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港車北上”東風 讓港珠澳大橋“活”起來
作者: 長江
2023年1月8日,歷經艱難的抗疫,香港和內地重新恢復通關,熬了三年,終於解放了!相信,各位朋友感同身受。國家經濟要復常,邁大步!
對於港澳特區來說,更多了一重喜事,那就是澳門的單牌私家車從元旦開始,就不再受過去的“兩地牌”約束,可以便捷地進入內地。與此同時,香港今年一季度也有望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實現“港車北上”,從而走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嶄新一步,令人無比興奮。
加快提高港珠澳大橋使用率
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輻射全球。這,既是優勢,也帶來了不便之處,那就是“互聯互通,有所障礙”。包括人員往來、資金流動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流通存在“腸梗阻”的問題。
港珠澳大橋,在2018年就建成通車了,但是,也就是四年之後的今年一月一日,才宣佈放開澳門和香港的私家車便捷通過大橋進入內地。四年,可不算短了。
事實上,港珠澳大橋過去四年每年所有種類的車輛加起來的平均總流量才50多萬車次,非常驚人的是,這才相當於這座大橋設計的兩個單日最高流量。也就是說,港珠澳大橋最大的通過能力,每天可達20萬輛次,但是實際上現在一年實際通過的數字才是大橋兩天多的設計流量。而且,在疫情嚴重時更是以個位數計。大橋的潛能被極大地淹沒了。不要說過千億的投資回本遙遙無期,就是每天收到的過橋費還遠遠彌補不了日常的維護費用。
於是,稍有良心的港人都心裏著急。大家都希望能想方設法去增加大橋的使用量,不能讓它成為只做觀光用的“大白象”。筆者那時也寫過不少文章出主意,其中一條,就是最大限度放寬香港和澳門的私家車使用大橋,最強烈的理由就是,在歐盟國家之間車輛通行都極其方便,而港澳與內地同屬一個國家,為何要設那麼多證件,要做那麼多檢查?說來也非常可笑,大橋開通後,我對家人說,那個星期天開車帶大家上橋打個來回兜兜風。誰知道,我的車輛並沒有允許進入內地的“兩地牌”,於是在大橋香港這邊的口岸就被擋住了,就算我沒有進入珠海的打算也不行,根本就不許上橋,只能望橋興歎!
好了,終於國務院做主,開放港澳私家車上橋入內地了,我們高興了。但是,只高興了不到一半。因為,港澳的私家車畢竟有限,千人擁車輛是深圳、廣州的三分之一,根本滿足不了大橋的吞吐胃口。要充分發揮大橋的潛能,必須也讓內地車輛充分使用這座大橋。
眾所周知,本來這座大橋,應該成為南中國沿海公路大動脈跨越珠江口的樞紐,最合理的設計是“雙Y”模式,即在珠江的東岸深圳和香港,西岸的珠海和澳門,都有落橋位。但是,因當時香港一些人的反對,竟也反對成了,最後採取了“單Y”模式,活生生取消了深圳的落橋位。這樣,珠江東岸的內地車輛要想通過大橋到西岸,就只能先進香港關再過橋,然後再出關到珠海,多了四次過關手續。再加上,配額極少。實際上,就斷了很多內地車使用大橋的機會。於是,深圳斷然另修一條過珠江的大橋,也是橋隧結構,叫“深中通道”,計劃在2025年通車。
事實上,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規模,珠江上再多一兩條“通道”都未必滿足需求。即使有了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如何讓內地車輛使用的問題,也是要解決的。否則,還是半個“大白象”。
筆者曾建議,在大橋的香港部分闢出一條“全封閉”的通道,方便內地車輛不用辦進出關手續就可以方便使用大橋。大橋在香港赤鱲角落腳後,有一條連接到屯門的海底隧道,然後就直通深圳後海灣關口到內地了,這段路也不長。當然,這樣做,香港自找很多麻煩,所以港府官員根本就聽不進。好了,近日香港推動電子管理車輛行駛,隧道收費將完全由電子收費取代人工收錢,於是啟發筆者想到,也可以利用現代手段管理內地車通過香港使用大橋,就是內地車入香港關使用大橋時,每輛車發一個可通過北斗系統監察的電子狗,再加上道路的監察系統,便可充分瞭解該車的行駛狀況,保證內地車輛只使用大橋而不進入香港市區,避免了香港不可承受的問題,又能使內地車可以便捷通行港珠澳大橋。
筆者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隨著一國兩制踐行越來越成熟,港澳和大灣區的互聯互通會越來越方便,港珠澳大橋的潛能一定可以充分挖掘,的的確確成為南中國的交通樞紐。
“港車北上”還得加把勁
國務院2022年底批准香港和澳門的私家車,從2023年1月1日起,可以不再需要額外的“兩地車牌”,只要經過簡單的登記手續便可以便捷地經過港珠澳大橋進入內地。筆者非常欣喜地看到,在元旦日澳門就有第一輛車成功實現“澳車北上”。不過,筆者也非常著急,不知“港車北上”何時才能實現?
據澳門交通事務局發佈的消息稱,首架成功申請並預約通關的澳門私家車,在2023年元旦凌晨零時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駛入廣東,過程十分順暢。首車的車主姓鄭,他說“大橋口岸24小時通關,過關速度很快。以後到內地方便多了。”
珠海邊檢方面表示:“澳車北上”查驗流程快捷,只要通過指紋比對和人臉識別,就辦完通關手續了,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
對於“澳車北上”正式實施,澳門的消息還稱,在1日上午9時止,透過“澳車北上”信息管理服務系統成功註冊帳號人數為17651人,其中302架車輛已完成相關驗車程序,26架車輛已成功預約通關。這說明,澳門第一時間用到了國家批給的便捷政策。原來,澳門和香港的車輛,不管通過哪一個口岸入內地,都必須另外申請可來往兩地的“兩地牌”。由於,香港和澳門私家車到內地的“兩地牌”控制發放,需求遠遠大於供給,“兩地牌”被炒到天價。
同時,由於港澳車輛被限制入內地,花費巨資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每日通過的車輛“嚴重稀少”,大橋管理部門收取的“過橋費”,還不夠每日維護費的零頭,更不要說償還建橋的貸款和利息。所以,港澳都一直有強烈的聲音要求放寬過橋控制。
事實上,港澳車輛入內地,也可以帶動內地消費,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後,這更是打通大灣區任督二脈,通暢區內循環的有力舉措。原來的廣東省長馬興瑞離開到新疆前,就極力支持,而且提出不需要“對等安排”,因為香港和澳門的確不能承受大量的內地私家車進入,相反,香港和澳門的私家車有限,廣東完全可以消化。
好政策來了,澳門雷厲風行,當即宣佈“澳車北上”實行臨時入境牌證電子化,牌證有效期與有效保險期限一致,預計澳門不過約8萬部車輛符合“澳車北上”申請資格。每次入境後連續停留不超過30天,每年累計停留不超過180天。可是香港呢,最新的說法是,還要等,最快在第一季度有消息。筆者不明白,香港為什麼要比澳門慢這麼多?是因為疫情嗎?自然不會是,澳門和香港目前的防疫措施大致是一樣的。是因為香港的車多嗎?香港車的確比澳門多,不過香港的私家車水準不高,私家車保有量僅50萬輛,每千人擁有101輛汽車,相比內地千人汽車保有量208輛、北京千人汽車保有量510輛低很多。重要的是,登記辦手續是可以有序進行的。即使是澳門也不是8萬輛私家車一下子都辦理了。香港如果有澳門的效率,也完全可以在元旦日實現“港車北上”,香港得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