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2024年第9期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2024年第9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

目录

卷首语 | 智慧农业:从古老智慧到现代科技的跨越

远处山峦起伏,山脚下是一块块被分割规整的稻田。成熟的稻谷正俯首向着大地,等待着被收割。启动、前进、收割、装卸,无人驾驶收获机与无人驾驶运粮车“隆隆”驶过。它们比农人更快速、整齐、高效、彻底,没多久,这

特别策划 | 数字“农夫”智慧田园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智慧农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让“科技种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播种在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5G数字辣椒示范基地,5辆无人驾驶的东方

特别策划 | 土壤健康助力智慧“耕”新

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孕育了万物,是支撑农业生产的根基。但是,过度的耕作、污染、气候变化……都有可能让土壤失去活力,变得贫瘠。那么,我们怎样判断土壤是否健康?又有哪些手段可以检测土壤健康

特别策划 | 疾风上的耕耘

现代农业中,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等航空器,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像空中农夫一样,在广袤的田野上空播种、喷洒农药、监测作物长势。这些“空中农夫”之所以能高效地工作,离不开农业风洞这个“训

特别策划 | “靠天吃饭”有高招儿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千年的农耕文明,在顺应自然、应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是积聚了璀璨的智慧。如今,科技的力量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高招儿,尤其是面对灾害性天气时,不再完全“靠天吃饭”,而是能够主动出击

特别策划 | 告别“拍一拍”的时代

手拍西瓜发出的“嘭嘭”声,是我们辨识西瓜优劣的诀窍之一。而现在,在浙江省温岭市吉园果蔬合作社,有这样一台西甜瓜分选机,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确保清甜多汁的西瓜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大快朵颐。西瓜的“望闻问

特别策划 | 少年粮食育种学家养成记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为什么能让那么多人吃上热腾腾的白米饭?在寒冷、盐碱或是干旱之地,为何我们能看到五谷丰登的景象?从超级水稻、矮败小麦到杂交玉米,这些高产优质作物背后是粮食育种学家躬耕不辍、守望

特别策划 | 园艺学家的科研日常

辣椒长得有长有短、西瓜瓤颜色有红有黄、黄瓜皮的“绿”有深有浅……同一种作物,为何会出现不同性状?探究其中的缘由,找到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基因,是园艺学家的使命。那么,我们的日常工作包括哪些呢?大家一起

特别策划 | 中国健儿 闪耀巴黎

当地时间7月26日~8月11日,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在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收获了40枚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创造了境外参加奥运会最佳战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

探索发现 | 深海原位实验室

探秘海底绿洲什么是冷泉?你或许听说过“热液”,这是一种奇妙的海底活动,广泛分布在全球的各大海域。海水沿裂隙渗入洋壳后,受炽热的岩浆影响,会与基部的玄武岩发生反应,形成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的、富含硫化物和

探索发现 | 生物芯片探索微观世界的生物实验室

电子芯片与生物芯片当提到“芯片”,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集成电路,即电子芯片,它是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核心。电子芯片是一种微型化的电子电路,通过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和连线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半导

探索发现 | 欧阳钟灿院士的科研人生

2024年7月14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郭晶博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欧阳钟灿,做客“科学教育大家谈”。欧阳钟灿院士不仅是清华大学第一位理学博士,也是中国建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

探索发现 | 跨界对话科学探索

郭晶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欧阳钟灿&nbsp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Q:欧阳钟灿院士,在您的科研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您又是怎样去攻克的?A:做科研一定要打破常规。我的博

探索发现 | 肩负重任的飞机尾喷管

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喷气式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冲向蓝天的画面。你或许会好奇,是什么力量让这庞然大物一跃而起的呢?答案之一就是飞机发动机中的“超级英雄”——尾喷管。什么是尾喷管?尾喷管是喷气式飞机发动机

科学微距改 | 前沿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郭守敬望远镜1 郭守敬望远镜有重要发现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基于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的分辨率光谱数据,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目前人类已知铕(yǒu)

科学微距改 | 观点

丛斌院士“揭示生命本质,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丛斌&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认为,面对越解越多的生命之谜,对于生命科学研究,现有范式难以更进一步揭示生命本质规律,必须构建新的研究

科学微距改 | 数字

第529次&nbsp 8月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颗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卫星组成互联网

科学微距改 | 趣闻

为什么“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你会不会觉得快乐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近日,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来感知时间的流逝,而不是某种内部时钟。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提高

科学有料 | 徐淙祥:麦田上的守望者

无论刮风下雨,在安徽省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麦田上,总能看到撸起袖子、俯下身细心观察小麦长势的徐淙祥。徐淙祥凭借着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守,收获了“种粮牛人”“安徽麦

学海新知 | 流体的“舞蹈”

风吹过山峰形成的卡门涡街现象(绘图/张玲)当溪水流过大石块等障碍物时,会被分成两股交替的、不对称的旋涡;当风吹过高耸的山峰时,在云层下方会形成一个个旋涡……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其实是流体力学中的卡

学海新知 | 苔藓植物能把岩石变成土壤吗?

在网络和一些文献中,苔藓能分解岩石并让岩石变成土壤的说法比比皆是。其中,有一种说法流传最广——苔藓能够分泌液体或酸性物质,把岩石溶解掉。但是,苔藓植物真的能让岩石变土壤吗?土壤是怎么形成的?不管岩石多

学海新知 | 土壤的“面孔”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它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同时也为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本期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验,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实验材料白纸、镊子、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三脚架、抽纸、试管夹、试管

艺术中的科学 | 机器人消杀员 让壁画“活”起来

幽暗的仿真墓室中,两辆平台车依次穿过狭长的甬道,完成拼接后,组成了一个搭载着机械臂和高能电子束辐照灭菌装置的壁画消杀机器人。这位“消杀员”面对壁画挥动起机械臂,像擦玻璃一样,自上而下、有条不紊地工作起

兵器与谋略 | 强国之翼:守护的力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海陆空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来盘点那些护国利器!护卫海疆的利器新生代

兵器与谋略 | 顺手牵羊 顺势而为 捕捉战机

兵法解析顺手牵羊,用作成语时指乘人不备,随手拿走人家的东西;它也是《三十六计》的第十二计——用于兵法谋略时,它强调在战场上看准敌方漏洞、抓住对方弱点,以达到捕捉战机、获取胜利的目的。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

行知天下 | 寻访通惠河

南起浙江,北抵北京,流经8省(市),穿越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

科学起航 | 探索之旅 逐梦前行

“植物间的光合作用是怎样进行的?能否用实物来更直观地演示这一过程呢?”在生物课堂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吴欣然和赵云若奚两位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于是,她们动手设计并制成了叶绿体光合作用演示器材。叶绿

科学起航 | 科技之光 照亮未来

2024年8月14日,《知识就是力量》4名科学小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欧阳钟灿。科学小记者带着对科学的无限热忱,精心准备了各自的问题,与院士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从左至右依次为杨自若、张

科学起航 | 赏山水之美 寻知识宝藏

知识与梦想,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如同明灯,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2024年立秋节气前,科学少年团的部分科学小记者代表在两位科学家的引领下,徒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50公里,踏上了寻找知识宝藏之旅。&n

生活解码 | 蟹逅美味

蟹出现在中国人餐桌上的历史过于漫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喜欢吃蟹,还衍生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蟹文化。时至金秋,又到了一年中吃蟹的季节,一种我们常见的蟹——河蟹,开始出现在市面上。它是如何长成的?我

青春密语 | 在迷航中探索归路

当“躺平”成为热门话题,当“摆烂”被调侃,你是不是也会偶尔迷航,在追寻人生目标和探索大千世界的过程中感到“无意义”?何为“无意义”现代社会,青少年身处时代洪流中,信息过载、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以及带来的

漫画科学 | 给类人机器人换“新颜”

我们面部的真皮层存在着一系列由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组成的韧带组织。它们将皮肤与深层的组织固定、连接,才能让我们流畅地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想要将人造皮肤固定到固体表面,通常需要表面有突出的锚或钩,但是这种

漫画科学 | 把空调“穿”在身上

纺织物表面的PMP(聚甲基戊烯)织物层,可以选择性地将热量辐射到地球大气层外;银纳米线层具有高反射率,可以有效防止城市基础设施发出的红外线传递到人体;羊毛织物层则可以通过纺织品和皮肤之间的空气间隙,将

科幻空间站 | 拍手22下

01出发徒步之前,妈妈郑重交代周笑然:“如果迷路了,记得拍手22下。”“知道啦。”周笑然扬了扬手臂,露出佩戴好声振手表的手腕。随后,她又仔细检查了护目镜、保暖头盔、手套和厚靴子,才背上背包,谨慎地踏入

科幻空间站 | 屋旁的青草

“你在看什么?”C045问C127。“C045,你知道有一个叫作加加林的人吗?”“加加林?这听起来不像人名。”C127无奈地看着她道:“在大地被辐射与尘埃笼罩的子夜后,我们才以编号作为姓名的,以前的人

科幻空间站 | 巧用象征手法与人物视角书写科幻创意

想要创作好的科幻作品,常常需要用一些手法来深化故事情节、增添情感层次。通过这些手法,作品不仅可以展现出宏大的科幻世界,还能够触及人类内心深处。那么,我们应当运用哪些技巧,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呢?

编读互动 | 走进充满智慧的农业世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琅琅上口的诗句不仅陪伴了我,也早早刻在了爸爸妈妈那一代人的脑海中。记得一次假期出门旅行的途中,妈妈让我看路边正被自动浇灌设备“照顾”着的农田,还告诉

编读互动 | “外星人”帮忙种草莓?

最近,我在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它叫“多功能植保机”,外形酷似一台“UFO”,正在草莓棚中帮忙。我很爱吃草莓,所以对这个草莓种植“小帮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追着问了很多关于它的问题,

百问百答 | 百问百答

从智能家居到无人驾驶,再到辅助医疗,人工智能正以它独有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世界。7月28日,中科馆大讲堂邀请到王晓茹老师,为大家讲解有关人工智能的知识。Q什么是人工智能?A一般认为,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

百问百答 | 本期内容亮点提示

结合新课标 体验跨学科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4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以及倡导读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本刊携手权威科学家、一线科研工作者,紧密结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