯著提升,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守護“半邊天”、推動婦幼事業蓬勃發展的信念。我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感悟,激勵更多人投身社會服務,共同為澳門的未來貢獻力量。
傳承家風,終生受用
我成長於一個多兄弟姊妹的、和諧融洽的大家庭。父母皆秉持傳統的中國家庭價值觀,注重對子女品德與責任感的培養,以身作則。這樣的家教潛移默化影響我,成為我一生做人處事的規範,也為日後積極投身社會服務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父母的教導與關懷對我的成長有很正面與深遠的影響,我很感恩有一對十分好的父母。我的母親是一位賢淑、持家有道,凡事都樂意親力親為的傳統女性,她打點家裏上下的大小事務做得井井有條之餘,日常還能分配時間做針黹,我從母親身上耳濡目染,自小就學會了綉花、針織等手藝。小學四年級時已在母親的指導下完成了一條鉤織的連衣裙,當時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至今仍記憶猶新。另外,我的母親也用實際行動演繹了為人妻子、為人母親的中華女性優良品德。
我的父親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勤奮的,對家庭很有責任感的一家之主。他教導了我許多終生受用的至理名言以及充滿智慧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在待人的態度方面,父親從小教導子女們要如同對待父母般侍奉親人長輩,所以我們一家人與堂表親戚一直維繫着很親近融洽的緊密關係,體現了優秀的中國傳統家庭文化。作為長女,父親叮囑我對弟妹要如同父母對待子女般關愛,並要做好榜樣。在應對不同事物的心態方面,父親從小要求長女對家庭照顧有多一重責任,正因如此,培養了我日後處事面面俱到的能力;父親又提點我要對身邊的人、事、物多觀察、多思考,多欣賞別人的優點。例如從不同的標準中學會包容,從困難中學會解決問題,從繁瑣中學會優化流程等。
守護“半邊天”,
推動婦幼事業發展
目前,我擔任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會長一職,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承擔帶領婦聯團隊,推動婦幼事務發展,為澳門婦女兒童謀福祉的重要職責,具體包括對內領導理事會執行各項工作,對外積極溝通協作政府部門、社會各界,以推動婦聯會務順利開展,使婦幼事業更受社會關註,切實幫助婦女姐妹解決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過去,我還先後擔任澳門婦聯總會的青年委員會主任、康體部部長、副理事長和副會長,讓我學習了不同層面的工作,為履行現任崗位的責任奠定基礎。
澳門回歸前,我的生活重心是相夫教子,侍候家庭長幼。家庭主婦的角色使我在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度相對較低。回歸後,乘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婦幼事業發展東風,我開始積極參與婦聯總會的工作,親身體會到政府推進婦女發展的制度性保障,以及經濟、教育、健康等多個方面的建設,為婦女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在婦女、兒童和家庭領域,以及社會服務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和成就。
從數據來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由回歸前的56.1%,上升到回歸後的65.2%,升幅近10%;女性月收入中位數由回歸前的3,835澳門元,上升到20,000澳門元,提升逾4倍;獲得高等教育學位的女性人口由7.1%上升到25.5%,增幅2倍多;女性平均壽命由回歸前80.5歲,上升到回歸後的86歲。在參政議政方面,特區政府多個重要職位(如司長、辦公室主任、局長)均由女性擔任,澳門三大社團的會長也都是女性。這些數字背後,是澳門婦女健康、教育、經濟參與等方面取得的實實在在的進步。
在推動澳門婦女地位和角色發生積極改變的過程中,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發揮婦幼權益維護者、和諧家庭建設者、特區居民服務者角色等作用。自1950年成立以來,婦聯秉持“關心婦幼、服務社群”宗旨,以辦好婦女兒童福利事業及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為己任。
在婦幼權益方面,成功爭取政府成立“婦女事務諮詢委員會”,後優化為“婦女及兒童事務委員會”;不斷推動完善權益保障法例,如增加產假天數、設立男士有薪侍產假、推動《家事案件調解制度》、完善性騷擾罪立法等,致力全方位保障婦女合法權益。
因應社會發展開始出現雙職家庭,衍生了日間托兒的需要,婦聯總會早於1952年開辦托兒所服務,緩解雙職家庭照顧幼兒的壓力。婦聯總會現已設有8間托兒所,在半個世紀以來為逾萬個家庭提供服務。婦聯總會始終緊跟社會需求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持續調整和完善托兒服務,構建“家所”合作模式,促進親子關係和諧發展以及幼兒全面成長。
為了給予兒童及青少年更系統的教育培養,婦聯總會於1955年開始辦校,婦聯學校於2016年遷入新校舍,全面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育質量,成為全澳首批“藍天工程”學校,現共有在校學生約1,200位,今年9月起將在原址開辦中學,正式成為涵蓋幼稚園至中學連續教育體系的“一條龍”學校,中學將延續小學原有的教學特色,為澳門特區培養優秀人才。
為了提高職業女性的競爭力,促進其向上流動,婦聯總會於2012年開辦婦聯教育培訓中心,提供持續進修、技能培訓和職業轉介等服務;2018年成立澳門專業女性協會,凝聚來自不同專業界別的女性精英,提供學習交流平台,促進專業女性創新發展,協助更多婦女發揮所長、參與社會。
新冠疫情期間,婦聯協助抗疫守護美好家園,積極配合特區政府疫情防控指令,在全民核酸檢測、弱勢關愛幫扶、居民宣傳引導、抗疫心理疏導、推動疫下家教等方面,全力為澳門居民服務,貢獻婦聯力量。
未來,我們將持續優化托兒服務、培育英才、支援職業女性發展等多方面的重要工作,促進人才結構向高層次、高質量方向發展,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新生力量,為澳門特區以至偉大祖國繁榮穩定奠定人才基礎。
攜手共進,共繪灣區家園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改革開放肩負重大意義,為澳門婦女帶來諸多嶄新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大灣區為澳門婦女提供更為廣闊的生活和職業發展空間。以往,澳門婦女的生活範圍一般局限於本地,職業選擇也往往受限於本地的產業結構和市場規模制約,如今有空間、機遇在灣區其他城市投身包括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更充分發揮自身興趣及優勢。
第二,大灣區為澳門婦女搭建展示自身文化特色的優秀平台。澳門作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擁有獨特的中葡文化特色。在大灣區的交流進程中,澳門婦女得以向灣區姐妹展現澳門文化的魅力,同時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城市文化,促進文化的多元共生與交流互鑒。
第三,大灣區提供與灣區婦聯組織深度合作的良機。通過擴展合作機制,各方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整合資源,共同為灣區的基層社會治理等作貢獻,進一步實現婦幼事業持續向前發展。
機遇與挑戰共存。澳門婦女在大灣區城市大展拳腳也面臨着要分身照顧工作和家庭的體力上和時間分配上的挑戰。一方面,澳門婦女要適應內地與澳門不盡相同的社會制度,如稅制、工作制度和專業資格認可制度等。大灣區城市與澳門多個範疇領域的規則銜接工作一直在不斷推進,所以必需緊隨時代發展步伐,緊貼國家政策方針,隨時掌握最新行業信息,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以盡快適應新環境、新業態。另一方面,為滿足照顧家庭的需要,安排子女在內地就讀,安排家中老人在內地生活是其中一個選擇,助力澳門婦女拓寬個人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為家人開闢了全新的學習圈子和生活環境,這無疑是一個跳出舒適圈,迎接新格局的選擇。
大灣區建設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措施越來越落實。婦聯總會積極響應號召,積極投身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括於2018年率先牽頭大灣區婦女組織簽署《婦女合作宣言》,籌劃婦聯合作項目,多次舉辦婦女發展論壇,推動灣區婦聯組織交流合作;2021年揭牌澳門婦聯廣東辦事處、成立琴澳親子活動中心,2024年橫琴澳門新街坊家庭社區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持續舉辦宣講會、座談會、專題講座等,開展灣區互訪交流,推動澳門婦女融入灣區發展。
隨著大灣區經濟、科技、文化、民生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家庭的笑臉,感受到了灣區人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未來,婦聯繼續專注提升和擴展社會服務項目,優化廣東辦事處及琴澳親子活動中心、新街坊家庭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拓展粵澳社會服務的合作模式,助力澳門婦女抓住大灣區發展帶來的寶貴機遇,堅守為琴澳家庭提供更優質社會服務的初衷,建設更加繁榮、和諧且美好的灣區家園。
家庭教育的力量與使命
我很認同習近平主席所言:“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我認為家庭在人生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每個人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更是心靈的棲息之所和力量源泉。
我的家庭價值觀核心在於愛、責任與包容。愛是家庭的靈魂所在,家人之間的相互關愛,能夠讓家庭洋溢著溫馨的氛圍。責任則是家庭穩固的基石,每個家庭成員都應當肩負起對家庭的責任,維護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包容是家庭和諧的潤滑劑,以寬容的心態去理解和包容彼此,使家庭關係更加融洽。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習近平主席非常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強調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隨著近年國家實施《家庭教育促進法》和特區政府推進“家庭生活教育工作計劃”,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為進一步響應國家號召,推進澳門家庭教育事業發展,婦聯總會於2024年牽頭成立澳門家庭教育協會,並在婦聯樂滿家庭服務中心設立家庭生活教育體驗空間,從而推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協同發展,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用心、用情,見證、奉獻婦聯事務
我的奶奶何麗貞女士是澳門婦女界的資深領導,在澳門婦聯總會擔任領導層工作五十多年,她對婦幼工作的熱忱和身體力行的付出深深感染着我。九十年代,我在奶奶的感召下加入了婦聯總會,多年來都謹記着她語重心長地囑咐我要努力做好婦聯的事情,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在參與婦聯工作的三十年來,我有幸以澳門婦女代表的身份參與過世界性的會議,也見證了多年來婦聯總會從過去資源較緊絀,發展成現在屬下機構和會員人數都頗具規模,所提供的服務能惠及社會多個階層的愛國愛澳社團。
我剛加入婦聯總會的初期,就參與職工的愛國歌曲比賽的團建活動,過去職工們慣常穿上工作服參賽。直到有一年,在我牽頭參賽時,提議穿上可表達歌曲精神的服飾,獲得團隊的認同,我就親自設計表演服飾及配上道具。當時我和團隊穿了特色服裝參賽,獲掌聲無數,帶動了全場熱烈的氣氛,提升了活動格局和內涵。自那一年獲得了廣泛的迴響後,往後比賽更增設了“最佳服裝獎”,讓參與者更投入籌備參賽,也讓大家更能領會歌曲的神韻,更好地抒發愛國愛澳情懷。那年我們突破傳統框框參賽備受歡迎及支持,自此愛國歌曲比賽成為了本會的品牌活動之一,並從過往在辦公室內的小型比賽發展至今時今日移師到澳門百老匯舞台比賽及演出。從這段回憶裏讓我再次領悟到只要肯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你所創造的價值不僅限於一個活動,而在於以身作則,影響到更多人日後做事的態度。
我一輩子參與社會服務的圈子始終在婦聯總會,至今都只有婦聯總會。從1994年加入婦聯總會至今,三十年來都專注於參與婦幼事務工作,見證了多年來婦聯總會的發展。參與社會義務工作,讓我有機會幫助到廣大有需要的婦女和家庭,貢獻社會,同時豐富了個人閱歷和提高視野,讓我能夠從不同的深度和廣度了解社會問題,增強社會意識。作為澳門女性,我十分建議大家選擇自己希望參與的社會服務領域,並專注投入其中,用心領略每個崗位的社會價值,為推動社會發展貢獻個人所長,為促進個人成長學習更多別人的專長,以“愛會如家”的大局心態,一心一意服務好一個大家庭!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澳門青年需弘揚愛國愛澳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我期望她們能主動接過推動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接力棒。因此,我寄語婦聯的姐妹們,將遇到困難的日子視為鍛鍊的良機,學習前輩們推動婦女兒童權益所展現出的決心和奉獻精神。祝願澳門的婦女兒童事業,在這些充滿智慧、青春活力的年輕女性的推動下,再創新華章!
劉金玲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會長
◇澳門特區人才發展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區保安部隊及保安部門紀律監察委員會成員
◇澳門註冊會計師
◇擁有美國會計學士學位及澳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
◇始終秉承“愛國愛澳”精神,投身婦幼事業逾三十年,致力關注提升婦幼權益福祉,身體力行推動澳門家教家風建設,為推動具澳門特色“一國兩制”事業成功實踐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