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旅遊城市名片 促進灣區合作發展
作者: 長江
我十二歲來澳門,在這塊蓮花寶地生活快四十年了,對澳門這座城市由衷熱愛,充滿感情與感恩。從1999年大學畢業後自己就秉持著宣傳推廣澳門的初衷加入到旅遊業界,開始從事前線導遊工作,也很享受這份工作。
歷經風雨方知苦盡甘來
疫情這三年,給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當初為什麼習近平主席會在2009年就提出要讓橫琴配合澳門,推動經濟結構多元發展、以助澳門打造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當年就看到如果一味依賴博彩業,一旦經濟遭受到大衝擊,薄弱的微型經濟體將會受到嚴重打擊。回首這三年,充分體現出當時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
2019年之前,本澳博彩稅的收入幾乎佔政府總稅收的80%,而直接或間接從事與旅遊博彩業相關的勞動人口也佔到本澳勞動力就業市場的60%以上,使得整個社會對旅遊博彩業,尤其是對博彩業的依賴太重。最近我們業內在探討時就說,如果三年前投資的生意或從事的工作與遊客有關的,那麼這三年就很難熬了!疫情防控解封以後,自由行與團隊簽證放開,內地和香港的團隊陸續到來。由最近這段時期的旅客數據來看,我們相信歷經三年困難時期澳門旅遊業總算否極泰來。如果現在要投資生意或從事工作,與旅遊服務業相關,應該會是不錯的選擇方向。
我本人對未來旅遊業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尤其是自1月8日國家放開疫情防控當天,一天內就有四萬多內地遊客訪澳,而春節黃金周從內地、香港等地湧進了近50萬遊客,如今平均一天近5萬旅客,這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企業社團和社會大眾線上線下共同宣傳推廣努力的成果。也從中可以看見三年的壓抑,太多人希望好好出去放鬆一下。加上本澳推出“新馬路任我行”和煙花匯演等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造就市面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彷彿2019年前的澳門又回來了!
看到澳門的訪澳旅客在春節黃金周過後仍可維持每天近五萬人的數量,旅遊業界均感到欣慰,相信澳門旅遊業的寒冬總算過去、春天終於來了。
而導遊作為旅遊業前線服務人員,在內地尚未放開團隊遊前,黃金周遊客再多似乎也跟導遊和旅遊巴司機關係不大,因為僅有很少團隊到訪。但自2月6日團簽放開以後,從內地和香港的團隊遊客陸續到來,導促會的會員總算逐漸有開工,這是可喜的現象,畢竟大家撐這三年真的太不容易!
經歷過這波疫情,我們才切身體會到本澳經濟確實需要多元化發展,也期待澳門與國內、大灣區及深合區在合作發展的過程中,拋開以往的固定思維模式,特別是旅遊業界應與大灣區城市多交流互動,共同鑄造一個更大的旅遊業市場和平台,實現旅遊資源的共享。舉個簡單例子,來澳門的許多家庭客人,到澳門後大人可以進娛樂場盡情玩樂,但似乎對孩子們不公平,怎麼辦?橫琴有個長隆渡假村和星樂度等景區,是否可以推動琴澳遊互利互補呢?春節期間我泉州的朋友一家過來玩,我們如此安排,大人小朋友都很滿意。所以未來琴澳遊合作的空間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過去三年的疫情,大家都看到旅遊業受到嚴重衝擊,不管是娛樂場、餐飲、零售、旅行社業務等,失業的失業、倒閉的倒閉。也許在360行中感受最深刻的應屬導遊和旅遊巴司機群體,因為越是前線衝擊越大。回顧過往港澳遊團隊發展歷程,實際上澳門導遊開工率開始下降應該是從2019年年頭開始,當時國家旅遊局開始整頓治理旅遊市場亂象,打擊零負團費現象,團量和開工率的減少是正常的。到了2019年年中又發生香港的社會事件,團量更進一步減少,疫情後團隊也就完全沒有了。
作為前線旅遊業群體,根據導遊促進會的內部調查了解,三年下來,據悉前線導遊隊伍中選擇轉行去從事保險和地產中介、去娛樂場或開計程車,還有一些去做騎手送外賣等等。畢竟要供樓供車、上有老下有小。會員表示只要能養家糊口,再苦再累也願意。當然也有一些是無奈選擇提前退休當爺爺奶奶去照顧孫子的,盡管他們對導遊這份職業仍是充滿熱情和喜愛。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導促會舉辦了學術交流會和社區寺廟文旅團隊踩線活動,看到有不少會員報名參加,也包括在這三年期間剛考到導遊牌,對導遊工作很嚮往、對推廣澳門旅遊充滿期待與熱忱的會員,他們令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加入澳門導遊促進會這個大家庭,我們為他們提供一些經驗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包括一些正向價值觀的引導。希望能為未來本澳的旅遊前線儲備更多的優質人才隊伍。
隨著訪澳團隊遊客數量越來越多、質素也越來越高,相對導遊隊伍服務質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認為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台的普及和大潮,未來的團隊更多會向商務會議團、家庭團、品質遊、研學旅遊或私人訂製的文旅旅遊團轉變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前線的導遊人員提升素質和文化水平,提高專業服務態度,這也是澳門導促會當初創會時的初衷和目標之一。
疫情之後導遊隊伍需要加強
2019年前根據澳門旅遊學院的數據顯示,澳門已考導遊牌照的人約有1900人左右,但有些人考牌照是為了增值自己,多一項職業技能以備不時之需。有人到寫字樓、有人做家庭婦女等,並沒真正從事與旅遊業有關的工作。在與其他一些同業社團和旅行社交流過程中,我們預計2019年前真正在市場上做前線導遊的人數,大概為700-800人左右。2015年8月澳門導遊促進會成立時有近300位會員加入,發展至今將近700個會員,是本澳旅遊業社團中一支重要的前線基層力量。宗旨除了團結業界、維護會員權益、提升會員素質和樹立導遊隊伍的正面形象外,也希望為導遊群體與政府部門、旅行社及其他兄弟社團搭建一個溝通交流互動的平台。
疫情管控放開後,今年迎來了澳門旅遊市場的快速復甦,有人擔心前線導遊人數能否滿足當今市場快速復甦的需要?實際上這方面,作為前線人員我們並不太擔心。不少業界人士估計一旦旅遊市場完全放開,可能會出現報復性的旅遊和消費,但隨著內地經濟調整,旅遊模式改變,如今的旅客消費也越來越理智和冷靜。從春節黃金周前的旅客調查顯示,內地旅客把本澳作為出境遊第一旅遊目的地首選,其次是香港及其他東南亞國家。而本澳近廿年來的旅遊市場主要是內地與港台。短期內,也許對導遊和旅遊巴司機的需求會增加,但相信通過旅行社與業界溝通,包括提前的準備,如重新維修停駛已久的旅遊巴,召回部份分散至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導遊,從兼職開始,相信度過一段適應期後,前線服務人員隊伍能很快補上。
但是導遊隊伍出現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則是不折不扣的事實,尤其是在小語種的導遊。譬如會講葡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和英語等的導遊也已趨於老齡化,斷層嚴重外數量也遠遠不夠未來市場需要。相信隨著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推進、大灣區和琴澳深合區的加快融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團或精品團遊客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中長期對於文化導遊和外語導遊的需求一定會持續增加,而青黃不接的現象卻會存在一段時期,畢竟年紀大的想退了,而年輕的還沒有足夠實踐經驗。這一方面的情況,在與政府相關部門拜訪交流時也有提及。雖然旅遊局和旅遊學院也很努力希望扭轉局面,無奈隨著市場環境改變、收入預期的降低,我們看到,在疫情前還是有不少年輕導遊入行不久便選擇退出。
導遊是個比較特殊的專業行業,通常年紀越大經驗越豐富也越受歡迎。至於年輕人加入到導遊隊伍中因缺乏帶團經驗,急需前輩的經驗分享和培訓平台。澳門導遊促進會自2015年8月創會以來,舉辦過許多場的經驗與學術交流分享會,目的就是希望能團結會員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導遊隊伍中來。通過前輩的無私分享,傳授新會員如何管理團隊、講解技巧及做好服務。同時也希望年輕導遊能敬業樂業,在享受工作的同時,讓收入與付出成正比,如是,澳門的旅遊業前線才能湧現出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推陳出新,為打造“一中心一基地”增強更大的軟實力隊伍。
各方努力共推澳門旅遊
中央與特區政府都希望澳門的經濟結構能適度多元,不能太過依賴博彩業。上年底六家博企已獲續牌,也承諾在未來十年投資超過1000億澳門元發展非博彩元素的項目,毫無疑問,未來的旅遊業項目肯定會百花齊放更加精彩。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1+4”發展策略和“旅遊+元素”的多元發展,如旅遊+文創、健康、會展、賽車、美食等等,讓旅遊元素加上文化內涵,其想象空間可以無限延伸。加大拓展社區旅遊和深度遊路線,把遊客引流至各社區或文創片區,如大三巴牌坊附近的關前薈、氹仔島的炮竹廠和路環一號附近的文化社區,從最近的實地觀察可見其引流作用已逐漸顯現。
至於如何可以更好地推進“1+4”經濟策略和“旅遊+元素”項目?個人認為必須做好宣傳推廣工作。這三年疫情期間,特區政府通過本地遊、導賞和學校研學遊等活動,與旅遊業界共同打造了廿多條的社區深度遊路線。這些產品和路線的推出讓一些導遊通過本地遊、研學遊等方式得到了增值和鍛鍊的機會,也提升了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對澳門更深入了解。如果要把這些路線推向外地遊客市場,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也需要旅行社、社團及前線的導遊人員一起共同合作,方能事半功倍。
如今政府已恢復線下宣傳工作,我們看到大灣區先從省會廣州開始,雖然會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手機互聯網時代,線上的推廣效益肯定會更優。如今在內地自媒體和社交平台發展迅速,社會接受度高,線上為主線下為輔,宣傳推廣雙箭齊發效果明顯。譬如今年春節黃金周之前,旅遊局文綺華局長變身網紅,通過抖音和微信影音號等社交平台的宣傳視頻得到大家的廣泛傳播,起到非常好的正面效益,社會掌聲一片。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投資和引導鼓勵社會上的企業、社團,包括澳門前線的旅遊服務人員,甚至是澳門市民,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充份發揮公民責任意識,把本澳的景點、美食、節日,甚至是平常的生活點滴,通過各種社交平台、自媒體和平面媒介等全方位為澳門旅遊宣傳,起到強大的疊加效果。我們最近看到旅遊局與直播協會共同合作培育直播網紅人才的活動,便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尤其是在網紅經濟的時代。
澳門導遊促進會近期也將安排拜訪直播協會和新媒體聯盟等社團,希望通過交流互動,可以從中探索一些合作的機會,畢竟導遊一向是比較容易自信展現自己和澳門的一個群體。同時也希望在未來,導促會可以在在會員中培養出一支直播網紅隊伍,嘗試探索一些新的旅遊營利模式,在宣傳推廣澳門的同時,又可以借助直播帶貨等其他方式,增加創收能力。我們也注意到在疫情這三年,大陸湧現出一大批的網紅導遊,他們博學多聞、能言善道,在介紹景點的同時也順便帶貨,為自己打造出一條新的謀生渠道,與時俱進,值得本澳業界人士加以重視並探討。
善用全民資源
擴大澳門朋友圈
如上所述,特區政府鼓勵每一位澳門市民盡一份公民義務,人人一機在手的時代,通過自己手中的手機記錄並分享朋友圈,告知世界各地的親戚和朋友知道澳門是安全宜遊的旅遊城市,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藴,中西合璧又包容的地方,除了娛樂度假村以外,澳門到處都是寺廟、教堂和博物館等。老百姓溫和善良又很富有包容心。不僅有很多特色美食和小吃,每年還舉辦許多大型的活動去慶祝和宣傳。
其實,澳門還有一大優勢,就是市民既可用內地的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嗶哩嗶哩等社交平台分享宣傳,又可以使用Facebook、TikT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平台把生活點滴分享至世界各地,這是“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只要善用這些優勢,加上政府如果可以推出一些小小的奬勵措施,或是鼓勵支持製作小視頻和澳門景點圖片比賽等活動,發起全民是導遊的運動,鼓勵人人宣傳澳門、熱愛澳門,人多力量大,相信可以起到一個非常好的疊加效應。同時還可以向外國旅客宣傳,通過澳門這個窗口進入橫琴、珠海或其他大灣區城市的便捷性,更有利於澳門真正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世界旅遊城市。
近三年澳門湧現出一個又一個的文創片區,產生一定程度的引流入社區作用。另外還有眾多的寺廟、教堂、博物館和遍佈大街小巷的特色美食,令人流連忘返。近期特區政府和中央電視台合拍的美食節目《澳門之味》也引起熱議,也邀請過國內的一些大V網紅來澳門做推介活動,請一些知名的演員來澳門拍電影片和廣告等,都是非常好的宣傳手法,值得特區政府持續推動下去。
團客看導遊 散客看的士
為了促進旅遊業盡快復甦,吸引各地遊客來澳門並延長留澳時間,特區政府在疫情放開不久即採取對船票、機票和酒店住宿等消費上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的確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勵效果。但這些只能是短期的措施,從長遠來看,對內本澳應開發更多的旅遊路線和產品,對外則是持續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把澳門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