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2024年第8期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2024年第8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

目录

卷首语 | 地质公园:自然之美与科学之窗

峰丛、洼地、湖岸、沙丘、峡湾、溶洞……一切自然景观都是地球对人类的馈赠。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承载了地球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生命。这些自然元素,从古至今,绵绵不息,亘古不变,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我

特别策划 | 造化钟神秀 地貌窥变迁

世界地质公园是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拥有全球性地质科学意义、丰富独特的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我国共有47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居世界之首。让我们走进我国世界地质公园,以几种地貌“勾勒”地球的变迁史

特别策划 | 地球“雕塑师”

我国地貌种类丰富,雅丹、丹霞、喀斯特是其中3种典型的地貌类型,也是相应地质公园建立的核心。以往人们认为地貌的形成离不开地质构造、水流与风。但又是什么造就了地质构造、水与风呢?也许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板

特别策划 | 一个崮的自述

在山东省沂蒙山地区,有一种特有的奇妙地貌,远远看过去,它就像一块石头从山顶探出头来,正好奇地观察着这个世界。这就是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岱崮地貌。它为什么能够这么特别?本期,就让我们听一听它的故事

特别策划 | 山水出黄龙 波纹落钙华

走进川西神秘而幽远的山地,在仰观群山之余,我们还能欣赏到呈珠串状分布在横断山脉东部的地表钙华景观。自四川省西北部九寨黄龙启程,南下至云南省香格里拉,这一路上,各类钙华景观星罗棋布,绵延数百千米,成为水

特别策划 | 海蚀地貌:浪花与岩石的交响曲

海浪与岩石相遇,看似平淡无奇,却演绎着一场场壮烈的交锋。海浪、潮汐、海流以及沙粒和碎石,都会对海岸产生侵蚀破坏作用。正是这激烈的碰撞,奏响了海蚀地貌形成的序曲……当海浪遇见岩石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

特别策划 | 西北偏北:戈壁深处的奇幻石林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下简称“敦煌雅丹”)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部,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这里的地貌景观奇特,仿佛是一座座中世纪的古城堡在沙漠中静静诉说着千

特别策划 | 探寻地球的瑰宝

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隐藏着一个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秘境——泰宁世界地质公园。这里不仅是地球调色盘上的绚烂一笔,更是历史的藏宝图,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地球亿万年的故事。上清溪,由地壳长期抬升、流水不断沿裂

特别策划 | 绿意中的细语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不仅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生物种类密度高,多样性丰富。让我们走进这片绿意盎然的秘境,探寻生活在其中的小生灵吧!鸟大量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包括上千种种子植物、蕨

特别策划 | 少年矿物学家养成记

锂电池、芯片、玻璃、陶瓷……它们看似毫无关联,生产原料中却都有天然矿物。人类一直在发现矿物、认识矿物、利用矿物,不断地观察、记录这些埋藏在地底的漂亮“石头”,就这样,地球科学体系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特别策划 | 旅游地学工作者的科研日常

张掖七彩屏(摄影/李忠东)有这样一群地质“侦探”——旅游地学工作者,他们穿梭于各种地貌间,探访岁月雕刻的奇观、聆听大地的心跳、洞察岩石的秘密。发现旅途中的美哲学家在山水中体味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

探索发现 | 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

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叮叮当当”响了千年,如今换成了火车汽笛的长鸣声。一列列满载物资的“钢铁巨龙”从中国启航,沿着新开辟的3条“丝绸之路”大通道铿锵前行。它穿越中西亚广袤的土地,将中国生产的电子产品、汽

探索发现 | 揭秘战斗机的“呼吸道”

歼-16D的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人体通过呼吸道将氧气吸入肺部,而飞机也有属于它的“呼吸道”——进气道。进气道能够帮助飞机“呼吸”,保障航空发动机(以下简称“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本期,我们就以战斗机的进

科学微距改 | 前沿

世界上第一颗木质卫星近日,日本科学家制造出全世界最独特的航天器——用木材做成的微型卫星。该卫星由木兰木面板制成,包括铝框架、太阳能电池板、电路板和传感器。传统卫星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后,都会燃烧并产生氧

科学微距改 | 观点

鄂维南“我国需要建立完整的人工智能底层创新体系。”—鄂维南&nbsp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6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九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表示,除了算力

科学微距改 | 数字

6G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及其团队基于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多项关键技术,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验证了4G、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这一通信系统设计智能

科学微距改 | 趣闻

蜜蜂能帮助检测癌症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蜜蜂可以检测到人类呼吸物中与肺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蜜蜂大脑直接植入电极后,尝试让蜜蜂接触不同的气味分子,并进一步通过电极记录蜜蜂大脑的活动

科学有料 | 李德仁巡天问地的地球“俯瞰者”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长期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了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

科学有料 | 薛其坤: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探索者

&nbsp 薛其坤,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实验物理学家、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63年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在山东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学

科学有料 | 空间智能

李飞飞,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等我们对“计算机视觉”一词并不陌生,它指的是让计算机通过相关设备模拟生物视觉来处理采集到的图片或视频,以实现对相应场

学海新知 | 给昆虫标本拍张“证件照”

蝴蝶翅膀上细小的鳞片、吉丁虫锯齿状的触角……昆虫标本如此细微的影像是如何拍摄出来的?细微之处的摄影普通人会使用手机的微距功能或配备微距镜头的单反相机,拍摄花朵、昆虫等;科研人员为了更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纹

学海新知 | 水土流失因素探究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等大的空油桶、两个等大的矿泉水瓶、铁锹、喷壶、剪刀、垫板实验一:探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两个空油桶和矿泉水瓶用剪刀裁剪成图中的样子。实验步骤2观察家附近的土壤,用铁锹

艺术中的科学 | 璀璨的古代贝壳画

小贝壳里的大世界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便开始利用贝壳装饰自己——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了约10万年前,古人类使用染色的贝壳来点缀身体的证据,这些贝壳成为个性表达的载体;在欧洲,大约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已

艺术中的科学 | 叶画:笔尖下 有乾坤

叶画,又称叶雕,最早源于古代《贝叶经》(用叶子刻写成的佛经)。创作者依托叶子的自然形态,巧借叶片的天然脉络和纹理而作画,用轻灵的笔触,将多彩精妙的画面与树叶的自然美融为一体,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

兵器与谋略 | ZTZ-99A坦克中国装甲力量的骄傲

ZTZ-99A坦克(以下简称“坦克”)是中国首款信息化坦克,它有效融合了强大的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与信息力。&nbsp 火力:集百家之长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系统,可对目标实现有效打击。与此同时,坦克还实

兵器与谋略 | 擒贼擒王击敌于七寸之处

陈汤斩首郅支单于示意图(绘图/ 骆玫)&nbsp 陈汤斩首郅(zhì)支&nbsp &nbsp 单于战起公元前49年,西汉宣帝刘询统治时期,北匈奴的单于郅支不满汉朝扶持南匈奴的单于呼韩邪,杀死了汉朝的

行知天下 | 世界最大的恐爪龙足迹现身记

恐爪龙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的恐龙。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科研团队在福建省龙岩市发现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晚白垩纪恐龙足迹群化石——福建龙翔恐龙足迹群。这次发现结束了福建省没有恐龙

科学起航 | 创新之梦 凌空飞翔

为了解决雨天路面积水的难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的刘锡尧和刘锡禹同学,发明了“可自动开合百叶窗式雨水篦子”。该项成果不仅取得了专利,知识产权也由权利人转让给了相关单位。实际

科学起航 | 回望峥嵘岁月 体悟科研人生

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知识就是力量》3位科学小记者前去探馆。他们参观了馆内各个主题展,并进行了实地采访。参观结束后,科学小记者深受触动,在现场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感悟。张葭樾&

生活解码 | 夏日探险安全指南

夏日的每一寸阳光都在雀跃着,召唤我们向自然深处探索。但是,在我们近距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追蝴蝶与赏山川之前,这里还有一份安全指南等你查收!准备工作:防患于未然技术不够,装备来凑?许多人都认为越昂贵的户

青春密语 | 做一只不顺从的“蝴蝶”

如果你是一名网络“冲浪”达人,也许会看到“他好有梗啊”“简直是个梗王”之类的表述。那么,“梗”是什么意思?在这场关于“梗”的网络风暴中,我们又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做到不顺从呢?&nbsp

漫画科学 | 耳朵“保护罩”

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会通过空气传入我们的耳朵。声波常见的物理参数有振幅、周期(每往复一次的时间间隔)、频率(一秒内振动的次数)、相位(特定时刻波在循环中的位置)和波长等。只有相位相反的2个声源,它们产

漫画科学 | 在番茄中发现作物高产“开关”

番茄原产自南美洲,在被人类驯化的过程中,由原先的开花授粉转变为闭花授粉。如今,中国科学家从基因层面揭开了这一转变背后的机制。中国科学家破解了番茄闭花授粉的形成机制,相当于找到了作物高产的“开关”。在未

科幻空间站 | 地心历险记(下)

前情提要: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坑洞,将方圆几十平方千米的大山都“吞”进了“肚子”里。唐森教授一行人为探明真相,乘坐直升机降入坑洞,没想到直接被“吸”进了神秘的地心世界。他们在这里遭遇了怪物和陷阱

科幻空间站 | 月下钢琴曲

序“幽荧号”行星。这是一颗距地球数十万光年远的岩质流浪行星,有一层稀薄的大气,地表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幽荧号当空,悬挂着的人造卫星——“缄默者”正泛着幽蓝的光。一座小山丘上,李纤借着这微弱的光亮眺望四周

编读互动 | 跳进图文去旅行

午后,我翻开《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冒险——去大别山寻找那独特的“大别”(详见《知识就是力量》2022年3月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顽强不息一一展现在我面前。“山之南山花烂漫,

编读互动 | 古老与年轻并存

看电影《阿凡达》的时候,我就听说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是它的取景地。一直以来,我都很想亲身感受这处地质公园的魅力,今年暑假,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刚走进公园,我就被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震撼到了,它们一座连着一

编读互动 | 百问百答

朱辞(国家海洋博物馆科研科普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经过从滩涂发掘到近海打捞,再到远海作业的历史进程,出水了大批文物。6月29日,中科馆大讲堂邀请到国家海洋博

编读互动 | 读者调查问卷

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填写《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读者调查表,编辑部将拿出《知识就是力量》出品的精美文创周边作为奖品,奖励给认真填写调查表的小读者哦!上期幸运读者:王同学(吉林省长春市,手机尾号3300);

编读互动 | 本期内容亮点提示

结合新课标 体验跨学科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4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以及倡导读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本刊携手权威科学家、一线科研工作者,紧密结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