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37期

作文周刊·高考版

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37期

周刊 学生必读

简介

创刊于1980年11月的《作文周刊》,由中国写作学会山西省分会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学辅导类专业报纸。《作文周刊》秉承“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的办刊宗旨,不仅着眼于培养小作家,更致力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办报,配合各级各类学校搞好写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习作的园地,给语文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教学经验、研讨写作理论的平台。

目录

高考沙龙 | “三新”背景下主题型新材料作文特点及备考方向

紧扣新课程,聚焦新高考,研究新教材,是考生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非常紧迫的任务。在“三新”背景下,主题型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样式已经连续三年在高考作文试题中出现,并将是今后三至五年高考作文的主要样式。其中,以中国特色作为高考作文选材,突出“中...

文化大观园 |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点概述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知识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以下9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高考语文试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呈现出如下特点:①在语言表达题中主要考查...

技法点拨台 | 论据充实

技法点拨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写作“发展等级”部分有“论据充实”的要求,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要使议论文论证深刻,论据就要充实。论据的选用能反映考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有考生把“论据充实”理解为尽可能多地使用论据,这是认识的偏差。论据充...

素材多棱镜 | 让更多口袋公园成为幸福乐园

把公园装进“口袋”,将绿色拥入怀里,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新风尚。从街角的绿地景观,到楼宇间的小花园,再到社区里的健身区域,就近布局、简约时尚的开放性空间,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宜居,为人们在家门口拥抱“诗和远方...

素材多棱镜 |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着眼于“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致力于“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立足于“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多举措推动农村环境整治……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中国式现代...

素材多棱镜 | 让更多人享有更好的数字生活

外卖骑手智能头盔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检测技术、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以及5G通信技术大大提升配送安全性;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给农技推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让广大农民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智慧病房通过铺设智能床垫和体温标签检测患者各方面情况,提升就医体验...

素材多棱镜 | 矢志创新托举“大飞机梦”

不久前,国产大型客机C919完成国内取证试飞。顺利完成取证试飞,标志着C919向着交付、投入商业运营又迈进了一步。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如果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

作文节节高 | 议论须充分,行文忌粗疏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必须...

阅读集训营 | 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倾向及评价社会价值和影响

应考锦囊 要想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观点及倾向。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生要着重对文本的思想观点作评价;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主要观点...

实战练兵场 | 有为、有守、有趣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青年中流行“躺平”“内卷”。与之相比,当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年轻时就定下了“三有”原则,所谓“三有”:第一是有为,第二是有守,第三是有趣。 “三有”原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请任选其二,结...

实战练兵场 | 承“有守”精神,袭“有为”之光

青年,自古以来便是家之栋梁、国之希望,如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不少青年却纷纷给自己贴上“躺平”“内卷”等标签,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其实,当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在年轻时定下的“三有”原则,能帮助青年摆脱这些标签。其中的“有为”与“有守”尤其...

实战练兵场 | 有为有趣,奔赴山海

时代洪流奔涌向前,造就世间百态,如今青年一代的面貌焕然一新,却也有些不尽如人意,“躺平”“内卷”等词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青年的处世态度。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年轻时定下的“有为、有守、有趣”的三有原则或许能给当代青年以启发,我们何不做...

佳作赏读会 | 劳动成就闪光人生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对于整个社会,劳动创造了财富和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对于我们个人,劳动是个人幸福的源泉,通过劳动可以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自身命运。回首过往,人民共和国...

佳作赏读会 | 筑工匠之心,逐大国之梦

我为这样一群人而感动,他们是中国制造业的“脊梁”,用一双双劳动的手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他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极致,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既可复制...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