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科技助力考古 溯源中华文明 460米的海底一片漆黑,一只古代陶罐被半掩埋在海底。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缓缓向它靠近。深海勇士号的机械手缓缓地抓住陶罐,并将它装入了前端的样品筐中……过去,受技术
特别策划 | 科技考古,让文物自己“说话” 遥感考古和物探考古不用进行考古发掘,而是借助遥感卫星和地球物理的探测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寻找地面、地下的考古遗存。这两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不会破坏考古遗存。●在明长城附燧(燃烽设施)遗址考古
特别策划 | 当遥感遇见考古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遗址遗迹承载了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但在经历了王朝更迭和环境变迁后,常被湮(yān)没于岁月的风沙中。特别是那些隐匿于田野、群山乃至水下的遗址遗迹更难以被发现。如今,
特别策划 | 水下考古 如果有机会去参观停靠在码头的军舰,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身躯是多么庞大。但想要在茫茫大海中寻找沉没的军舰,却似海底捞针……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陆地上的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自诞生之日起,水下考
特别策划 | 考古发掘舱跟露天考古说“再见”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舱中,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扫描作业1927年,一个农民无意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发现了400余件精美的玉石器。在此后的90多年中,考古人员先后从三星堆遗址发现多个“祭祀坑”和大
特别策划 | 化学镀重现千百年前的美丽 如烹饪的化学镀化学镀是表面处理技术的重要方式之一。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在基体材料表面,加工形成一层与基体的物理、化学性能不同的表层,从而达到耐腐蚀、耐磨损、美观的目的。表面处理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例
特别策划 | 揭秘古鸟食谱 原始热河鸟复原图鸟类的先祖——原始热河鸟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距今1.35~1.20亿年),以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为核心分布区,是世界级的陆地特异埋藏化石宝库(规模大、类型丰富)。这其中就包
特别策划 | 识骨寻踪推理古代动物身份 在河南省新乡市的一座北宋墓(以下简称“新乡宋墓”)中,一枚动物颅骨与墓主人的颅骨并排摆放在一起,呈现出“深情对视”的姿态。这枚颅骨属于什么动物?又为何呈现出如此罕见的姿态?让我们跟随考古工作者的脚步,
特别策划 | 植物考古中的科技密码 植物考古“考”什么?针对古人吃什么植物,如何获取、加工植物,栽培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等一系列问题,若想从实证角度分析,需从古代植物遗存出发,探讨植物与古代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借此进一步
特别策划 | “餐桌”上的科技考古 炭化稻谷让古人、遗迹及遗物“说话”的局限性如果埋藏条件足够好,人类的遗体或遗骸可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研究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开口讲话”,“告诉”我们他们的食物结构和与食物相关的信息,从
特别策划 | 少年考古学家养成记 从考证古物到探索古人类秘密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却更爱吃米饭?如果回到500年前,你会吃什么样的饭菜、穿什么样的衣服?古人住什么样的房子,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当你对这些人、事、物好奇,想去一探究
特别策划 | 植物考古学家的科研日常   吐鲁番洋海墓地小木桶上用于装饰的小花紫草种子依旧光洁如“新”(供图/蒋洪恩)寻找植物遗存欲进行植物考古,首先要找到古代植物种子、果核或木材等植物遗存。它们属于有机物,在常规条件下容易腐朽。
探索发现 | 地球的“数字孪生兄弟”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地球气候一直都处于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的波动变化中。然而,自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这种波动变化被打破了
探索发现 | 水稻花粉的“毒药”与“解药” 水稻的两个亚种——籼(xiān)稻和粳稻,通过杂交能得到长得格外高大的杂交种。但是,由于这两个亚种间存在着神秘的“隔阂”,外表强壮的杂交种却常常挂着空壳,达不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近日,中国科学家破解了它
探索发现 | 直升机会像飞机那样滑跑吗? 直升机(不是飞机)主要靠旋翼的快速转动获得升力,实现垂直起飞。那么,直升机会像飞机那样滑跑吗?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直升机的“花式”起飞方式直升机利用旋翼拉力离开地面,增速上升至一定高度的过程叫作起飞。
科学微距 | 前沿   蜜蜂授粉臭氧等污染物改变花朵气味 让昆虫“迷航”日前,英国生态与水文学中心等机构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臭氧会改变花香羽流(一柱流体在另一种流体中移动)大小和气味,使昆虫辨识几米外花朵气味的能
科学微距 | 声音 丁奎岭院士这既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共同呼吁,也是关注世界未来的重大命题。—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9月7日,在外滩大会主论坛演讲中,丁奎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实现重大突破
科学微距 | 数字 4000 米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通过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中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整个剖面长度近100千米,共有16
科学微距 | 趣闻 西太平洋斑海豹现身三亚海域近日,海南省三亚市蜈支洲岛的工作人员多次拍摄到一只西太平洋斑海豹在附近海域活动。西太平洋斑海豹是海豹科的一种,由于全身长着像猎豹一样的花纹而得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
科学有料 | “探宝奇兵”AI考古新天地 广袤的田野、茂密的森林、重峦叠嶂的山峰……无数宝藏藏身其中。现在,科技给考古工作者装上一双“鹰眼”——将人工智能与遥感卫星图像相结合,便能更快速、更准确、可持续地搜寻考古遗址遗迹。本期TED大会邀请荷
学海新知 | AI也“读”甲骨文 甲骨文,亦称“契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为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而现在,人工智能AI也能为甲骨文研究工作提供助力,用科技之手拨开几千年前的迷雾。“
学海新知 | 解码故宫古建筑“一麻五灰”地仗技艺   麻丝是“一麻五灰”中的“一麻”何为“一麻五灰”地仗技艺地仗是由猪血、桐油、砖灰、面粉、麻等材料调制而成的灰浆,且由若干灰浆层叠加而成。地仗包裹在木基层表面,可形成厚厚的保护层,避免木构件遭
学海新知 | 发现餐桌上的真菌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享用酵母的“劳动成果”,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柔软的馒头和面包——它们质地蓬松的秘诀就是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酵母。酵母是如何“工作”的?它在什么环境下“工作”效率最高?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其
艺术中的科学 | 通花瓷:玲珑剔透中国瓷   国礼瓷,1.3米《友谊》3层通花瓶,叶竹青设计通花瓷是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品类。它结合了枫溪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艺术中的科学 | 史前顶级掠食者 在电影《巨齿鲨2:深渊》中,主角们潜入7000米的海底执行任务,却意外遭遇史前巨兽——巨齿鲨群的攻击,惊心动魄的深渊冒险就此展开。巨齿鲨生活在距今约2300万~360万年前,早已灭绝。作为史前顶级掠食
兵器与谋略 | 航母编队的“军需官”中国901型综合补给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海军舰队想要获得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战力,离不开补给舰的快速后勤支援。中国自主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901型综合补给舰(以下简称“901型舰”),是目前吨位最大、航速最快、补给
兵器与谋略 | 迂回穿插 兵法解析古代军队在行军打仗时会选择不同的路线。“直道”指直接走最近的路,强调从正面进攻敌军;与之对应的“迂道”,则指绕道走弯路或远路,强调绕开敌人的防线,穿插其侧后方进攻。《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强调“
行知天下 | 万顷红霞 在辽宁省盘锦市的辽河入海口,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大规模湿地——红海滩。这里鱼蟹肥美、稻花飘香,丹顶鹤、斑海豹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辽河从这“红毯”里日复一日地流过。世界红色海岸线辽河是中
行知天下 | 走进“生态博物馆”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长白山保护区”)位于中国吉林省东南部。这里不仅拥有极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而且云集了北半球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北极圈等多种气候类型和生物群落,被
科学起航 | 赵九章愿将一生献宏谋 赤子之心,科学救国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中医世家。五四运动爆发后,本想从事文学研究的赵九章深受震动,决心科学救国,于是改学科学。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赵九章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生活解码 | 植物的“香”与“臭” 许多植物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味道,一闻,就知道是它!例如,清香怡人的茉莉、令人却步的石楠等。植物的气味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的植物香、有的臭?为什么有些植物的气味会随时间而变化?解开植物的气味谜团“掬(
青春密语 | 摆脱攀比,拥抱真实自信 在学校里,我们总是会和同学进行各种比较。当这种比较延伸到物质消费上,很容易让我们变得盲目、不理智,许多负面情绪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案例小雨是一名初二的男生,他和同学会经常讨论当季的新款
漫画科学 | “画”出发光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够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半导体器件,它能够发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白8种颜色的光。光电探测器,则是一种可以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光电器件,它能够检测到入射至其表面的光
漫画科学 | 与真空管道列车一起近地飞行 真空管道列车的低真空管道可以大幅减少空气阻力和噪声,同时磁悬浮技术可以消除摩擦力,使列车的最高时速达到1000千米。真空管道列车的动力源之一是管道上方的太阳能板。同时,它还是一台发电机,可以边行驶边发
科幻空间站 | 外星异客 《大理古佚书钞》中记载着这样一件奇事:明朝嘉靖七年初夏,云南大理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发光圆盘。它由东南方飞向西北方,时高时低、时行时停,见者足有上千人。这天三更时分,发光圆盘自西北方飞回,降落在点苍
科幻空间站 | 命运的船票 3032年,一颗大幅偏离原轨道的近地小行星正面撞击地球,导致火灾、洪水、地震、海啸肆虐,地球变成一片废墟,不再宜居。程伊川——一名年轻的地质学家,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他正缓步走入星际港口大厅。所
科幻空间站 | 用科幻想象应对末日灾难 《外星异客》的作者刘奕炫是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获得者,他的科幻小说悬疑烧脑,满是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外星异客》就是这样的一部科幻作品。故事开头悬念感十足:古籍中记载,明朝嘉靖年间,云南大理出现了一个UF
编读互动 | “生病”的化石 科学,我的最爱,科学之中,藏着世间万物移易迁变的秘密。因此,我订阅《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作为拓展自己课外科学知识的读物。当阅读到某一期《知识就是力量》时,一篇科普文章——《藏在化石里的传染病密码》(详
编读互动 | 科技让考古焕发新生 警察破案要借助科技,比如电子眼和能让指纹显现的铁基磁性复合粉末掺杂技术。考古也像破案,如果只凭人类自己,灿烂的古文明同样会被时间长河淹没。现在,人们可以将地球物理技术、航空摄影技术等运用到考古领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