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逝世一百年: 從孫中山民生主義 分析當代澳門社會發展
作者: 劉性仁
2025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從他逝世這百年發展的過程中,帶給我們甚麼樣的啟示與經驗?值得反思。特別在以發展為主的澳門社會,孫中山思想又帶給澳門何種啟發?故開啟了本文的問題意識;本文主要從民生主義的角度來切入,從民生主義的內容來分析當代澳門發展。紀念孫中山逝世一百年,從他的民生主義出發來分析當代澳門發展,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孫中山思想的現實意義,也能為現代社會提出針對性、實際的啟示與建議。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強調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推動社會公平與經濟發展,這些思想在現代澳門的發展過程中,也都具有參考價值。
2024年12月20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表示,澳門是鑲嵌在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偉大祖國的一方寶地。中國最早一批留學生從這裡走向世界,不少中華經典在這裡經翻譯傳到西方,西方近代科學、技術、文化不少經澳門傳入中國內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澳門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作出了獨特貢獻。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向世人證明,“一國兩制”具有顯著制度優勢和強大生命力,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好制度,是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好制度,是實現不同社會制度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好制度,必須長期堅持。“一國兩制”蘊含的和平、包容、開放、共享的價值理念,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護。
就澳門的發展,習近平主席重點關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和琴澳一體化,這攸關澳門長遠發展,也影響大陸發展。習主席提出三點期許,包括登高望遠、海納百川以及銳意進取。澳門堅持不懈抓經濟、搞建設,改善營商環境,推動博彩業依法健康有序發展,促進多元產業發展,經受住了非典疫情、國際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等嚴峻考驗,保持了長期穩定發展態勢。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至回歸前的7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列。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扎實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發展空間大為拓展。堅持以人為本施政理念,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構建了涵蓋生命全周期、覆蓋生活各領域的民生保障體系,保持了社會長期和諧穩定。
本文首先探討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之源起與內容,其次探討孫中山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思想;接著探討從孫中山民生主義看澳門社會;最後分析孫中山民生主義對澳門發展發揮很大的影響。
一、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之源起與內容
民生主義之源起根據孫文學說第八章提到:“倫敦脫險後,則暫留歐洲,以實行考察其政治風俗,並結交其朝野賢豪,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由此可知民生主義之正式創立,係在孫中山先生於倫敦蒙難後,其對於三民主義整個體系之完成發展,關係至為密切而重大。
關於民生主義之言論,首先著名於民報發刊詞,大力宣揚於同盟會時代,特別強調辛亥革命後,至民國十三年口講三民主義時而達顛峰境界。孫中山先生對於民生主義之定義,在他演講民生主義第一講時內容提到:“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又認為:“欲明白這個主義,斷非幾句定義的話可以講得清楚的,必須把民生主義的演講從頭聽到尾,才可以徹底明白了解的。”其中共產主義一詞,研讚時要特別當心。他當時所說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及大同主義之原意,三者幾為同義名詞,混淆不清,故特另創民生主義一詞以別之。在他二講末段說:“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甚麼事都可以共的。人民對於國家甚麼事都可以共,才是真正達到民生主義的目的,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這段話可視為一、二講的結語。第三講專講食,附帶略談及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和農、工、商、士應各盡義務等問題。第四講專講衣。其他住、行等,未見專題詳述。民生主義尚未講完即逝世。
孫中山先生對民生主義的見解認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他在1924年發表的三民主義演講中指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演講從實業革命以後生產力增長帶來的眾多社會問題談起,進而闡述西歐社會主義的各種思潮、流派。並把國民黨的民生主義政策確定為一是“平均地權”,二是“節制資本”。還要發展國家資本,振興實業,第一是交通事業,第二是礦業,第三是工業。要用國家的力量振興工業。緊接著,孫中山談到吃飯問題,並強調這是民生主義的第一個問題。他認為中國人不夠飯吃最大的原因是農業不進步,其次是受外國經濟的壓迫。在目前來說,應該趕快用政府和法律的力量解放農民,否則民生問題就沒法解決。民生主義的目的在於以養民為目標,中國的糧食才能很充足。關於穿衣問題,孫中山認為人類生活的程度可分為需要、安適和奢侈三級。目前解決民生問題,是要解決需要問題,使四萬萬人都豐衣足食。由於當年中國的社會實業經濟程度尚不發達,中國祇可“師馬克思之意”,而不可“用馬克思之法”。而中國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和外國的目標相同。就是要全國人民都可以得安樂,都不致受財產分配不均的痛苦。要不受這種痛苦的意思,就是要共產。所以不能說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不同。
因此,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其三民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生主義主要針對的是如何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關注人民生活的改善。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源自於他對中國社會貧困與不平等的深刻關切,尤其是在當時的中國正面臨著農民和工人的困苦以及土地集中、財富不均的問題嚴重。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一種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福祉的社會政治理念,旨在通過土地改革、經濟發展、社會福利保障等措施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實現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這一思想與他對中國現狀的深刻認識和對西方政治經濟理論的學習有著密切的關聯,並對中國後來的社會改革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功能。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主要包括土地革命,因為孫中山認為土地是農民生存的根本,對於改善農民的生活和經濟條件至關重要。因此,他提出“平均地權”的概念,即通過土地的再分配來減少土地集中,保證每一個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從而達到減少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目的。
另外,孫中山也主張實行國家干預經濟,孫中山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適當干預,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他認為政府應該鼓勵並支持各種經濟活動,尤其是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同時減少外國對中國的經濟剝削。他強調國家要在經濟中起到主導作用,通過設立公共設施、規範市場等方式來改善民生。
對於社會福利和公共事業,孫中山提倡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作用,包括建立公共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他認為社會福利的建設是民生幸福的關鍵,只有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社會才能保持穩定。
此外,孫中山特別保障勞工權益,也關心工人和勞動者的權益,主張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保障工人的工資和福利,並提倡工會的設立和勞資和諧。他希望通過改革改善工人生活,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上述這些都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重要內容。
二、孫中山民生主義
社會福利思想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包含民本思想,也包括社會福利的觀念,例如禮運大同篇大同思想內提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此外孫中山在一九一二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在上海中國社會黨演講社會主義之派別及方法時表示:“實行社會主義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養老:社會之人,為社會勞心勞力辛苦數十年,而至衰老,筋力殘弱,不能事事,社會主義學者謂其有功社會,垂暮之年,社會當有供養之責,遂設公共養老院,收養老人,供給豐美,俾之愉快,而終其天年,則可補貧窮者家庭之缺憾”。
在一九二四年四月四日廣東女子師範學校演講“女子要明白三民主義”也提到:“我們實行民生主義,國家發了大財,將來不但是要那一般平民能夠讀書,並且要那一般平民都有養活,……老年不能做工作的,又沒有子女親戚養活的,所謂鰥、寡、孤、獨四種無告的人民,國家便有養老費……”。在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廣州大本營對各界演講“廣東善後問題”也提及:“今日之潮流則反乎是,必須化國為家而後可。……諸君試觀歐美進步的國家,其人民之安樂為何如乎?少有所長,老有所養,未成年以前,國家設校以教之,壯歲以往,有各種農工商以役之,至於衰老,國家有年金以養之”。
建國大綱第十一條又說:“土地之歲收,地價之增益,公地之生產,山林川澤之息,礦產水力之利,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經營地方人民之事業,及育幼、養老、濟貧、救災、醫病與種種公共之需”。因此,養老政策,為了讓年長者頤養天年,是身為人民最終父母的國家、政府責無旁貸之職責。
講到社會問題,在馬克思以前,以為是一種希望,是做不到的事。到馬克思本人,也以為單靠社會主義的理想去研究,還是一種玄想,就令全世界人都贊成,也是做不成功;一定要憑事實,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清楚,才可以做得到。
上述這些都是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及其思想的理念內容,其目的就是透過民生主義使國家能夠富強,人民都能夠富有,人人安居樂業,當人民工作一輩子辛苦到年老後,能透過國家的政策及福利制度讓老年人能夠樂活、安老,照顧老年人的生活。其民生社會福利思想除了參照中國傳統美德思想。中山先生在論及社會福利時,特別著重政府角色功能之發揮與加強,並以“均權”的價值理念為出發,並透過地方政府辦理各項福利事業,而屬於全國性質的由中央政府來辦理。
三、從孫中山民生主義
看澳門社會
澳門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歷經長期的葡萄牙殖民統治,並在1999年回歸中國。這段特殊的歷史讓澳門發展具有獨特性,既要兼顧傳承本地文化,又需要在現代化和全球化中找到適應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如何縮小社會階層差距,成為當前澳門發展的重要課題。在當代澳門情況,土地問題尤其突出。由於澳門土地有限且土地供應受政府控制,這使得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年輕人和中低收入家庭在住房方面面臨困難。
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比較是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中道,並用學術名詞來稱呼,則稱為“福利國家”,並認為從語源的角度來說,“福利國家”較孫中山先生於一九○五年“民報發刊詞”中首度提出的“民生主義”來得晚,而“福利國家”一詞最早出現於一九四一年的英國William Temple“公民與教徒”提到的,以“福利國家”取代二次大戰期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所主張的“權力國家”(the power state)的說法。
民生主義就是福利國家,民生主義基本上是屬於東亞文化脈絡下的也具有國家、家庭倫理角色色彩的,因此民生主義就是東亞型的福利國家。然而,民生主義對於老人社會長照方面的主張,從理論脈絡來分析,應該是東亞型的福利國家跟它最為契合。
按照東亞型的福利國家的制度安排,它在制度安排上相對而言來講它會比較希望能夠在長照制度安排過程中不只是個人對所謂的公部門,而希望能夠把家庭的角色、家庭的倫理能夠帶進來。福利國家的體制設計和政策作為並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模式,可以左到費邊社會主義,也可以右到利益團體自由主義。以經濟體制來說,它不是純社會主義,也不是純資本主義,而是混合性經濟。再以計畫性經濟與自由經濟來比喻的話,它比較屬於“計劃性自由經濟”。因此,福利國家理念此時便與民生主義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政治而言,都立基於自由民主政體之上,就經濟面而言,屬於混合性經濟或計劃性的自由經濟;就社會面而言,都強調人民福利的重要。因此,在此可以認定“民生主義”就是“福利國家”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