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博鰲亞洲論壇的啟示與展望
2025年3月25日至28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在海南博鰲召開,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政府官員、學者和企業家。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岑浩輝出席論壇,他在會見海南省委書記馮飛、省長劉小明時表示,今年是澳門特區第六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第二階段建設的啟動之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在政策上有著共通之處,未來可發揮各自獨特優勢,擴大交流合作,互補共贏。特區政府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視察澳門時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定不移加快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全力推動社會經濟高品質發展。
在博鰲期間,岑浩輝與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苟坪進行了會晤,雙方就加快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升創新科技產學研轉化成效等議題交流意見。岑浩輝表示,特區政府著力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包括透過促進創新科技產業化,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他期望國資委今後一如既往積極支持澳門特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進一步推動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更好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為國家高品質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舉行的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論壇高端對話環節,博鰲亞洲論壇諮詢委員會成員、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執行主席、博鰲亞洲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委員會主席梁維特認為,澳門需要擺脫對傳統博彩業的依賴,推動經濟多元化。他提出,澳門應通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現產業轉型,並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梁維特強調,香港和澳門應作為“超級連絡人”和“精準連絡人”,不斷拓展“朋友圈”,將更多企業引入中國市場或帶向全球。
博鰲論壇涵蓋了多個重要議題,包括文明對話、多邊主義、全球健康、供應鏈穩定、數位化轉型、綠色電力、可持續發展、跨境電商合作等。通過這些議題的討論,我們不僅能夠洞察全球未來發展趨勢,更能汲取對澳門未來發展的啟示,尋找“澳門何為”的底氣、才氣和靈氣。
底氣 堅持多元文化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對於澳門而言,多元文化融合是未來發展的底氣。
岑浩輝與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會面時共同探討優化澳門產業結構,以及加大力度發展文旅產業的路向。岑浩輝表示,澳門文化內涵豐富深厚,中西文化融和互鑒,特區政府將致力打造更多優質的文旅專案,深化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進一步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正如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馬輝在論壇中所提到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明的多樣性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澳門作為一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地方,應進一步鼓勵不同文化、宗教、種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文化活動、教育交流等方式,增強居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強調了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未來的共同建構。澳門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葡萄牙式建築、中式廟宇等,通過現代化的展示方式,讓這些歷史資源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同時促進人們對歷史與未來的思考。
在全球變亂交織的當下,多邊主義是今年論壇的高頻詞。聯合國副秘書長蓋·萊德和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埃斯皮諾薩都提到了多邊主義的重要性。對於澳門而言,需要思索如何發揮好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的“精準連絡人”作用。
國家大劇院院長王甯提到,國家大劇院利用科技手段促進文化交流的成功經驗。澳門可以在文化傳播和旅遊推廣中,更多地運用現代科技,如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為遊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強調了大學在文明對話中的作用。澳門的高等院校可以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知名學府的合作,開展聯合研究項目,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為澳門的長遠發展儲備智力資源。
德國漢學家施寒微關於歐盟的反思為澳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澳門在推進區域合作時,應注意平衡內部利益和外部合作的關係,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經濟體,同時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多元化合作。
才氣 抓住經濟轉型機遇
在思考澳門如何經濟適度多元問題上,人工智慧大模型以及科技賦能醫療衛生等新質生產力是不能迴避的領域。博鰲論壇中,許多嘉賓都表示當前全球經濟轉型浪潮迅猛,無論是個人、企業、組織還是像澳門這樣的經濟體,都必須機敏地抓住機遇。
創新是支援貨物、服務、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關鍵。澳門應繼續推進創新,尤其是在數位化領域,以應對國際局勢的複雜性。澳門應積極融入全球經濟轉型浪潮,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領域。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綠色電力的共建與共用”分論壇上,周小川行長和田中伸男教授等嘉賓討論了能源轉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沙烏地阿拉伯代表穆罕默德介紹了沙特在可再生能源和綠氫生產方面的雄心計劃。澳門應積極回應全球綠色能源趨勢,加快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通過推廣清潔能源技術和項目,減少碳排放,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澳門雖受限於地理條件,但通過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區域合作及政策創新,仍具備綠色能源發展潛力,可逐步推動低碳轉型,助力國家“雙碳”目標。澳門可以利用其在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優勢,吸引國際投資和技術合作,打造綠色能源示範城市,推動區域綠色經濟發展。
阿里雲通義大模型業務總經理徐棟提到,天問萬象模型自2023年8月開源以來,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參與,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開發者社區。這不僅提升了模型的品質,還促進了與上下游的合作。澳門可以借鑒這一經驗,鼓勵本地企業和研究機構參與全球開源項目,提升本地技術水準和創新能力。
大模型技術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要關注其社會價值。例如,VIVO通過AI技術解決聽障、視障等弱勢群體的問題,展示了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澳門可以在本地推廣類似的技術應用,提升社會福利水準,促進科技普惠。
新西蘭前總理珍妮·希普利在討論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強調了跨境協作的重要性。去年9月,離島醫療綜合體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於正式開業,標誌著澳門醫療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按照澳門特區政府的醫療衛生政策,以優先提供公共醫療服務為原則。在滿足居民就醫需求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國際醫療等大健康產業與相關項目。未來澳門可以加強與WHO及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引入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本地醫療服務水準。
靈氣 內外聯動拓廣闊天地
在“全球南方:共同邁向現代化”的分論壇上,各國代表討論了全球南方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提出了減少國際合作中的意識形態障礙,增強南南合作的建議。
澳門依託“一國兩制”優勢,被國家定位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承擔起連接中國內地、葡語國家和全球市場的戰略角色。自2003年起,澳門承辦中葡經貿合作論壇,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在貿易、投資、基建等領域的合作。
全球南方國家已經成為未來全球發展的新市場,澳門作為南南合作的平臺和樞紐,可以組織和參與各類國際合作項目,促進區域共同發展。同時,通過提供技術支援和培訓服務,説明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能力建設和管理水準。同時,澳門可以積極參與RCEP等區域自貿協定,拓展與東盟和葡語國家的經貿往來。例如,通過RCEP原產地規則,推動澳門製造的產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
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許多代表,都認為通過深化經貿合作和推進物流數位化,可以確保供應鏈的穩定和高效。澳門作為連接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橋樑,完全可以通過提升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繫。特別是在區域貿易協定和自由貿易區建設方面,澳門可以發揮獨特的地理和經濟優勢。同時發展特色物流服務,如跨境電商物流、冷鏈物流等,推動區域供應鏈的整合和發展。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澳門融入大灣區的重要平臺。澳門可以借助橫琴的土地和產業資源,拓展發展空間。例如,合作區已吸引超過1000家科技企業入駐,為澳門經濟多元化提供了產業支撐。
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借助大灣區建設的東風,澳門有望擺脫單一經濟結構的束縛,實現高品質、可持續的發展。正如博鰲論壇所強調的,多邊合作與創新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澳門應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變革,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
(本刊記者李理、齊繼革海南博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