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行星科学为了人类的未来 不知你是否想过,从宇宙的视角看地球,是怎样的感觉?宇宙中有数千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一个;银河系有几千亿颗恒星,太阳又只是其中一颗;围绕太阳运行的有八大行星,其中一颗岩质行星就是地球。在宇宙这个浩瀚
特别策划 | 古观日月五星今探星辰大海 在浩瀚的宇宙中,行星如同璀璨的珍珠,它们围绕着恒星旋转,展现着各自的魅力。人类对行星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歇。让我们一起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探索这一颗颗神秘的天体。苏州石刻天文图古代天文的智慧之
特别策划 | 水星:钻石行星的璀璨奇迹 在太阳系大家庭中,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近日,中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利用高温高压实验模拟了水星的内部条件,并结合热力学和行星物理模型,证明了在水星内部极端条件下,其核幔边界处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钻石圈层
特别策划 | 月壤中的奇迹从尘埃到能源的转变 古人认为月亮上住着神仙,那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这些传说无不寄托了人们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如今,这些美丽的传说正逐渐变为现实——嫦娥号探测器已经先后6次飞抵月
特别策划 | 询天问火火星回答了我们什么? 祝融号探查到了什么?有没有水?2015年9月,美国科学家通过火星轨道探测器获取了火星表面有液体流动的影像证据。我国科学家在分析祝融号的探测数据时,也有了相关的重大发现:祝融号在着陆区附近探测时所走过的
特别策划 | 太阳系的“天”涯“海”角 深邃的夜空中,约有6000颗星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其中,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星座间穿行,它们的运动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和探索。随着地球也被列为行星,在望远镜帮助下,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两颗气态冰巨星也
特别策划 | 小行星的周围有什么? 小行星,指的是太阳系中环绕太阳运动的、体积和质量远小于八大行星的天体,它们保留了太阳系形成最初的物质,可为我们研究太阳系及生命起源提供线索。俗话说:“出门看天气。”你们知道小行星周围的“天气”是什么样
特别策划 | 少年行星科学家养成记 作者与同事在野外发现疑似铁陨石的物体发现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的阜康橄榄陨铁,一种石铁陨石行星科学,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领域。古老,因为它主要是由天文学和地质学这两个古老的学科孕育而成;崭新,则是因为
特别策划 | 天体测量学家的科研日常 宁静的夜晚,星辰点亮宇宙帷幕之时,有一群观星者正悄然忙碌于天文台或实验室中。这群人就是掌握精密仪器使用方法、测量天体几何信息的天体测量学家。那么,天体测量学与人类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天体测量学家
探索发现 | 太空中的龙虾眼 1月9日15时0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搭载着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instein Probe,简称EP),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我国天文领域又多了一件大国重器。这座运行在距地表600公里高空
探索发现 | 云端守护者:飞机上的放电刷 摩擦生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其实,飞机飞行时,机身与空气以及空气中的各种杂质也会发生摩擦,并产生大量静电。这些静电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能通过合适的渠道释放出去,会对飞机上的机载电子设备等产生很大影响
科学微距 | 前沿 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取得重大突破9月11日12时,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
科学微距 | 观点 谭天伟院士“新质生产力中,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物制造将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谭天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上,中国工
科学微距 | 数字 94金76银50铜当地时间9月8日,2024年巴黎残奥会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94金、76银、50铜的战绩收官,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续写夏季残奥会上的辉煌。相比奥运会的热血沸腾,残奥会带给人们更
科学微距 | 趣闻 我国新增3个世界地质遗产地日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发布了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地质遗产是忠实
科学有料 |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梦想的铸造师 在中国航天史上,王永志(1932年~2024年)的名字就如同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他自称一辈子只干了3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三十载,从事载人航天事业二十余载,
科学有料 | 寻找暗物质之旅 想象一下,你站在漆黑的森林里,手中手电筒的光束照亮了一小片区域:有几棵高大的树木、一些低矮的灌木,或许还有几只在夜间活动的小动物。但你知道,在周围看不见的黑暗中还隐藏着更多东西。其实,这个场景也是人类
学海新知 | “水花消失术”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跳水“梦之队”再创佳绩,首次包揽奥运8金。那么,你知道跳水运动员上演的“水花消失术”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吗?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航天员杨利伟遭遇的26秒惊魂时刻又
学海新知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的异常振动 令人窒息的低频共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00,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推动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在离地面约30~40千米时,飞船中的杨利伟正经受着6个G的压力(G为重力加速度,6个G相当
学海新知 | 范艾伦辐射带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被两个我们看不见的“甜甜圈”包围着。这两个“甜甜圈”就是范艾伦辐射带。其中一个“甜甜圈”位于距地表640~1.2万千米处,主要包含高能质子;另一个位于地表外1.35万~5.8万千米
学海新知 | 自制计时仪器 日晷(guǐ)是通过观测太阳的影子来确定白天时刻的天文仪器。“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就是太阳的影子。日晷一般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按照原理不同,可分为赤道式日晷、地平式日晷等。今天让我
学海新知 | 古代行星“侦探”的探索 八大行星中,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地球太远,很难用肉眼观测,所以人们很晚才发现和认识它们。而中国古人对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的观测甚至在商朝就开始了,几千年间,古人持续地对五大行星进行观
兵器与谋略 | 图说“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国防科技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一系列先进武器的诞生,不仅彰显了国家强大的科技实力,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来盘点那
兵器与谋略 | 敲定战局的最后一战 2024年9月13日,国家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共4人,分别为王永志(详见本期《知识就是力量》)、王振义、李振声(详见《知识就是力量》2022年9月刊)、黄宗
行知天下 | 时空交织步履千年 近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包括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等遗
行知天下 | 实景三维技术 北京中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体现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发展历程,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真实地复原和展示北京中轴线的风貌,
科学起航 | 探索笔下奥秘 纵览星际诗篇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致力于中国原创科幻作品的出版和传播,为优秀科幻作家提供全媒体出版平台,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幻、创作科幻作品,培养青少年想象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营造优质的科幻创作与出版传播生态圈。在
科学起航 | 欣赏自然之美 共探科考研学 9月16日,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现场,《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科普报告会和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揭开自然之美的面纱《如何欣赏自然之美》科普报告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生活解码 | 做“追”星星的人 喜欢抬头看天是天文爱好者共同的特质。在看天时,他们总会注意着天空中有没有奇异的云彩、太阳周围有没有彩色的光环,还会在每个晴朗的夜晚,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邂逅转瞬即逝的流星。你喜欢看星星吗?你是否对天空
青春密语 | 打破“亲密魔咒” “你不会自己看吗”“你别总管我了行不行”……面对爱你的父母,你是不是也经常脱口而出这样的话?明明可以好好说话,却忍不住恶语相加,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那么,这种坏脾气究竟因何而起?这个“亲密魔咒”又
漫画科学 | 监测大脑的“小密探” 颅内压指的是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许多急性重症脑损伤都会伴随颅内压升高,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是临床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有创颅内压监测是主要
漫画科学 | 捕碳“海绵” 这一海绵状物质可高效、低成本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也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徐博宇)
科幻空间站 | 囚徒 “苏畅,你觉得这种新科技会对人类有什么意义?”迪亚问道。苏畅和迪亚从小便一起读书,现在又都是深蓝人工智能公司的技术核心人员。曾经有不少猎头私下联系二人,但苏畅认为,他们籍籍无名时,是深蓝向他们抛出了橄
科幻空间站 | 你好 出于礼貌,或许你该向她问个好。她叫多米尼克,这是她来到这个世界的第16年,也是这个世界变为焦土的第37年——仿生人的背叛毁灭了地球的大半地表。她依然没有找到任何一个人类,而左臂的义肢已经越来越不耐用—
科幻空间站 | 不只是科幻作品也是“变色龙” 好的科幻作品,犹如一条变色龙,拥有多变的色彩与灵动的技巧。创意是它的第一道色彩,叙事结构是它灵活的行动轨迹,而悬念与反转则是它的“致命一击”。优秀的科幻作品通过巧妙运用这些技巧,最终打造出引人入胜的故
编读互动 | 表象背后宇宙之间 夜晚,我抬头望见星光璀璨。阅读《知识就是力量》的几篇文章时,脑海中的思绪又如群星闪烁,想着我与天文之间的羁绊。天体、星系、小行星、中子星……随着成长,我将这些陌生的概念一一明晰,也对这个庞大的宇宙愈加
编读互动 | 太空博物馆漫游记 “一些城市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导致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我正在写假期环境研究的总结报告,一道刺眼的闪光从头顶射来,等我再睁开眼时,正置身于一个硕大的玻璃顶屋子里。“欢迎参观太空博物馆,
百问百答 | 百问百答 刘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物馆馆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地球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层岩石、每一处裂隙,都记录了它数十亿年间的沧桑变迁。8月31日,中科馆大讲堂邀请中国科学院地
百问百答 | 读者调查问卷 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填写《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读者调查表,编辑部将以《知识就是力量》出品的精美文创周边作为奖品,奖励认真填写调查问卷的小读者哟!上期幸运读者:陈同学(河南省洛阳市,手机尾号0684);陆
百问百答 | 本期内容亮点提示 结合新课标 体验跨学科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4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以及倡导读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本刊携手权威科学家、一线科研工作者,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