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科学透视 1965年,在巴西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一只鸟儿腾空飞起。林木依旧是那些林木,灌木间依旧有负鼠(一种有袋目负鼠科动物)出没,草丛里依旧有蛇游走,然而这只鸟分明感觉到了变化:前一刻它被人捕获,被称重、测量、
特别策划 | 生灵万物共育共守 地球是人类与地球生物的共同家园,在这个家园里,地球生物构成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目前,宇宙中尚未发现其他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人类理应珍惜自己的唯一家园。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特别策划 | 小湿地 大潜能 雷茵茹 什么是小微湿地? 提起湿地,大家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神秘莫测的若尔盖沼泽,郁郁葱葱的东寨港红树林……这些湿地幅员辽阔,是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但是在湿地家族中,还有些貌似不起眼的“
特别策划 | 守护高原“精灵” 美丽的三江源地区,高山耸立、河流纵横、物种丰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让我们走进三江源地区,听听这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吧
特别策划 | 成功的“城市移民”白头鹎和乌鸫 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比人类存在的历史要久远得多。它们一直与人类为邻,即使在人群川流不息、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有些鸟也能生活得很好,成为成功的“城市移民”。它们的出现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这其
特别策划 | 甩不掉的麻烦:藤壶 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影像?岸上或船上的人们,用各种工具帮海龟或鲸铲掉它们身上附着的“壳儿”。这些“壳儿”叫作藤壶,别看它们个头不大,力气却不小。这种生物有何奥秘?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看看吧。无节幼体藤壶
特别策划 | 神秘的“菌根网络” 在影视作品《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居民通过潘多拉之花的地下根系网络与森林里的生物交流。这个情节并非无中生有,因为类似的生物网络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它们隐藏于地下,被称为“菌根网络”(Mycor
特别策划 | 胡杨的“眼泪” 胡杨,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生长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树种。但是,你知道吗?胡杨也会流“眼泪”。那么,胡杨的“眼泪”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走进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去看看吧!时强时弱的抗盐碱能力胡
特别策划 | 少年动物学家养成记 从地上跑的小猫、小狗,到水里游的鱼、虾,再到天上飞的雄鹰、麻雀……动物不仅与我们关系密切,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是如何了解这些朋友的?这离不开动物学家的努力。什么是动物学?动物学家都研究什么?如何成为一
特别策划 | 生态学家的科研日常 如何成为一名生态学家?生态学家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科研日常,一探究竟吧!公园城市的生态底色“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1200多年前,唐朝
探索发现 | “吃”二氧化碳的船 中国独立研发的二氧化碳运输船,不仅可以实现全航程“零碳”运行,还可以将二氧化碳“吃”进“肚子”里,并运输到固定地点封存。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运输船?人们是如何“捕捉”二氧化碳,又怎样将它“吃”掉的呢?
探索发现 | 苔藓的生长策略 “苔花”曾在很多古诗中出现过,如“溅石苔花润,随流木叶红”“古殿有基还草色,断碑无字半苔花”等。这些诗中的“苔花”多指苔藓植物,也可能是指地衣或藻类。之前我们曾了解过何为“苔花”(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探索发现 | 带螺旋桨的飞机 我们知道,大多数轮船在水中航行都离不开螺旋桨,但螺旋桨并不是轮船独有的,固定翼飞机也有螺旋桨,例如早期的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以及现在的涡轮螺旋桨飞机。带动飞机前进的螺旋桨注意观察下面这张图片,你会发现,
科学微距 | 科学家首次破译“看见”的瞬间 近日,科学家首次破译了人眼感知光线的第一步:光受体——视紫红质吸收光子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仅仅需要万亿分之一秒!有视觉的脊椎动物都是依靠视紫红质才能看见物体的。视紫红质横跨在感光细胞的细胞膜上,由
科学微距 | 韦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天王星光环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了天王星光环。天王星共有13个光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了11个,以及它的极帽与云层。天王星光环由几乎不反射阳光的岩石和尘埃构成,因此大多数望远镜很难捕捉
科学微距 | 闪电为何能产生X射线 近日,一项研究通过对地面伽马射线闪光现象(闪电放电会产生X射线,这些高能光子能够释放数十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进行数学模拟,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研究人员利用模型证实,闪电发生时,带电粒子会与大气原子
科学微距 | 声音   福建福清:海上风力发电风车“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的新型能源系统必须逐步满足3个目标——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指出,解决中国中东部的
科学微距 | 数字 郭守敬望远镜2000 万3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了郭守敬望远镜DR10(v1.0版本)数据集。它包含光谱总数2229万余条,是目前国际上其他巡天望远镜发布光谱数之和的2.9倍,这使郭守敬望
科学微距 | 趣闻 受蝴蝶翅膀启发的最轻涂料制成近日,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蝴蝶翅膀中汲取灵感,开发出一种自然、环保的新型节能涂料。它能隔热,可以是任意颜色,保留时间长达几个世纪。它也是迄今为止制造的世界上最轻的
科学微距 | 一箭四星!中国组成国际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 3月30日18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4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卫星——宏图一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据介绍,在该编队中,重约320千克
科学有料 | 种子库: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福祉和未来,而种子的多样性是粮食安全的关键。TEDx邀请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看门人”——挪威生态学家阿斯莫德·阿斯达(Asmund Asdal),讲述种子与生
学海新知 | 想不到的舌头 你是否注意过鸟类的舌头?由于生活环境和捕食方式不同,自然界中鸟类的舌头不仅形态各异,功能也各不相同。现在,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探探舌头的秘密!啄木鸟舌头位置示意图  啄木鸟: “盘”在脑袋里的舌头
学海新知 | 神奇的“超导” 2023年3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宣布,发现了一种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实现超导的全新材料。面对这一新发现,有人表示,如果其结果能被复现,那一定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级别的成就;也有人质疑其结
学海新知 | 元素的故事:嗨,氦! 氦独来独往,在地球上,它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单独离散的氦原子,即氦气;氦轻盈飘逸,它的密度很小,是除了氢气以外密度最小的物质;氦与世无争,几乎不与任何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氦还是人类在地球以外发现的首个化学元
学海新知 | 光源下的“两副面孔” 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和其他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不过,有人发现当一束强烈的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难道叶绿素也有“两副面孔”?让我们
艺术中的科学 | 制雨具的植物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是很多人对“蓑笠”的最初印象。蓑笠指蓑衣和斗笠,在工业不发达的时代,它们不仅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雨具,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隐者套装。作为防雨工具,均由植
艺术中的科学 | 白眼圈小天使—绣眼鸟   《梅花绣眼图》在故宫博物院,有一幅宋徽宗赵佶创作的《梅花绣眼图》。画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最显眼处,一只绣眼俏立枝头。这里所说的“绣眼”,便是喜悦喧闹、啼啭(zhuàn)枝头的白眼圈小
兵器与谋略 | 铁甲战车防地雷反伏击车的奥秘   近日,中国第十批赴马里维和部队防卫步兵分队,在加奥任务区接收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这是该型装备首次列装中国海外维和部队地雷是一种埋入地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防御武器,旨在形成障碍,阻滞敌方行
兵器与谋略 | “兵贵神速”抢在敌人有备之前 “兵贵神速”的观点,先后被多位中国古代军事家强调。“兵贵神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如此强调速度?又有哪些经典战例?  三垂冈之战场景图兵法解析“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围绕“以速取胜”的观点进行
行知天下 | 电网与鸟   活动于电塔附近的朱鹮(供图/黄建)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电杆被栽到荒野,电塔拔地而起,电线穿行于天空中,原本属于鸟类的天空也不再空旷。电网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老百姓的用电需求,促进了生产和
科学起航 |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事业奠基者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出身名门 更名三强1913年
生活解码 | 植物长刺的秘密 提到长刺的植物,很多人会想到玫瑰。其实在自然界里还有许多植物长着刺,例如刺参、刺梨、刺天茄、刺槐等,它们广泛分布在豆科、蔷薇科、仙人掌科、大戟科等众多类群中。那植物为什么要长刺呢?刺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青春密语 | 走出“被动沉默”的心理困境 表达真实的想法却得不到重视,发表中肯的意见却没有人接受……长此以往,你是否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敢表达?如果说,主动沉默是一种自我意识的选择,被动沉默则是被忽略后的自我保护状态。那么,“大声说出来”真的很
科幻空间站 | 十分钟 十分钟能做什么?十分钟,能做很多事:可以用正常语速说2500字,可以记住20个单词的1/3,可以享受乒乒乓乓的快乐,可以往返一次卫生间,可以发呆到上课,可以打盹做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惜,一天
科幻空间站 | 宇宙旅行团 星际元年(公元3000年),地球不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掌握了最先进的宇宙星空技术,探寻到更多适合生存的星球,并建立起宇宙村,开启了移民计划。此外,为方便各星系间的联系,虫洞作为交互连接器担负起了沟
科幻空间站 | 培养科幻想象力 本期刊载的《十分钟》来自知名少儿科幻作家小高鬼。小高鬼原名张军,不仅是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银鲸奖等科幻大奖的获得者,还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他的创作贴近儿童,擅长将科幻设定与少
编读互动 | 神奇,原来蜜蜂是这么授粉的! “知识之岛”越大,好奇的海岸线就越长。阅读让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例如,司空见惯的昆虫背后也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去年暑假的一天,弟弟突然问我:“哥哥,蜜蜂是用什么来授粉的呀?”“大概是用某种器
编读互动 | 棉红蝽一家和木棉树的故事 暑假的一天,我们一家在路上走着。天热路长,我有点坚持不住,就在一棵树下乘凉休息。突然,一些红通通、圆鼓鼓、胖乎乎的东西从眼前闪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了过去:是一些肚子上有白、黑斑点的红色小虫子!一
编读互动 | 愿每一个梦想都开花 陈忠超老师给孩子讲解杂志的内容种下科学的种子“飞机也有‘皮肤’吗?直升机是怎么喷洒农药的?飞机上的锁是做什么用的?”这是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良田镇中心学校(简称“良田镇中心学校”)的一堂阅
百问百答 | 百问百答 巢清尘温室效应示意图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推手,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2023年3月26日,中科馆大讲堂邀请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指导委员会委员,
百问百答 | 一卷在手 学科全有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4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以及倡导读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本刊携手权威科学家、一线科研工作者,紧密结合教育部新课标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