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四十周年系列報導(二):添磚加瓦基礎教育新里程

作者: 少楓

澳門基金會四十周年系列報導(二):添磚加瓦基礎教育新里程0

澳門基金會(下稱:澳基會)於1984年成立,並在2001年與當時另一職能相近的“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合併,成為現今澳門特區政府一個以實現社會公益為目的綜合性公共基金。2024年,澳基會迎來成立四十週年,在這期間,澳基會經歷多次功能變化和角色轉換,始終堅守服務社會的初心,配合政府施政方針,與社會各界合力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砥礪前行四十載,澳基會工作碩果累累,筆者將從不同領域社會賢達及學者的視角,探尋澳基會與蓮花寶地共成長、伴同行的故事。

從校園建設到逐夢青春

特區成立後,澳門非高等教育迎來新篇章,當局先後頒佈《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等政策,推動非高等教育系統的全面革新;2007/2008學年全面實施15年免費教育,保障了青少年獲得公平教育的機會;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持續加大對教育的資源投入,澳門教育界逐步邁向廣闊和多元的未來。由於歷史原因,澳門各中、小學呈現規模分散、資源分佈不均衡的狀態,2001年起澳基會開始加大對非高等教育領域的資助,包括擴建校舍、維修設施及購置設備,使教與學的質量朝向更優質的方向發展,自2001年至2020年,澳基會共投入約58億澳門元,資助本地高等院校、中小幼學校及教育機構的校園優化工程及完善教學設備。教育資源的拓展,能為教學注入旺盛的生命力,澳基會曾投放超過2億澳門元為全澳中小學添置和升級資訊科技設備和軟件,以及與教育部門合作,資助學校完善資訊系統和網絡基建,加強教學和行政方面的科技資訊應用能力。“澳基會對本地學校的支持,讓教學設備、科技教育條件優化,教與學能與時並進。”培道中學校長李寶田如此說。

對 話

◇記者:特區成立初期,澳基會積極參與非高等教育發展工作,並為本澳校園建設投入大量資源,請以培道中學為例,分享當年校舍擴建的情況。

◆李寶田:過去十多年,在澳基會及時支持下,使得本澳非高等和高等院校、學校及教育機構的教學設施環境得到改善。尤其是校舍擴建、現代化教學設施、實驗室、圖書館和多媒體資源等方面,支持外訪交流活動,澳門教育得以不斷改進提升。當時培道中學由於學校校舍環境、硬件不足,在澳基會支持下,2007年開展科技樓校舍擴建,支持我校的裝修、設備及多媒體實驗室、教室設備經費等,2012年支持培道中學氹仔小學分校的改建裝修經費,以至近年支援了氹仔小幼分校的興建工程,大大減輕了學校的經濟壓力,讓教學設備、科技教育條件優化,教與學能與時並進。

◇記者:新校舍環境和設備優化帶來怎樣的新景象?此舉對提升教學質量具有什麼重要影響?

◆李寶田:培道中學氹仔小幼分校新校舍樓高十六層,活動空間有所增加,一至六樓為幼稚園和小學課室,並設有圖書館、閱讀室,相信能有助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此外,我們亦有提供AI/創意教室、智慧教育教室,這些空間都能令我們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意解難能力。我們還設有舞蹈室、音樂室、智能種植區,有了新校舍,我們未來亦會加強發展學生的多元才能。

◇記者:澳基會設立各類型獎學金、舉辦培訓交流活動以及優化辦學條件等全面推動學生朝多方位發展,請分享培道中學獲發獎學金之學生的勵志故事。

◆李寶田:澳基會透過不同的獎學金、培訓交流活動,為優秀學生提供所需要與支援,獲得高等教育和進修的機會,培養到學生學業、工作上取得成功,回饋社會和教育科技發展。以我校畢業生吳文希同學為例,他中學時期參加了天文小組,該小組在早期開展也是由澳基會支持下組建。多年後他獲南京大學破格直接入讀天體物理系,現為科技大學博士生。近年重回母校協助帶領天文小組,成功發現新的近地小行星(臨時編號2023 HZ9),探研過程他作為指導老師之一。我校天文小組打破澳人發現小行星零的突破,為澳門爭光,為日後澳門學生、青年天文科學發展探研,具積極的意義,是澳門青年成功逐夢的勵志故事。

從全人發展到貢獻社會

立德樹人,教育工作任重道遠,整全的教育體系除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和創設成長空間,同時須兼顧學生的多樣性,鼓勵他們從經驗中探索自我,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放眼世界,促進其價值觀、社群、生涯規劃等全人發展。人才培養向來是澳基會重點工作,通過發放多項獎學金、促進青年交流實踐等多樣化方式,全方位、多層次、高素質、有針對性地培育通才和專才,使學生能夠積極創新、勇於解難,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累積學習經驗,達至全人發展。例如啟發澳門青年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的“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考察津澳兩地文旅及歷史保育經驗的“澳門大學生天津學習交流計劃”、組織青年前往上海產業最前線崗位實習的“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以及考察内地基層治理、交流社會工作經驗的“澳門社區工作者陝西體驗式研修計劃”,至今組織逾700名澳門青年赴內地考察培訓。“澳基會成立後,為下一代提供了更理想的學習空間,為特區產業多元人才培養起積極作用,對推動澳門教育發展功不可沒。”中華教育會會長陳虹如此說。

對 話

◇記者:你在回歸前已從事前線教育工作,請回顧當時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概況。

◆陳虹:我對回歸前澳門教育工作、教育環境及政策變化都有切身體會。當時全澳基礎教育中,私立學校佔九成,普遍每班學生人數達40至50人,老師每周上課28節是平常事,工作量大,校舍沒有冷氣,亦缺乏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教育工作者,雖然工作條件不理想,老師們仍懷著熱誠,刻苦經營,沒有因教育環境困難而放棄,教育團體亦積極提供培訓,讓教師在專業上有所提升。

◇記者:回歸前,本澳對教育、法律、中葡雙語等專業需求大增,澳基會如何針對社會發展需要培育人才?

◆陳虹:特區成立後,隨著《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法律的實施,為教學人員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促進其專業發展,及後90年代澳基會加強了對教育領域的支持,從硬件上支援私立學校改善辦學條件,並透過獎學金培養人才,包括資助本澳學生赴葡萄牙學習葡語,後來更擴大資助對象至修讀教育專業的學生。以濠江中學的校友為例,有學生獲資助赴葡修讀法律,現在已是執業律師;亦有校友從葡萄牙畢業回澳後,回母校擔任葡語老師。此外,澳基會亦資助本澳學生升讀國際一流學府,扶植青年踏上專業發展之路,培養高素質人才回澳貢獻社會,同時助力了澳門發揮中葡平台功能。

◇記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關鍵作用,澳基會多年來推出各項青年交流活動,見證祖國繁榮發展,把實踐經驗融入自己的人生閱歷,你對上述工作有何評價?

◆陳虹:走出課室,親身參訪實踐,能加強青年對國情的了解,增長見聞。澳基會推出多項青年交流實踐項目,如千人計劃、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等成效顯著,參加者除了大學生,亦有活躍於各領域的社團中堅,其中上海實習計劃讓青年掌握內地運作體制,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融合,有利到灣區工作的澳門青年更好適應當地情況,加強兩地人員往來合作。在我看來,澳基會舉辦的交流實習活動具有一定規模,亦獲得當地部門單位的重視,為澳門青年搭建了十分珍貴的學習平台,這是一般交流活動難以媲美。我期待未來有機會為高中生舉辦實習體驗活動,提升青年動手實踐能力,學而能用。

◇記者:澳基會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面向青少年推出的知識競賽、文化培訓及歷史讀物等,深化本土歷史教育工作,培養青年擔當傳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使者,你認為此舉對於學生建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有何重要性?

◆陳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必須每一代傳承下去,我認為應從小建立對自身文化根源的了解,建立文化自信。澳基會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所推出的“歷史文化大使培訓計劃”、“歷史知識競賽”等,方方面面提升青少年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以趣味立體角度認識國家文化和源流,其中“歷史知識競賽”舉辦至今,題型新穎,同時兼具普及性和刺激性,非常受中學生歡迎,報名反應熱烈,加上每年與不同省份的文博單位合作,讓學生認識不同省份的文化特色,爲愛好歷史科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全面展示其歷史文化素養的舞台,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