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刊·高一版2023年第32期

作文周刊·高一版

作文周刊·高一版2023年第32期

周刊 学生必读

简介

创刊于1980年11月的《作文周刊》,由中国写作学会山西省分会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学辅导类专业报纸。《作文周刊》秉承“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的办刊宗旨,不仅着眼于培养小作家,更致力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办报,配合各级各类学校搞好写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习作的园地,给语文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教学经验、研讨写作理论的平台。

目录

青年瞭望 | 阅读无疆界 书香满人间

热点聚焦2023年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有45.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与2021年的45.6%总体持平;有32.3%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有8.1%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青年瞭望 | 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阅读的一个目的在于求知。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从“一卷...

青年瞭望 | 书承文脉,香满家国

中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有学者考证,在殷商甲骨文中,“书”字已出现,先为动词,后为名词,此后便是“著之竹帛”,再以后,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相继发明,国人与书的关系更为紧密。算起来,我们这个民族,和书结缘的历史至少有三四千年。“不学《诗》无以言...

知识延伸 | 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导 语 报道中外事,议论是非情。新闻作为一种文体,用来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常见的新闻文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我们在阅读和创作新闻时,要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内容讲解 1.明确情...

素材天下 | 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辽宁开展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公益惠民;安徽发布“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

素材天下 | 以云聚数,拥抱数据“浪潮”

4月26日,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正式开幕,4月27日下午,由浪潮云主办的“以云聚数,拥抱数据浪潮”2023浪潮数据云发展论坛举办,与会嘉宾齐聚有福之州,共话数据云化新未来。作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数字中国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

素材天下 | 让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最美风景

2023年4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在重庆大学举行,最终6支团队从国内外340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分获冠、亚、季军。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团队、一项项脑洞大开的成果,让校园里创新创业的青春活力得到充分彰显。连...

素材天下 | 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我国已设立覆盖398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工坊1100多家,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对促增收、带就业起到明显推动作用。比如,贵州毕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通过开展特色苗绣资源文化产业扶贫探索成功脱贫,人均收入从2012...

写作指津 | 有为之举 无为之妙

妙文品评 “有为”“无为”并举,人生旅程如炬 ◎梅贤和“有为”和“无为”是一门学问,需要一生去探寻。《孟子》和《种树郭橐驼传》都告诉我们:“有为”“无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有为”“无为”并举,人生旅程如炬。(引用材料切入话题,直接表明论...

读写快车 | 观察生活,塑造人物

话题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周围的人讲故事。同学们在写作时,将日常生活、校园生活中的人作为人物故事挖掘的重点,以生活经历为基础进行想象和虚构,相对容易一些。同学们的眼光要放长远,思维要动起来,如果所写人物做的事情能体现作文的立意,在...

佳作秀场 | 劳动者,焕发活力更青春

文题亮相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劳动,历代人民群众厚植劳动情结,重视劳动教育。“不知稼稿之艰难,乃逸乃谚”“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如此等等,一系列古训、诗词都在劝导警示国人,于家、于国,劳动致富,...

写作训练 | 担起·放下·看开

文题亮相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儒家的担起。《法句经》:“胜则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鼓励摆脱外物的束缚,所谓“一...

阅读时光 | 《子夜》导读

作家名片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浙江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