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 文化事业需要大批坚守者 《民生周刊》记者王迪扎根基层,已经从事文博事业30年的王瑞霞,谈起文博工作,仍然激情满怀。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热爱与自信,让她在文博道路上固本开新、行稳致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
主编笔记 | “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四,京郊平谷山东庄镇夏鱼路边上,已过花甲之年的村民安艾英,早已在自家农场忙碌着。这是笔者今年新春走基层的第一站。长期关注“三农”,经常奔走在乡村,但对京郊农村调研采访并不多。“虽
热评 | 破解“三点半”难题,有希望了 2月2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教育部这
热评 | 就业,别把女性挡在门外 2020年11月,江西抚州高新区党政办公室、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等14个招聘单位的综合岗、管理岗及综合文稿岗等20个岗位,都标注了要求“男性”。此事引发社会热议。今年1月10日,江西抚州高新区党群工
热评 | 论“脏话书记”的倒下 2020年8月,浙江省温州市沙园村原党总支书记王国强脏话连篇,向前来办事的群众索贿,被网民怒称“脏话书记”。经查,王国强等人垄断小区内铝合金安装生意,逐步形成以其为首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日前,中国裁判
封面报道 | “十三五”:幸福指数年年向上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这5年,我国民生事业繁荣发展。老百姓说,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专家学者认为,民生幸福指数年年向上。这5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年更比一年强。中国共产党迎来百
封面报道 | 高质量发展带来幸福民生 随着2021年新年钟声敲响,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顺利收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封面报道 | 全国人大代表龙献文:牛角山村牛起来了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有一个名为牛角山的村庄,近年来越来越不寻常。曾经的贫困村脱了贫,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周边的名村,是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和湖南省
封面报道 | 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南:五年奋斗,天蓝了水绿了土净了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明显增多,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留住了更多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看来,“十三五”生
封面报道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洪宇:补短板,教育实现基本均衡 “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愿意从教了。”在最近几年的调研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发现,教师职业越来越有吸引力,大量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封面报道 | 全国政协委员雷后兴:医疗资源下沉 群众满意度提升 雷后兴在接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第二次回复后,紧缩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和国家医保局的这番“争论”,源于雷后兴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个提案—《关于医保部门对结核病人实施单病种付费政策,全面推行结核病人全程免
封面报道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社保覆盖面广 百姓生活更有底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
封面报道 | 全国人大代表李承霞:保障房正圆新市民安居梦 先是租住了十几年城中村的民房,又住了近5年公租房,李承霞终于在2020年住上了自己购买的商品房。李承霞,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样衣工、工会主席。2002年,她从安徽巢湖到常州打工。此后近20年时间
封面报道 | 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就业稳,为经济打上最好底色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十三五”时期,就业工作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经历了脱贫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美贸易摩擦、新冠
封面报道 | 全国人大代表李宗胜:多种方式解养老难题 “照顾老人,会耗费你很多精力吗?”“不会。”今年51岁的李宗胜向《民生周刊》记者坦言,目前他并未感受到赡养老人带来的压力。他说,他们这一代人兄弟姐妹多,照顾老人的负担要比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轻不少
封面报道 | 全国人大代表初建美:保护黑土地 吃上放心粮 “一位七旬老人还种着3亩旱田,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春种秋收。老人告诉我,种地省劲儿,使用化肥和农药,春种以后就不用管了,秋天等着收就可以了。然而,用化肥和农药种出来的粮食,老人从来不吃,顶多喂给自家牲畜和
封面报道 | 全国人大代表王瑞霞: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先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通过它展示的文物,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谈起与文物打交道的30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王瑞霞接受《民生周刊》记者
特稿 | 李金初:教育的原点就是服务人生 任何人终其一生,有且只有三项内容,即做人、做事、生活。教育应当以人生为中心,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去年底,在出席北京一所中学举办的活动上,李金初围绕“人生中心教育”演讲,引发台下听众的共鸣,爆
新春走基层 | 夫妻村医“过年忙” 春节期间,胡双法夫妻的卫生室里“热闹”非常。2021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五早9点,潜陈村卫生室里已经热闹起来了。不到60平方米的卫生室挤满了排队候诊的村民,胡双法和妻子一边不停地给患者看病,一边还
新春走基层 | “触网”:农村老人为何赶时髦 隔三差五,李云素就会打开微信的视频通话,和在远方工作的子女、自己的兄弟姐妹聊上一通。因为疫情影响,她和远方的亲人无法线下团聚。生于1957年,李云素兄弟姐妹六个。虽然没有读过书,但通过自学认识不少汉字
新春走基层 | 文明新风“一碗菜” 春节前夕,记者走在山东省巨野县田庄镇栾官屯村的一条街道上,记忆中原本一片荒凉与萧条的鲁西南农村,如今却街道整洁,河水清澈,路两边四季常青的大叶黄杨和女贞等树木,更是为冬日平添了几分绿意。一大早,村里保
新春走基层 | 新时代村:电力点亮小康路 走进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镇太平沟村,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块大石,“新时代村”4个大红字十分耀眼,“新时代村原来叫李家店屯,隶属于太平沟村,2012年村里建合作社时改的名字,就是希望能够带领大家发家致富,走进
新春走基层 | 为困难群众就医“兜底” 如何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湖北省荆州市,一家只有129张开放床位的医院,创造了一个“奇迹”,先诊疗后付费、对特困患者开设爱心病房,全年出院人次达5500人次以上,其中低收入困难群众占85%以上。通过内部
新春走基层 | 这个春节,火爆的影院 直到春节假期结束,白凤倩都没能如愿看上一场春节档电影。“太火了,晚上10点场都买不到票。”如今,每次谈到电影,白凤倩都会向别人说起自己的购票经历,但是一聊完天,她发现,大家的体验都差不多,似乎都被从未
新春走基层 | 听“北京的哥”侃大山 “在北京过年?”“是的。”“今年在北京过年的人多,往年这时候路上已经没人了。只要父母身体好,在哪儿过年都一样。”春节前一天傍晚,我上了于师傅的出租车,他帮我安置好大包小包后,开始侃侃而谈。“北京的哥”
两会·热点 | 破数字鸿沟 帮老年人“智慧”生活 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谷振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衣、食、住、行到游、购、娱,万物皆可数字化
两会·热点 | 党永富:“过程农业”亟待法律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老区土壤医院院长 党永富“既要吃饱,又要吃好,还要解决粮食的数量、质量、环保之间的矛盾,这是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
关注 | “老信访”终于摘了“小红帽” 2020年的冬天特别冷,但安康市白河县信访干部的心却特别暖,因为县里出了名的老上访“小红帽”主动到信访部门表示:“我从今以后再也不上访了。”那么,“小红帽”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以“访”出名的,各级政
关注 | 治理非法集资迎来首部专规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37号国务院令,公布《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作为首部专门规范非法集资防范和处置工作的行政法规,
关注 | 土壤污染认定找到新路径 闲置的农用地上堆满了垃圾,地下水因此被污染,土地使用人对此却毫不知情 开发企业竞得建设用地后,施工过程中却发现地块有污染并且不符合建设要求,只好放弃开发。众所周知,土壤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那么土壤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