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小我融入大我 與時代同頻共振 澳門大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

作者: 少楓


發動“西安事變”的近代傳奇人物張學良;引進西方藝術的先驅、佛學大師李叔同,這些歷史人物的故居未必是你到天津旅遊的首選景點,然而,如果換上復古裝扮走進人物故居,跟著小程式完成虛擬任務,解構歷史人物的前世今生,這種體驗式文化旅遊可拉近人們與博物館的距離。天津近年聚焦現代旅遊市場對產業的新需求,積極打造文化博覽遊、名人故居遊等主題旅遊線路,培育孵化以文化創意、數位技術、沉浸式消費等為核心內容的新興旅遊模式。今年六月,澳門基金會品牌交流項目─第七屆“澳門大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正好組織了27位澳門大學生前往天津,向當地的文旅融合、歷史和文化遺產保育項目取經。

由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天津市政協及澳門基金會一同主辦的“澳門大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在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親自宣導和推動下,由2015年至今組織逾百名本澳大學生赴天津學習考察,感受國家為澳門特區繁榮和青年創業提供的寶貴機遇,把握“一帶一路”帶給澳門青年的事業舞台,開拓不一樣的視野。交流計劃於疫情後復辦,五所澳門高校的27位大學生到天津開展為期15天的學習交流,走進有著百年校史的南開大學,漫步享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美譽的五大道街區,品嘗“津門三絕”風味小吃,體驗幽默風趣的相聲藝術,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傳授工藝,增進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和國家成就的認識。

學員周瑩瑩:

澳門的可能性其實很大

“為何大學生要多到內地交流?因為中國很大,每個城市都各有特色,走出去、交流後,令我深信澳門的可能性其實很大。”正在修讀旅遊零售及市場推廣管理的周瑩瑩說道。她的暑假先去了四川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壯麗地貌,然後參加天津交流計劃,“與北京和上海相比,天津未必是首選的旅遊城市,但此行讓我很立體地認識了天津。”周瑩瑩說,此行考察了規模超乎想像的客機組裝生產線、歷史悠久的文化街區、傳承中華文化的相聲表演等,其中最難忘的是在張學良故居參與了一場精彩冒險,“我們換上民國服裝,被分配不同角色,在張學良故居執行任務,感受北伐戰爭時期,敵我難分的緊張感,要不斷收集情報,又有秘密任務。”

參與劇場體驗前,她對相關歷史的掌握不多,但劇場中演員的逼真臨場感,角色設計與歷史背景環環相扣,讓她彷彿正與百年前這故居的人物面對面,“利用文物古蹟作為體驗場景,把沉悶的歷史資料以多角度立體呈現,我對他們這種文旅融合十分感興趣。”天津打造的旅遊主題路線涵蓋濱海休閒、科普教育、歷史文化及工業體驗等,周瑩瑩表示,考察中認識了當地工業旅遊發展,認為澳門可以精心設計漁業體驗路線,讓旅客認識澳門的漁業歷史,“我的祖母是漁民,從她口中常聽說昔日漁業傳統文化和漁民的故事,雖然這個行業已經式微,但可以參考內地工業旅遊的模式,重現捕撈的方式、體驗製作過程及設計特色周邊商品等。”

澳門基金會每年策劃多項青年赴內地交流項目,搭建赴外交流和實習的平台,提升青年素質,周瑩瑩認為,活動讓她親身考察到高端品牌的生產和經營,見識國家最新發展形勢,令她更多思考澳門城市發展潛力,“交流經驗增強了我對澳門的文化自信,其實澳門尚有很多旅遊路線有待開發,只要添加一些新元素,澳門的城市形象能更加多元化。”

學員郭耀群:

交流助澳門青年知己知彼

“交流活動讓我們增廣見聞,最重要是知道自己的競爭力達到什麼程度。”大學修讀智能科技與服務的郭耀群,對文化探索及科技創新類的交流活動最感興趣,每次報名活動前,他和同學們都會細心分析行程細節,務求沒有浪費每一次體驗實踐機會。即使交流日程緊湊,他仍會積極與當地學生互動,瞭解當地高校的學習模式、經濟形態和人文風俗等。這次天津交流其中一個行程:沉浸式互動體驗項目─“叔同之夜”,正好與郭耀群主修的智能科技有所關連。“叔同之夜”文旅體驗項目設於李叔同故居紀念館,館內設有文藝演出、燈光秀等,由趣味解謎線和互動任務線兩部分組成,參加者以手機小程式參與任務,一方面通過互動劇本解讀館內陳設,瞭解李叔同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文化貢獻;另一方面,以集章打卡、手工製作、景中尋畫等多項體驗任務獲取“貓幣”兌換禮品,打破博物館只有靜態觀展的刻板印象。

李叔同是愛貓之人,參加者在故居內完成任務可獲取的“貓幣”以及周邊商品都有貓的創作元素,郭耀群認為,天津的數字化文旅體驗新穎,沉浸式效果比澳門同類的旅遊項目出色,周邊商品的文創設計十分多元化,“周邊產品是一個商機,天津的文創產品結合了歷史元素,例如古劍造型的USB(快閃存取記憶體),還有景點印章簿,即使要付費仍吸引很多人購買。我認為澳門旅遊周邊產品需要加強自身城市特色。”此次交流為他修讀的學科帶來什麼啟發?郭耀群稱,常常思考旅遊資源如何結合智能技術為旅客帶來便利,“我的構想是在出入境口岸張貼二維碼,旅客來澳時可下載打包好的澳門資訊應用程式,如交通、最新活動、住宿等,這樣一站式的資訊平台對優化旅遊服務很重要。”

透過“澳門大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此平台,讓津澳青年深化交流互動,增進友誼,思考個人發展與澳門前景如何結合,郭耀群表示,交流過程中認識當地青年的學習模式與澳門有一定差異,讓他明白“一個人前進得快,一隊人卻能走得更遠”,此行啟發他檢視大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時間管理,致力提升學習效率和團隊合作。

學員伍凱莉:旅程每天如“開盲盒”般驚喜

“這15天旅程感覺玩透了整個天津,行程充滿驚喜,主辦方把理論講解、文化體驗及實地考察三種內容平衡得很好。”首次參與澳門基金會交流活動的伍凱莉如此說。27位澳門大學生獲安排入住南開大學,每天在校區參加專題講座、考察當地文博機構、古建築文化街道、航母主題公園、會展中心等,還有親身體驗天津相聲、京劇、武術、泥人張等傳統中華文化。談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張的百年技藝傳承,伍凱莉稱,現場展出的彩塑作品之精細程度令她難以置信,學員現場體驗了泥塑技藝製作,伍凱莉想不到只是製作一片葉子,亦蘊含了巨匠的艱深技巧,“親身體驗比口耳相傳更加深刻,如果我沒有親手搓過、製作過,我一定不能想像這技藝的傳承有多艱辛,要花多少個十年咬牙堅持下去,才可在歷史留名?”

“我到天津不只為了景點打卡,不想只坐著聽講座,而是希望身體力行體驗當地文化,這次天津交流對於我來說,每天就如開盲盒般充滿驚喜。”伍凱莉對中華文化甚有興趣,其中以仿清建築著稱的天津古文化街令她印象深刻,雖然是典型商業步行街,但街區內的傳統工藝、民間小吃、相聲茶館、吹糖人、畫糖畫等充滿濃厚文化氛圍,古色古香,伍凱莉認為,天津打造主題式文化片區的經驗值得澳門參考,“天津古文化街將附近的文物古建築物天后宮、玉皇閣、通慶里等串連一起形成主題統一的文化片區,系統地呈現老天津的歷史,澳門推動歷史文化片區活化時應加以參考。”伍凱莉認為,津澳兩地人文風俗各有特色,建議兩地合辦文化主題的深度旅遊路線,說好城市的文化故事,突顯各自的文化個性。

有些大學生在暑假忙於打工和外遊,伍凱莉卻選擇參與不同交流活動,她認為交流機會要及時把握,“別人打工是累積工作經驗,我參與天津交流是累積文化經驗,大學生應多爭取交流機會,讓視野更廣闊,這次交流很多地點都是一般旅遊團不可能安排的,我見識到自己學科以外的其他產業發展,每個行業都令我感到震撼。”

天津和澳門同為中西交融的沿海開放城市,在共同助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澳門大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引領澳門青年認識天津發展的成就和兩地合作機遇,激勵青年把握住時代賦予的舞台,綻放青春力量,在祖國繁榮、澳門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做“一國兩制”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