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實際經濟情況靈活調整外催配額
作者: 柳智毅對於“動態調控外地催員數量’有何建議?如何有效監管?
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2025年财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到:“優先保障本地居民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輸入外地催員僅為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動態調控外地催員數量。"對澳門外地催員需求實施動態監管,對維護本地勞動市場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穩定至關重要。隨着經濟形勢與產業結構不斷變化,澳門不同行業對外地勞動力的依賴也應隨之而在調整,若缺乏即時而精準的監察與調節,容易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錯配,令某些行業過度依賴外催,壓縮本地居民的就業機會與發展空間。
透過動態監管與調控,政府可根據實際經濟情況靈活調整外催配額。例如在本地就業壓力較大時,可適度收緊外催政策,引導企業尤其大企業優先考慮本地人才;而在個別行業面臨人手短缺時,則可適當開放配額,確保經濟運行順暢。這種彈性調控,有助於外催制度與本地就業需求之間建立更平衡的關係。同時,動態監管亦可提升政策透明度與公信力,防止配額資源被濫用或形成不公平現象。透過持續的監察、定期評估及數據公開,政府能更有效回應社會關注,推動勞動政策朝著更公平、有序與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並促進本地與外地勞動力的合理互補。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黄滋才理事長:我們認為相關部門要以數據為本,密切留意綜合數據平台的動向,對具備相應技能的本地求職者比例上升的行業,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外催配額,實現對外催數量的科學調控,釋放符合居民就業需求的崗位存量。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推動就業配對服務,實現“崗得其人、人適其崗”,穩住居民的就業形勢。

勞工事務局舉辦行業專場配對會。
群力智庫李永健副理事長:“動態調控對外地催員工"政策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熱議話題,如何有效善用政策,以保障本地人就業為前提,適當補充本澳的勞動缺口是政策實施的關鍵。而外催政策一直以來被大衆所詬病的地方在於企業申請及審批信息欠缺透明度,外催聘請機制缺乏確實的準則,同時缺少系統的評估機制等。建議建立企業外催人員需求評估機制以及外催人員需求資料庫,透過數據以科學角度分析并且進行調研本地企業的人才需求,促進社會了解企業聘請需求,保障本地居民充分就業,適時調整企業外催人員數目。
企業發揮自身社會責任,培養本地居民就業為大前提,對於優先聘請本地人的企業提供補助;持續更新行業申請外催人員之數量,有關企業申請及政府審批信息亟需透明化,讓社會各界與公眾共同擔起監督責任,共同築起維護就業公平的環境。
澳門特區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唐可嵐委員:根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2月,澳門外催總數為183,222人,其中非專業崗位約佔八成。建議政府公佈當中有多少職位適合本澳居民從事,讓社會知悉,提升就業市場透明度。在促進本地就業方面,建議政府推動建立“外催職位轉化機制”,由大型綜合度假休閒企業主導實施。具體可透過政策引導,按年度將特定比例的外催職位逐步轉為本地居民專屬崗位,同時配套實施“職業技能銜接培訓計劃”,系統性提升求職者的專業能力,從而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amyk202505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