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下, 澳門高等教育的 發展經驗及新使命

“一國兩制”下, 澳門高等教育的 發展經驗及新使命0

去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在中央政府正確指導和內地各地政府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努力踐行“一國兩制”事業。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福祉不斷改善,社會和諧穩定,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獲得舉世公認的成功,特區建設各個方面都取得重大進步。

其中一個方面是澳門的高等教育事業步入跨越式發展新紀元,為服務澳門特區建設和國家需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2024年12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澳門科技大學及聽取澳門教青局高等教育發展匯報時,對澳門堅持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成績表示充分肯定。

一.澳門高等教育的歷史蛻變

相對而言,澳門高等教育起步較晚。由於澳葡政府的不作為,回歸之前澳門高等教育長期未能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僅有香港民間人士開設的一家私立澳門東亞大學及本地慈善組織設立的護士學校及葡國天主教學院。直到回歸前過渡期的1991年,由政府出資收購原澳門東亞大學,分拆組建了公立的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2022年升格為澳門理工大學)、澳門旅遊學院(2024年升格為澳門旅遊大學),剩餘部分保留為私立澳門公開大學(2011年更名澳門城市大學)。當時,幾個院校的規模不大、學科專業較單一,澳門居民受高等教育比重非常低。

1999年12月回歸之後,特區政府十分重視高等教育,持續增加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與規模擴展。首屆特區政府頒發和修訂《澳門教育制度》和《澳門高等教育法》等政策法規,於2000年發佈《澳門高等教育新紀元策略性發展諮詢研究報告》,相繼以新的法規和政策形式推動澳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壯大。通過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加大經費投入、實施課程改革、協調學科建設、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治校效能以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措施,不斷優化辦學機制,較好地保障高等教育質量,有力推動澳門高等教育的迅速及良性發展。

1.從精英化到全民化的教育奇蹟

澳門高等教育規模發展主要表現在新高等院校的創建、開設課程數目的增加、註冊學生人數的大幅增長、研究生教育的“井噴”式發展以及高等教育入學率的顯著提升。特別是自2000年初,本澳一批社會賢達人士新創設了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管理學院和澳門中西創新學院,使得本地高校數量從回歸前7所增加到現時10所。澳門高校招生數量快速增長。登記註冊的澳門高校在讀學生人數從1999/2000 學年的8,909人增加至2024/2025學年愈60,000人,增幅六倍。目前,澳門高校教研人員逾3,000人,開設不同層次學位課程360多個,較回歸時增加1.5倍。澳門居民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9/2000 學年的19. 7%上升到2024年的97.41% ,實現了從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式發展。此外,澳門高等教育巨變的另一方面是,每年約有1,200名澳門應屆高中畢業生,通過國家教育部的招收澳門保送生政策直接入讀內地的優秀大學。澳門各高校也逐年擴大招收內地學生。這種雙向入學機制促進了澳門與內地高等教育緊密合作、共融互通。高校畢業生陸續成為澳門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為澳門持續繁榮發展提供了穩定且優質的人才支撐。

2.研究生教育的井噴現象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高階形式,旨在培養輸送高層次專業人才,是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回歸前,澳門大學、澳門公開大學等院校招收碩士研究生,註冊人數2,420人,且僅有澳門大學開設博士研究生課程,註冊人數18人。回歸之後,研究生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多所本地高校相繼開設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2024/2025學年,登記註冊的澳門高校研究生人數大幅增加,其中碩士生人數為12,658人、博士生人數約6,000人,呈現“井噴”式的增長態勢。

3.高等教育質素穩步躍升

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教育不僅體現為規模擴大,而且是質量提升。現時本地多數高校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形成完備的高等教育制體系。從事教學科研者,不乏國際知名的重量級教授學者。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已經躋身世界300強,其多個專業(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ESI排名。澳門理工大學特色學科和澳門旅遊大學的旅遊專業均獲得較高國際性排名。澳門高等教育質量的顯著提高,不斷增進澳門高校對內地和其它國家或地區求學者的吸引力。

特區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本地高校的辦學條件改善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借鑒國際上先進高等教育理念和經驗,特區政府先後加入三個國際性高等教育素質保證組織,包括高等教育素質保證組織(INQAAHE)、亞太素質保證組織(APQN),以及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HEA)轄下的高等教育質素保證國際組織(CIQG)。2018年,澳門新的《高等教育制度》法律及《高等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基金》、《高等教育素質評鑒制度》、《高等教育規章》和《高等教育學分制度》五部配套行政法規正式生效,為促進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法律法規補充了促進高等教育規範化和國際化發展及與國際慣例學制接軌的條款,准許高等院校根據市場需求開辦雙學位課程、主輔修課程、學碩連讀課程、規範了不同層次課程的學制、學分制度和學籍管理,同時授予高等院校更大的辦學自主權以及學生的學習靈活性。其中的《高等教育素質評鑒制度》,參鑒國際標準制訂了週期性院校質素核證(Institutional Quality Audit)、院校認證(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課程審視(Program Review)、新課程認證(Program Accreditation)機制,要求各院校聘請獲認可的高等教育評估機構進行獨立和專業性審視或認證的新措施,有力推動澳門高等教育從“量”到“質”的提升,對標國際水準,增進國際認可度,保障高質量培養各類型專業人才,滿足澳門發展和國家建設需要。

4.高校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和科技創新的雙重使命。教學與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兩大基本職能,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回歸後,特區政府在推動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重視科研創新能力培育,通過澳門科技發展基金、澳門基金會和澳門高等教育基金投入大量資源資助本地高校加快現代科研設施建設。澳門院校在科研方面進步非常突出。在國家科技部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並透過相關高校自身的努力,自2010 年以來已設立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即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型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以及其它一些國家級實驗基地/平臺和各高校的重點研究所,承擔許多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科研人員,逐步形成了一些優勢科研領域,在中藥質量標準化、中成藥研發、太空科學、模擬與混合信號晶片設計、環境保護,海洋生態觀測、物聯網技術、下一代互聯網、人工智能醫學診斷、以及科學實驗衛星等方面已經具備相當扎實的研究基礎,形成具有較高水準的國際化研究團隊,發表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並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澳門科技大學聽取中藥質量研究、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情況匯報時指出,澳門是能夠做高精尖、國際一流科學研究的。而且,澳門高校還利用境外特區優勢,加強與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究與交流,為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提供有力支援。同時,通過與內地高校合作辦學,設立聯合實驗室、產學研示範基地等,進一步拓寬澳門教育事業的發展空間。這些不僅對澳門的科研創新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也提升了澳門及大灣區的整體科技水準。

二、澳門高等教育革新之路

從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看,高等教育是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各個領域人才培養和儲備,構建知識社會,促進精神文明,提升公民素質修養的必要途徑。因此,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是一個重大的戰略任務。尤其是在當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推動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轉型升級。今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新技術的湧現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教育部將以制定實施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為基本出發點,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澳門特區建設也面臨新時期的新戰略和新任務,對人才需求和培養提出創新型要求。因此,澳門高度教育事業需要跟上形勢發展變化,配合國家建設需要,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加快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

1.更科學合理學科專業佈局

澳門的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主攻方向是要對現有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進行全方位評估和調整。受限於澳門人口少及其它歷史原因,本地的高校生源較小,依賴於大量來自內地的生源。內地生源側重就業市場需求,因而澳門高校的相當大比重課程數目集中在過往的一些相對熱門專業,如工商管理、經濟和人文法律等大文科領域,這方面的在校學生人數占比約達到近七成。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數字經濟來臨,上述大文科的市場需求發生較大變化。無論是從澳門的產業轉型與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或者是從國家在新時代建設大局來看,當下更需要大量的科技理工類高級人才,但澳門高校目前理工科類的課程數目偏少,學生比重偏小,需儘快調整這種狀況。理工科課程特點是投入較多,需要配置一定的實驗儀器設施和設備。相對而言,偏重大文科屬於輕投入的辦學模式。顯然,高等教育不能僅從經濟方面來考慮,而是要配合澳門社會轉型及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尤其在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科技領域封鎖打壓背景下,澳門作為一個境外特區,更應當發揮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內聯外通”平台優勢,通過引進國際頂級學者專家或世界著名學府聯合培養等多樣化方式,加大開發“新工科”、“新理科”、“新醫科”等領域的課程,培養更多新興科技相關學科專業人才,更好地服務澳門及國家所需。

因此,澳門高校要對現有專業學科進行系統梳理和評估,因應科技進步創新及人工智慧為主數字經濟時代快速發展,較顯著地增加澳門四大新興產業以及國家經濟建設亟需的新學科及交叉學科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適當調整傳統大文科專業課程和招生人數,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辦學成效和社會效益。

2.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

應該看到,澳門的高等教育在規模上已有顯著突破,但是在質量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一個方向就是要進一步拓展國際化的高等教育。澳門地處特區,是連接內地和海外的一個重要平臺。所以澳門高等教育應利用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並發揮自身的其他獨特優勢,積極引入國際性高等教育資源,提升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層次和質量。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高等教育不局限於特定國家或地區,而是要盡可能吸引全球優質資源,助力打造有特色的、高水準的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事業。當前,澳門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教學科研人員是以本地或內地背景為主。雖然這些教研人員中相當部分是在境外完成專業學習或者是從事過高等教育經歷,但要推行真正國際化高等教育,不僅要利用好自身的資源,還要通過本地高校積極引進世界上頂級高等教育師資研究隊伍。澳門高等教育起步較晚,更應積極主動去尋找先進的海外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合作夥伴,加快國際化的進度和幅度。這不僅可提升國際化水準,而且將便於突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科學技術領域封鎖。

澳門可以借鑒迪拜、新加坡等國家的成功經驗,積極引進全球一流的高校及科研機構前來創辦分校,培養具有更寬國際視野和更多國際聯繫的高端人才,或是由本地高校資源與國際名校聯合辦學,開發更多的跨國跨境雙學位課程,為本地、為國家培養更多高新技術領域的專才,助力大灣區建設和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澳門應聯動橫琴深合區,著力打造區域性的國際化高等教育港,成建制地引入國際高等教育名校落戶澳門或者橫琴深合區,發揮虹吸效應,形成集聚能力,達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標。

3.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另一方面,澳門高等院校必須緊密跟蹤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積極進行高等教育改革。推行世界上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方法和評估體系。探索創新型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高等教育,提供許多創新型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法,推動傳統高度教育事業數字化轉型和升級。例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學生為本"教學理念、"成效為本"教學方式、跨學科專業設置、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大數據教學管理、現實虛擬互動教學、綜合性教學評估等,正在加快重塑高等教育業態,澳門高校必須跟上技術創新和高等教育理念發展趨勢,不斷探索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積極評估和採用創新型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及評估體系,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教學效果和成效,更好地實現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促進澳門社會經濟不斷進步。

4.提升教研人員素質和教學質量

澳門的高等教育發展要考慮如何提高教研人員素質和教學質量。特區政府應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擴大對教學改革及科研項目資助,推動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局限於純學術性研究,不能片面追求研究產出數量而非質量。政府主管部門要鼓勵及支持高校和業界的產學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落地應用。對高校教研人員考核來說,產出質量應重於數量,除了考核教學成效,對研究成果評估要著重實用性、針對性,而非僅是為了滿足職稱晉升或聘約需求。同樣地,政府對高校的評估和資源支持,應重在辦學效果和質量,公平對待公立和私立高校,避免歧視性管理,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和積極性,共同努力,推動澳門高等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