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 完善制度 打消生育顾虑 郭鹏鼓励生育,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完善的配套制度,则是打消育龄家庭生育顾虑的根本前提。事实上,从我国全面放开二胎、三胎政策开始,为了提高育龄家庭的生育热情,各地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例如,多
主编笔记 | 折翅的雄鹰敢于飞 3月4日,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雪容融”接棒“冰墩墩”。视障运动员李端点燃“鸟巢”主火炬,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残疾人运动员,在冬奥圣火的辉耀下,开启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96名中国残疾人
表视 | 2021年,我们做到了!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充满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的2021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8.1%的实际增长,各项民生发展数据也持续向好。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会更
热评 | 有一种懒政叫“主要领导不过问就不办” 为改进作风,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许多地方主动公布领导的电话号码。这好像成了一种显示领导“亲民”的标配。然而,电话是公布了,领导哪有工夫都接听?不得不专设一套人马,替领导接电话。不少人
热评 | 小茶摊折射大情怀 山东济南历下区有个“小院茶摊”。据介绍,“小院茶摊”创建于2015年,社区党委依托党群服务站和热心居民的小院,自带茶叶,社区党委书记、党小组长、人大代表定期参与,召集问题相关各方协同解决问题 对协商未
镜头 | 孩子们开学啦 合唱团队员王语佳(左二),是阜平县城南庄镇大岸底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天的课堂上,她和同学们一起表演节目。“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马兰路上鲜花盛开……”一路伴随清
封面报道 | 生娃吧!国家鼓励 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再创新低,人口净增加仅48万人,引发社会关注。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二孩、推行三孩政策,但这组数据背后,却是适龄生育人群不想生、不敢生的现实。不想生、不敢生,背后是生不起、养不起。过
封面报道 | 生娃:给钱给假给房补 2021年人口再创新低,2022年,如何激发生育意愿?在较早召开的省级地方两会上,“三孩”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20多个省份将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列为2022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并完成人口与
封面报道 | 生与不生,一个不轻松的决定 一个孩子好,还是两个孩子好?刚刚过去的春节同学聚会上,80后赵东佳和老同学们聊起孩子,话题不断。“3个最好。”赵东佳毫不犹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可惜我要不了,双方父母都明确表态,再生,就不给照看了。
封面报道 | 鼓励生育,从降低养育成本着手 自2017年起,我国出生人口“五连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更是敲响了老龄化和低生育率警钟。如何才能提高生育率、提高育龄青年生育三孩意愿?《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
封面报道 | 育婴队伍专业化破解“不愿生”障碍 幼有所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重要民生事项,能否实现幼有所育,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满意度。育幼问题关系国家的未来。随着国家开放三孩政策,育幼服务不足导
对话 | 保大豆供给 护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潜在隐患风险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扩种大豆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北大荒集团作为国家重要大豆生产基地,始终以振兴中国大豆产业为己任,坚决落实扩种大豆
声音 | “县中振兴”要从“抽血”变“输血” 近年来,业界很多人对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的状况表达了担忧,“县中塌陷”“县中困局”等声音不绝于耳,“县中振兴”也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2021年,加强县中教育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出台。11
声音 | 青少年国防教育应常态化 初建美志愿服务队红色教育走进校园。图/于海军“少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未来必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通化
声音 | 乡村企盼更多全科医生 “今年依旧准备了与基层医疗相关的建议,作为一名基层乡村医生,我觉得有责任想方设法改善基层百姓就医和生活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刁四村乡村医生周松勃说。全国两会前夕,周松勃分别到乡村、基
声音 | 多方协同,减轻罕见病患负担 用药贵,用药时间长……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药价是一道坎。很多罕见病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因为某些高值孤儿药价格过高而放弃治疗。近年来,很多地方开始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
声音 | 数据资产登记需有法可依 被称为“21世纪的新石油”,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具备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据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基础。中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
声音 | 粮食生产要增收也要减损 2021年是我国的第18个丰收年。在产量方面,2021年全国粮食再度增产,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基础,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声音 | 数字时代,老年人世界不能越来越小 皮剑龙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民生周刊》记者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处了解到,今年他将提交一份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出行服务供给的提案,建议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出行服务类互
声音 | “打拐”要下更重拳收买应与拐卖同罪 如何更好地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此前,公安部决定,自3月1日起至12月31日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妇联
声音 | 要让乡村孩子和教师找到自信 “孔妈妈”“东梅阿姨”这是很多乡村孩子对孔东梅的称呼。作为东润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孔东梅长期深耕乡村教育,她知道,这些称呼里满是爱与信任。东润公益基金会开展项目的乡村大多比较偏远,每一次进村都不容易,
特别报道 | 巩固“双减”路还长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压减,学校也强化育人主阵地作用,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延时服务,人们的教育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校外培训干扰学校教学的情况,明显好转。但是,随着工作深入,学科
特别报道 | “双减”后,还要做提质“加法” 呼吁多年的减负终于在“双减”中收到了实效。曾经红火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如今一片沉寂。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超九成。“加法”在同步进行。学校的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特别报道 | 自律的孩子更突出 2021年7月24日,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落地以来,各地围绕校外培训治理和提升校内教学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包括整顿无序的校外培训机构,严控校外
特别报道 | 综合改革才能彻底落实“双减”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执法难、执法能力不足等问题出现。一些地方的校外培训转入地下,“众筹私教”“以非学科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等违法违规行为
特别报道 | 教育督导要“长出牙齿” 杨善竑作为一项重大教育改革,“双减”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各地加强作业统筹、推出课后服务、推动托管服务、开展研学实践、规范校外培训。这些举措,切实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和校
特别报道 | 依法有效净化校外培训 郭杰忠1月25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下称意见),意在持续推进“双减”政策,巩固“双减”成果。目前,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由去年6月
特别报道 | 明确权责是“双减”关键 汪娟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寒假,海口市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进一步巩固当地“双减”工作成效。寒假期间,海口联合执法队伍共出动检查124人次,检查校外培训机构61家,发现未公示收费标准、未落实防疫措施机
特别报道 | 不能一减了之,重在提升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教学、作业、校外培训等方面,迎来一系列可喜变化。但同时,在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方面,面临执法统筹不够、合力不强等问题。1月25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特别报道 | 深度教研,吸引学生“心”归教室 “双减”政策的严格执行,让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借助校外培训机构和课后大量习题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已经难以为继,唯有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让孩子们重新站回教室中央,才能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
特别报道 | 走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这是继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之后第二份关于
领导谈民生 | 攀枝花,锻造清洁能源之城 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其中,聚焦清洁能源产业,四川省将加快水风光气氢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作为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城市,在新的发展时期,攀枝花市瞄准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关注 | 交出冬奥医疗保障优秀答卷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这里是云顶AB区,有运动员受伤,已启动直升机转运……”2022年2月7日,首例航空医疗救援从伤情报告到急诊抢救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医务人员与999急
关注 | 老旧小区改造 小细节里见情怀 新门关街道办事处引进了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安装了门禁。 图/于海军老旧小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但因建造年代久远,难掩时光穿梭、岁月留痕。自2019年以来,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新门关街道办事处,分批对辖区6
关注 | 武汉黄陂区:全域旅游演绎别样精彩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武汉市黄陂区的旅游已经春潮涌动,前来赏花踏青的游客络绎不绝。而刚刚过去的虎年春节,黄陂5A景区更是人气爆棚。在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疫情之后,黄陂旅游已满血复活。近年来,黄陂区以推动全域
奋斗者 | 袁留福:让花瓷走入寻常百姓家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袁留福鲁山花瓷兴于唐代,遗憾的是,随着历史演进和朝代更替,一代名瓷繁华不再,相关烧制技艺一度失传。如今,虽然鲁山花瓷的制作技艺已得到恢复,但在“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袁留福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