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都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推動都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0

澳門,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其城市發展有其獨特的生命週期。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澳門舊城區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功能落後、基礎設施陳舊、配套不足等問題。舊區改造和都市更新成為了城市發展的必然環節。這是一個永恆的議題,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階段。

舊區改造和都市更新:

挑戰與機遇並存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都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首先,業權分散是改造的第一個難題。由於歷史原因,許多建築物的業權經過多次轉手和繼承,形成了複雜的產權關係。這使得在改造過程中,確認業權人的身份變得異常困難。另一個難題是難以達成共識。每個人對現狀的判斷和對未來的期待都不一致,這使得在改造過程中,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特別是當持份者數量越多時,達成共識的難度就越大。其次,舊城區改造面臨資金有限的問題,越舊的城區改造需求越大,但業權人往往收入不高,甚至沒有收入,無法承擔改造所需的高昂費用。而舊城區改造面臨的第四個難題是容量有限,這是因為舊城區的開發密度較高、空間有限,無法像新城區那樣大幅度提高可建面積,也就難以增加經濟激勵或誘因。

面對這些挑戰,特區政府正在積極推動都市更新工作。實際上,都市更新依其改造程度可分為三大類:重建、整建和維護。重建即單體建築或城市片區實施全體拆除後重新建設;整建即僅針對建築局部進行拆除後修建;維護即對建築外立面、外部空間進行修繕。這三種方式各有特點,也各有適用的場景,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城市更新模式。

其實,上述三種都市更新方式一直在進行中。坊間小規模的改造很常見,而整棟拆除重建也不時發生。這些改造大部分都是M級樓,業權簡單、重建資金較少,而且大都有一定的增容空間,基本不用政府推動。可以說,這種自發性的城市更新,既保持了城市的活力,又避免了較大規模的社會討論。

然而,片區式更新涉及面廣,少不了政府推動。例如祐漢7棟舊樓群更新重建項目,是一個典型的政府推動的城市更新案例。這種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也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而望廈平民新邨重建計劃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澳門城市更新案例。望廈平民新邨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紀,建築物已出現老化現象,部份單位內出現滲漏水、石屎剝落等問題,政府決定將望廈平民新邨連同毗鄰的工業廠房納入重建規劃,以期善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建更多社屋單位,並完善社區設施配套,以提高弱勢社群的生活水準。

望廈平民新邨重建計劃分為兩期進行,第一期把工業廠房重建為新的綜合性建築物——望善樓,主要供原社屋家團居住,同時新增一些小規模的社會設施。望善樓於2010年6月落成。

第二期利用原有望廈體育館及周邊土地,重建為新的綜合性建築物,同樣由裙樓及兩座塔樓組成,除對原有的體育館功能進行增容外,亦新增社屋單位,以及其他規模較大的社區設施,如公共巴士轉乘站,綠化休憩設施,公共停車場,社會設施等。這一期的完成,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為澳門的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片區式更新及功能複合利用的形式也為其他的城市更新項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公眾參與規則、

專業人士互信制度的建立

澳門舊城區改造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發揮作用。按照現代經濟學主張,市場是調配資源的有效手段,大部分舊城區的建築,其實分散到各個私人主體擁有,市場的事交由市場解決,理應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而政府主要做好“裁判”角色,做好相關政策、規劃等頂層設計,確保公平公正同時,對各地區的改造和發展要有清晰指引。

在澳門舊城區改造的過程中,公眾參與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澳門政府在推動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也積極宣導社會各界的參與。例如,在祐漢7棟舊樓群更新重建項目中,政府都更公司積極與社區、居民等各方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然而,公眾參與的質量值得受重視,不應停留在“為了參與而參與”的層面,公眾參與並非簡單的人數統計,而是需要深入到每一个具體的决策過程中。以巴士站為例,假如有一輛巴士上坐了8成的人,我們討論是否飛站。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涉及到公共交通的規劃和公眾的需求。如果諮詢車上的人,結果就是飛站。同樣,如果諮詢巴士站等車的人,結果就是不飛站。因為大家的需求不一樣,而做出決策不一樣,那麼到底誰才是公眾參與的“公眾”?

再以私人發展地段為例。一個擁有完整且合法發展權但未開發的私人發展地段,我們討論是否改為公園。如果通過公眾參與的方式,結果很可能就是改成公園。因為各方都基於自身的利益,然後做出最合適自己的決策,那麼到底如何處理公眾利益和私人利益/權益的關係?

變電站的選址問題也是一個典型的公眾參與案例。雖然大家都受益於變電站的建設,但附近的人會強烈反對,而其他人卻未必會站出來明確支持。

從上述三個案例,我們得到啟示:在這個公眾參與過程中,識別利益相關者(亦稱持份者)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議題應有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明確界線和範圍。因為利益相關者不僅是決策的參與者,也是決策的受影響者。我們需要明確他們的角色和責任,讓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強調公眾參與規則的建設和專業人士互信制度的建立。我們不能盲目為參與而參與,而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規則,確保公眾參與的過程公正、公平、公開,保障公眾利益同時亦保障私人利益。同時,我們也需要強調專業人士對公眾參與的引導作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於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故需要明確專業討論的範疇和公眾討論的範疇,並通過制度建設強化專業人士的引領作用,以及加強雙方的交流互信。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還是追求現代化的發展?

保護和發展是城市的永恆話題。如何在保育舊城區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如宜居、宜遊、宜商、宜業等。這不僅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也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保護歷史文化,也要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這需要我們在城市規劃中,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避免不同範疇各自為政。

在保育舊城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方面,是需要專家和民間的共同參與的。這是因為,專家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對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合理的保護和發展方案。而民間則可以從實際的生活出發,提出具體的保護和發展建議。此外,專家和民間的共同參與,還可以促進舊城區的原居民參與到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來,也可以增強他們對舊城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原居民的參與還可以為保護和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從而使舊城區的保護和發展更加順利和成功。

城市的發展中,我們經常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還是追求現代化的發展?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深思的問題。城市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工程,城市的各個方面都是相互關聯的,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方面。因此,在保育舊城區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我們需要考慮到城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避免因為片面的追求某一方面的效果,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需求。如果我們忽視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那麼城市就會失去其獨特的個性,變得千篇一律。然而,我們也不能因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而忽視了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推動城市現代化發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就需要我們以規劃的思維從整體上考慮問題,避免因為片面的追求某一方面的效果,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需求。

這方面,我們可以參照中國內地的經驗,歷史建築和歷史街區的保護與規劃視作一項重要的任務,於歷史建築、歷史街區都會編製規劃,從城市規劃角度明確建設限制和要求,哪些區域可以做甚麼,哪些區域不能做甚麼,這並不僅僅是從保護的角度出發,更是從城市的發展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出發,力求在保護和發展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的做法。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套完善的審批制度,令各項規劃要求得以落地實施。

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

助力澳門城市發展

在全球化和資訊化的大背景下,智能化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在這個領域,現時澳門很多智能化措施做得很好,值得推廣。其中,天眼系統和泊車引導系統是兩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不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也為居民帶來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生活方式。

然而,這些人工智慧技術技術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們提前思考、主動學習、不斷探索。在這方面,中國內地的發展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尤其是,人臉識別、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應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例如,中國內地在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上走在了前列。從早期的2D人臉識別,到現在的3D人臉識別,包括公共安全、金融支付、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應用,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物聯網應用在中國內地已經深入到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智能家電,到智能交通,再到智能醫療,他們的成功,不僅在於技術的領先,更在於他們對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和對用戶體驗的高度重視。

規劃科學,

舊城區可持續發展之基石

規劃科學是城市發展之基石,對於城市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因為,澳門舊城區作為澳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保護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如果規劃不當,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澳門舊城區的可持續發展,引用總書記的一句話:“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城市規劃是一個城市的藍圖,它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空間佈局。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因為它能夠使城市的發展更加有序、高效和可持續。但是,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因為它不僅會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還會對城市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也要避免因頻繁地修改、調整規劃而導致城市建設的不穩定和不可預測。

培養本地規劃師隊伍,

參與城市規劃、社區發展工作

城市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涵蓋了景觀、功能、交通、環保、設施等多個方面,同時也與政治、經濟、生態、民生息息相關。城市規劃不僅僅是“幫城市劃則”,而是對城市未來的全方位的思考與統籌協調。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城市規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澳門目前的規劃師隊伍主要來自外地,他們在專業技能和經驗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外地規劃師對澳門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瞭解相對較淺,難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資源。其次,外地規劃師並不會長駐澳門,在與本地居民溝通和協作方面亦存在一定的障礙,可能影響到規劃方案跟進和實施。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建議應加強對本地規劃師的政策支持與激勵,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規劃事業。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為本地規劃師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例如,在實際的規劃項目中,提出“以舊帶新”、“以大帶小”的剛性要求,強調本地年青規劃師在項目中的實質性參與,幫助本地年青規劃師在項目實踐中快速提升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規劃師職業發展通道,根據項目的規模和難度劃分等級,優先讓具備相應能力的本地規劃師團隊獨自承擔規劃項目,為本地規劃師提供多元化的發展機會。此外,還可以聯合本地的專業社團,通過設立比賽活動、獎勵機制等,激發本地規劃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澳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更需要一支熟悉本地情況、具備專業能力和家鄉情懷的規劃師隊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澳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為本地規劃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他們真正地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