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四十周年系列報導(五):拉近藝術與生活 文化精神薪火相傳
作者: 少楓
澳門基金會(下稱:基金會)於1984年成立,並在2001年與當時另一職能相近的“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合併,成為現今澳門特區政府一個以實現社會公益為目的綜合性公共基金。2024年,基金會迎來成立四十週年,在這期間,基金會經歷多次功能變化和角色轉換,始終堅守服務社會的初心,配合政府施政方針,與社會各界合力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砥礪前行四十載,基金會工作碩果累累,筆者將從不同領域社會賢達及學者的視角,探尋基金會與蓮花寶地共成長、伴同行的故事。
繁榮澳門文學 培育創作新芽
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各種各樣的文學創作,承載著個人對歷史的反思、對社會的體驗、對生活的感悟,是以文字作為媒介的文化載體,勾劃出一個城市文化性格,更是城市人文建設的累積與深化。
1980年代中期,澳門文學嶄露鋒芒,本地文學創作、歷史研究和出版方面開始蓬勃發展。1990年代初,基金會關注澳門文學發展並加以投放資源,持續透過出版、研討、徵文等多種方式助力本土文學的成長。至今已舉辦至第29屆的“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是澳門歷史悠久的文學比賽,由早期以鼓勵居民閱讀澳門出版的書刊,促進出版業發展為初衷,回歸後,改以中學生為徵文對象,加深其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啟發學生透過文學形式表達對生活的無窮想像和創作興趣,為孕育澳門文學創作人才提供養分;1993年,基金會與澳門筆會策劃每兩年一度的“澳門文學獎”,培養文學界新力軍,為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澳門文學事業奠定基礎。
20世紀,澳門文學進入百花齊放的繁榮年代,本地作品視角與題材廣闊多樣,2014年,基金會與作家出版社、中華文學基金會合作推出新版《澳門文學叢書》,至今已出版四批共66冊及精選集《美麗澳門》,集結當今本地文壇具廣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是澳門文學水平和發展成果的重大展示,此外,基金會與文化局合作編選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十多年來發掘更多有潛質的文壇新秀,以文字見證澳門社會的時代變遷。“澳門基金會在歷史研究、文學建設上,是策劃者,更是開拓者,基金會的團隊人員身體力行地參與研究,我認為它是一個充滿學術色彩的機構。”澳門筆會常務副會長湯梅笑如此說。
對 話
◇記者:在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下,本土作品在題材、風格、創作手法上具有什麼特色?
◆湯梅笑:澳門小城的文學作品出版業曾經長時期荒蕪遲滯,在1980年代中期才開始得以發展。由於現實條件所限,不能進入內地市場,也難以擠身香港商業書市競爭,僅有的本地市場甚為細小,作家和出版社都不大重視宣傳推廣,但也造成了澳門文學不受市場利益驅動,作家為個人熱愛、理想、目標而創作。許多人都說,澳門文學仍然缺乏傳播廣、迴響大的重量級作品,文壇欠缺具代表性作家。然而,澳門作家們在這麼多年努力下,創作出優秀作品。作家們多重視本土題材,放眼歷史與時代變化,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體察市民大眾的喜怒哀愁,並與之同頻共振。筆下多是芸芸眾生,有個體婚戀的愛恨與家庭、人際困惱、小人物的坎坷命運與掙扎,有輝煌中的暗影,有卑下者的高尚,有個體與社會的衝突,也有以科幻和武俠為題材的作品。回歸後,澳門作家也在有歷史感、視角比較開闊的題材上實踐,例如穆欣欣以強烈的家國情懷書寫清朝時期志士沈志亮反抗葡萄牙殖民統治的《鏡海魂》,塑造出熠熠生輝的藝術形象;胡根的長篇小說《孤島》,反映澳門同胞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的大時代風雲;鄧曉烱的長篇小說《迷城咒》以林則徐巡視澳門查禁鴉片為背景。澳門小說創作題材也在趨向多樣化,科幻、武俠等都有。正由於市場因素考慮不大,澳門作家創作心態比較放鬆,並樂於實驗,作品中寫實和荒誕、傳統與前衛的風格並存。
◇記者:澳門筆會是見證澳門文學萌芽和壯大的重要陣地,上世紀90年代初筆會與澳門基金會合辦“澳門文學獎”,培養文學界新力軍,你認為“澳門文學獎”如何促進本土文學發展?
◆湯梅笑:文學是一種情感教育,使人認知真、善、美,學習愛、同情和悲憫。通過文學的精神溝通作用,優秀的文學作品使讀者的心靈產生正能量,在逆境中獲得勇氣。中國文學從古至今流傳不息,有些作品更是家喻戶曉,可見影響何其廣泛、深遠。“澳門文學獎”是一個競爭機制,激發寫作人的創作熱情和鬥志,對於推動文學創作氛圍有莫大助益;競賽亦是一個交流、是促進彼此提升的好機會,能帶動更多人關注本土文學。“澳門文學獎”得獎的短篇小說、戲劇作品,部分作品被拍成電影和製作舞台劇公演,比如廖子馨的《奧戈的幻覺世界》改編拍成電影,曾在國際電影賽事中獲獎;李宇樑的《請於口訊後留下訊號》被搬上舞台,《捕風中年》除被搬上舞台外還拍成電影《還有一星期》;葉玉君的劇本《決定·性》製作成舞台劇。比如鄧曉烱的《迷城咒》,在澳門中篇小說獎得獎後,獲得天津的百花文藝出版社賞識,已經付梓出版。
◇記者:“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是基金會品牌活動,活動每年組織本地作家走進校園分享創作心得,使閱讀的風氣在澳門校園得以盛開,你對獲獎學生們筆下的澳門故事有何體會?
◆湯梅笑:“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是在回歸前已開展的活動。如果以人生階段來比喻,已到而立之年了。比賽一直得到澳門中學校師生的廣泛支持,通過比賽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思考和寫作能力。歷屆都出現不少優秀作品,有些得獎學生成為了澳門文學界的生力軍,在不斷磨礪下成長,現已是本地活躍作家。比賽推出初期是鼓勵閱讀澳門作家或學者的作品,後來擴至澳門題材的書籍,主題不斷變化,但仍圍繞澳門作主軸,我認為主題式閱讀有利不同學校的學生們在同一主題領域內彼此互鑒,深化閱讀的效果。在我看來,參賽作品的水平不斷提升,學生寫作技巧漸漸成熟,加上基金會每年組織作家到本澳中學舉辦“閱讀寫作講座”,分享自身的創作經驗及實例討論,啟發學生對文學的無窮想像和興趣。
◇記者:你認為基金會在澳門文化研究和文學推廣上發揮了甚麼關鍵作用?
◆湯梅笑:澳門基金會是一個重視文化的機構,基於它深刻理解文化對社會的作用及其力量,因而對澳門文化建設作出不少貢獻。基金會積極策劃、推動、參與澳門歷史研究和出版,內地和本澳學者有關述著成果空前;它協同催生以澳門地區知識體系構建的“澳門學”,揭示澳門在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2010年起,基金會資助出版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包括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和舊體詩詞)和《澳門演藝評論選》,其中,《澳門文學作品選》就是讓更多的作者的佳作擇優一起結集出版,呈現本土文學的概貌,讓更多作品保存和積累,利於學習、交流和研究。另一大舉措便是從2014年起,基金會與中華文學基金會一起資助出版“澳門文學叢書”,文類包括詩歌、小說、散文、評論,由作家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了六十多冊澳門作品。它有如方陣一般,向內地讀者展示了澳門文學的面貌、風格、內涵,發揮推廣和建設澳門文學的作用。
形塑藝術群像 活躍創作氛圍
一個城市的文化藝術發展是其現代化的重要表徵,藝術為人們生活注入豐富多彩的創意,亦能積澱深厚的人文修養。上世紀80年代中期,澳門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在藝術教育尚未興起之時,經過艱苦的實踐磨練,造詣日臻,他們用自己的作品譜寫出對這小城的情感,為城市文化形象增光添彩。然而,由於缺乏系統的推介,澳門藝術家總體形象尚不夠鮮明,其在城市文化藝術發展中的貢獻也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和頌揚。
基金會深感這些具藝術天賦、才華、個人風格和特色的藝術家缺乏具質素的交流平台,自2011年起推出“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邀請澳門資深藝術家參與,通過系統地為其舉辦展覽、出版《澳門藝術家叢書》,整體建立澳門藝術家的群像,此計劃歷時逾十年之力,邀得100位藝術家參與,期望促進創作水平提升的同時,喚起大眾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與支持。近十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本地的美術創作逐漸走向專業化和多元化,新人輩出,又帶來新的藝術思潮、新的創作技巧、新的視覺元素和新的欣賞方式。2019年,基金會在“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的基礎上增設“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為45歲及以下的澳門青年對藝術家舉辦展覽及出版個人作品集,希望澳門的藝術事業得到傳承,進一步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發展。
此外,基金會不定期邀請內地藝術名家來澳展出作品,提升居民的藝術鑒賞能力,2013年推出“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系列活動,把不同類型的演出帶進社區,通過包括音樂、舞蹈、繪畫、新媒體、雕塑、設計、演藝等不同範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和跨界別合作,提高市民大眾對澳門本地文化藝術的關注及參與。“有人認為藝術是很高深的事,其實人人都可成為藝術家。自從基金會投入支持藝術領域活動後,凝聚澳門藝術家、藝術社團,帶動創作風氣,亦推動市民走向藝術。”澳門美術協會常務副會長邵燕樑如此說。
對 話
◇記者:基金會於2011年啟動“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記錄藝壇發展足跡,整體地呈現澳門美術作品面貌。你認為該計劃對激勵藝術家提升創作水平、凝聚本土藝術人才有何重要作用?
◆邵燕樑:“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匯聚一百位本地具代表性的藝術家,網羅繪畫、書法、雕塑、攝影等不同藝術門類,有傳統、有抽象,也有新媒體等,反映澳門藝術發展方向多樣,每次當我到場觀展,每場展覽都能發現驚喜,藝術家的創作意念和技法推陳出新,正是因為這計劃,推動藝術家拿出真本領,持續創作、交流、觀摩和創新。在品牌式推動下,澳門藝術家的知名度有所提升,並出版共一百冊“澳門藝術家叢書”,我認為這系列叢書是重要的歷史檔案,記錄了當下本澳藝術發展歷程。我們老一輩更欣喜的是,藝壇後起之秀漸漸湧現,整個藝術界注入了新氣象,我認為,基金會對藝文活動的支持,從“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發展至“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不僅團結和活躍了本地藝術創作風氣,更是讓藝術家的影響力漸漸擴大,拉近普羅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記者:基金會主辦的本地藝術家展覽增設配套活動,豐富大眾對不同藝術門類的知識,加強與本地藝術家交流,如何啟發和吸引市民更多發現澳門文化之美?
◆邵燕樑:回歸後,赴外升學的渠道和機會增加,市民對藝術課程的認知提升,到海外修讀藝術的大學生漸多。我認為,接觸藝術是提煉人們審美觀的方式,基金會的藝術展覽配以講座、工作坊,為藝術家與市民搭建交流平台,透過分享創作點滴,啟發人們感知美學與生活的聯繫。配套活動不只是藝術家們之間的技藝交流切磋,也是讓剛入門的愛好者更多機會發現創作的樂趣,人們都以為藝術是很高深的事,當你提供解說和嘗試的機會,其實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基金會此舉正是帶動市民嘗試走向藝術,培養他們對審美的追求,感受澳門的文藝氣息。
◇記者:2006年起,基金會組織“藝海流金”系列內地與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動、與中國文聯合辦內地與澳門藝術人才交流活動等,讓澳門藝術工作者體驗當代中國藝術文化產業的潛力和生機。你認為藝術人才交流是否有助其專業發展?
◆邵燕樑:在我接觸藝術的年代,澳門每年舉辦的藝術展覽數量不多,提升畫技的途徑之一是購買藝術雜誌自己研習,可是當時的印刷技術一般,原作與雜誌上的圖片介紹差異甚大。後來基金會逐步引入外地藝術家展覽來澳,對本地藝術創作和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我們可以近距離觀摩名家的作品真跡,外地藝術家分享的創作經驗和視野,互相交流和啟發,帶動本土作品跳出框框。在基金會的組織和支持下,本地藝術家近年到內地采風交流,聯同中國美協、文聯、藝術團體或文博機構參訪考察,都獲得高規格的合作機會,反映基金會推動藝術文化的成果獲內地機構的認同和重視,隨著大灣區的發展建設將為文化藝術產業迎來更多合作空間和機遇,我深信,本地青年藝術家能漸漸探尋澳門文化優勢和發展路向,在文化交流上發揮澳門藝術家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