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弘:流轉於指尖的古老技藝

作者: 謝瑜

丁弘:流轉於指尖的古老技藝0

丁弘,澳門出生,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的傳承人,澳門古琴演奏家,澳門古琴學會會長。“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於2015年被列入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於2022年入選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來常於澳門、珠海、中山、江門、重慶等地傳授古琴和畫藝。

新春伊始,明媚的春光照耀大地,鮮艷的木棉花開滿枝頭,粵港澳大灣區續寫春天的故事。本期人物訪談,記者慕名前往江門竹石山房丁弘斫琴工作室,見到了“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傳承人丁弘老師,我們的訪談就在這樣的一種藝術氛圍中開始了。

在大灣區成功發展

丁弘自小喜愛藝術,19歲跟東陽木雕藝人吳時盛學習木雕技藝,21歲拜嶺南派畫家譚允猷夫子習書畫。1994年隨香港古琴家蘇思棣先生學古琴,翌年再隨香港斫琴家蔡昌壽先生習斫琴之法。他對中華傳統藝術用心用情,從書法到國畫,從斫琴到彈琴,無不流露出熱愛和專注,具有工匠精神和藝術家風範。

丁弘斯文儒雅,氣定神閒,說話慢條斯理。談及藝術人生,他淡定地說:“自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著迷,結緣古琴後,前往香港拜師學習古琴彈奏與斫琴技藝,每月從澳門往返香港,這一學就是12年。2002年在澳門傳授琴藝,2008年移居珠海,傳授琴藝與畫藝,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大灣區發展之路。曾在澳門、中山、佛山等地舉辦個人藝術作品展。在2011年成立“古琴斫造研習班”。

丁弘現定居於珠海及江門,其工作室除在珠海外,地方较大的主要在江門,有學生不畏距離,開車前來拜師學藝。工作室頗具規模,擺放了各種製琴的工具,如鋸、刨、錘、底板等。在記者採訪時,見到有幾位學生正在饒有興致地斫琴,感到似在做木匠活。

丁弘每次回到江門居所,很是喜歡這裡的鄉土環境。他把自己的居所精心設計成蘇州園林風格,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花草樹木,一應俱全,交相輝映。房間內還掛有自己的字畫,處處充滿詩情畫意。

去年6月,丁弘受邀參加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灣區同心時代新彩”——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主辦方為粵港澳三地的非遺傳承人和相關單位代表頒發榮譽證書,以表彰他們對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設和展陳工作作出的突出貢獻,他上台領取了這張榮譽證書。

兩年時間造就一張古琴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中華文化中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中國人彈奏古琴已有數千年歷史,其製作工藝亦有數千年的歷史。時至今日,部分的製琴人仍採用傳統古法來製琴。 2022年4月,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張好琴,古人謂之有四善:蒼、松、脆、滑,要達到此境界,斫琴工藝與演奏水準缺一不可,斫琴藝人除了深諳斫琴技術,同樣要懂得彈琴”。

據丁弘介紹,古琴藝術作為一項音樂類“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表演藝術和傳統手工藝兩個類別,隨歷史進程在不同地域發展出不同的琴派。絲弦古琴通體木質,配件多用硬木製成,樣式足有十幾款之多。製作一張傳統手工絲弦古琴的工藝複雜,工序繁多。

“斫製一張古琴需要200多道複雜的手工工序,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選材、製作、合琴、裹布、上灰、琴徽等等,每一步都是慢工出細活”,他不無感概地說到:“純手工是快不了的!比如純天然的生漆自然乾透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不止乾一次。一層灰乾透,大概就需要三、四個月時間”。

據丁弘介紹,製作工序中的每一步都是關鍵,都能對古琴的聲音產生影響。底板選材要選用老舊梓木,確保不變形。聲音,是古琴的靈魂,要想琴音悠揚動聽,最重要的是它的槽腹。在挖槽腹的時候要特別留意厚薄的處理,挖時需要預留一定的空間,注意邊緣的地方稍薄,近中間的地方要稍厚。上灰更是需要細緻,先將鹿角霜打碎磨粉,第一度灰可以稍粗一點。用生漆調勻,用刮片刮上琴體,刮上時要均衡平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和細緻,一絲不苟,如此才能保證古琴的音質。

上灰後要放於陰濕的環境約兩三個月,乾後用水輕輕磨平,再上第二度灰。乾後再磨平,再上第二度灰。如此再上第三度灰,直至基本平順便可準備安徽。待琴身整體都弄好後便可上漆。用準備好的棉布包沾上生漆,初上生漆時,灰胎會吸收生漆至灰層內。上一遍漆要放進室內陰乾。乾後用水砂2500目水磨一遍,水磨乾後再上第二度漆,待第二度漆乾後便要用5000目水砂水磨。如是七八遍後才光亮照人。

熱愛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動力,200多道工序,對於丁弘來說,他從未覺得斫琴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從中收穫了快樂和滿足,亦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丁弘使用古法技藝製作古琴,讓古老的藝術再現到世人面前,彈奏出華彩樂章,續頌華夏文明。

加大力度扶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丁弘在大灣區成功發展,會經常參加當地的文化機構舉辦的古琴表演,亦會在大灣區的一些城市舉辦公益講座,不遺餘力推廣古琴文化及斫琴工藝。

“近年來,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很多都傳承下來了。古琴多是彈奏古曲。古琴文化要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喜愛,還需要大力推廣。珠海有關文化機構主動用心挖掘非遺項目,並且積極跟進,內地在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扶持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錯,我深有體會,也是受益者”。

“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各界需要有實際的行動去支持。非遺進校園,但目前來看,學生功課壓力不小,即使喜歡一些非遺項目,也沒有多少時間去從事這些項目的學習。建議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書法、樂器等都是如此。應該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談及澳門文化事業的發展,丁弘認為,特區政府應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政策傾斜或者說資助、獎勵。鼓勵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和家長認為學習這些是有用的、令人自豪的,學生才會有積極的心態去學習,才不會認為這些傳統文化是過時的,老土的。

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大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扶持力度,比如說在舉辦澳門音樂節、澳門藝術節的時候,增加多一些優秀或經典的中華傳統文化表演,擁有澳門自己的表演曲目。澳門資源豐富,建議重點扶持一些澳門人自己的文化項目和傳承人,讓澳門“文化之都”的聲譽更加名副其實。此外,澳門應多些參加大灣區的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提升澳門的文化形象,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藝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採訪即將結束之際,丁弘樸實且誠懇地說:“斫琴、彈琴、畫畫,能夠把自己的本領傳授給學生,能夠培養多些自己的學生,對於我來說,甚感滿足和欣慰,不枉此生。因為這些本領我帶不走,唯有傳承下去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古琴是古老的傳統文化,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不斷推廣,我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愛傳統文化,相信今後會有更多的人喜愛和學習。我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古琴文化好好傳承下去”。在此祝願丁弘不斷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讓古琴這一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更加熠熠生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