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第2期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第2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

目录

卷首语 | 亦敌亦友微生物

中国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经写过一部科学童话《菌儿自传》,他以细菌的口吻,讲述它们在人体中的漫游。在他的笔下,细菌在人的呼吸道中“探险”,在人的肠道中“开会”,一举一动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这些出现在童话里

特别策划 | 透视人体微观世界

300多年前,当荷兰生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为人类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时候,也许他未曾想到,他在显微镜里看到的那些小小的生物,将会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并且,关系着人类未来

特别策划 | 挑食的肠道微生物

在决定吃什么的时候,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是个人喜好,还是实惠的价格,抑或是是否有利于健康?你是否特别喜欢某种食物,或是完全不能接受另外某种食物呢?在选择食物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肠道会参与你的决策?带着这

特别策划 | 从肠道微生物到人体司令部

肠道微生物对大脑产生的影响共生菌群作为肠道的得力帮手,可以分解不易消化的多糖等化合物产生能量。当有益菌群附着在肠黏膜表面,就形成了坚固的微生物“盔甲”,通过竞争、免疫等机制抵御病原菌入侵。肠道微生物甚

特别策划 | 病毒家族那些事

病毒,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一类小生命。虽然新冠病毒是个不速之客,而病毒却是人类生活中的常客,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感染上百种病毒。然而除了专门从事病毒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几乎没有人真正见识过病毒本尊。那么

特别策划 | 与抗生素过招的百变细菌

抗生素是20世纪伟大的医学发明,可以治疗各种由细菌性感染导致的疾病,自问世以来拯救了无数生命。但生物都是不断进化的,细菌也是一样。人类为了治病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狡猾的细菌,便使出浑身解数,神出鬼没,

特别策划 | 乳酸菌城市历险记

深夜,城市郊区的酸奶加工厂发酵罐里,我从白茫茫的牛奶海洋中醒来,周围是乳糖、蛋白质和乳酸汇聚的海洋。海洋里还漂浮着很多不同的微生物。刚刚苏醒的我,已经想不起休眠前发生的事情,漫无目的地四处漂荡着。身旁

特别策划 | 5G时代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5G不仅仅服务于人与人的信息连接,更成为了万物互联的创新平台。高可靠性、低延迟、低功耗的5G信息传输技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玩转5G,感受

特别策划 | 5G+春晚

从1979年开始,每逢春节,亿万中国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守着一年一度的春晚贺岁。荧屏里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和相声,悦耳动听的歌曲和戏剧,精湛绝妙的杂技和魔术,让国人沉浸在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中。那么,随着

特别策划 | 5G大战Wi-Fi6

人们常说,近十年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无论是在家中看视频,上网课,还是外出旅游查地图,找美食,丰富的移动互联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移动互联网目前有两大主力,一是以室内起家,蓬勃发展的Wi-F

探索发现 | 小小金鱼草,庞大基因库

地球上目前已知的植物近40万种,其中,被子植物超过20万种,占到已知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被子植物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如此兴盛,它们独有的繁殖器官——花朵,功不可没。这个特殊繁殖结构的出现不仅仅让幼嫩的受

探索发现 | 皮糙肉厚的恐龙也有敏感肌

鳞片是爬行动物的标配,恐龙作为爬行动物当然也是浑身长满了鳞片。直到20世纪末,中国辽宁省发现的化石证明,其实许多恐龙也是长羽毛的。长羽毛的恐龙貌似要比长鳞片的恐龙“高端”,但其实恐龙的鳞片中藏着不为人

探索发现 | 当细菌遭遇纳米材料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细菌无处不在。大多数细菌都是可以与我们和平共处的,但也有一小部分致病细菌,比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肉毒杆菌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印度、日本等国

探索发现 | 水陆两用巨无霸

AG600是中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发制造。其性能特点显著,速度快,起飞降落要求低,可以适应复杂的海洋气象条件,又比一般的反潜直升机在航程高度、滞空时间、战斗力以及改装潜方面

科学微距 | 薄如蝉翼的手指纳米网传感器

贴在指尖的纳米网传感器可以记录很多精细动作近日,科研人员开发了一款超薄的压力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直接接触皮肤,感知手指和一些物体的接触方式,进而记录一些对医学和其他领域有用的数据。且这种传感器对于使

科学微距 | 新型原子钟:精确计时器

自从人类开始追踪时间的流逝以来,计时设备的精度就在不断提高。今天,原子钟的振动是科学家可以观察到的稳定的周期性事件,因此世界上目前最精确的计时器就是原子钟,这种精美的仪器使用激光来测量原子的振动。如果

科学微距 | 古老折纸技巧解决太空挑战

在太空旅行中,火箭科学家遇到的一个挑战是对燃料的管理。在1960—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的初期,研究人员试图开发圆形气球来储存和泵送液态氢燃料,但最终他们失败了。在太空低温的环境下,试图将液态燃料压入

科学微距 | 数字

70 亿年默奇森陨石中的星尘颗粒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固体物质,部分颗粒已有70亿年的历史,该陨石被认为是在恒星强化时期形成的。由于陨石并不是一天时间形成的,所以它们会在太空中游荡,体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

科学微距 | 声音

我们将围绕数学、物理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的、科学的、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基地,从基础研究,从国家的研究机构的强化,以及强化企业的战略科技力量,从整体上来提高国家创新集体的效益。——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 许

科学微距 | 趣闻

造型别致的恐龙家族新成员恐龙家族最近又增加了一位造型别致的新成员。这种在巴西发现的恐龙与美颌龙是亲戚,生活在1.1亿年前,身为恐龙体型却与鸡相近。它不仅背披鬃毛,而且肩部延伸出两对坚硬的长条状结构——

科学有科 | 人体微生态 细菌来主宰

我们人类一直都关注自身健康,却长期忽视非常关键的部分——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作为人类的共生体,人体菌落的改变往往预示着健康状况的变化。人体微生物群是寄居在人体内的微小细胞生物群落,人体和微生物群组成了

学海新知 | “佛系”的惰性气体

在元素周期表中,惰性气体属于0族元素。包括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由于在大气的化学组分中含量很少,故称为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稀有气体为人类带来了

学海新知 | 自制桌面过山车

要说游乐场中最受欢迎的游乐设施是什么?那一定是过山车了!它时而驰向天空,时而驶入深渊,承载着全车人的惊呼,翻着跟头飞驰,风驰电掣般地越过一个又一个转弯,待到终于下了车,狂跳的心还要等好久才能重归平静。

艺术中的科学 | 活在手里的“火中雕塑”料器

料器,又称“玻璃器”,由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发展而来。它是由玻璃料棍按比例配以各种金属氧化物(铅、锌、铜、铝、镁等),经坩锅炉熔化,手工拉制而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最早原为宫廷用品,皇宫里经常用它来

艺术中的科学 | 书香中的梅花

数九寒冬,皑皑白雪,百花中傲然绽放的,数梅花最有“姿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赞誉梅花的古诗词多不胜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么,你了解梅花吗?你能分清楚梅花

艺术中的科学 | 科幻怪物

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科幻作品的人来说,想要开启科幻世界的大门,十有八九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怪物。怪物科幻由来已久,我们可以从远古神话或神怪小说中寻找到它的缩影。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是向壁虚构还是确有其事?它们

兵器与谋略 | 血战长津湖

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期间,朝鲜境内发生了一场十分重要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长津湖血战。长津湖是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的一个湖泊,为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1950年秋,以美军第十军为首的7万

行知天下 | 大有来头的故宫瑞兽

新的一年来临了,故宫里的瑞兽祝愿大家新年吉祥如意!作为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和艺术的代表,故宫古建筑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而且点缀着形态各异、造型丰富的瑞兽造型。瑞兽之意简言之,就是象征吉祥之兽,

行知天下 | 阿拉善大漠天池科考记

是谁鞠一捧圣水浇灌出绿洲,是谁将一面铜镜遗落在戈壁大漠,成为长生天亘古的念想,让一池碧水盛满了蓝天白云 这是巴丹吉林沙漠身边的海子,在戈壁沙漠深处独自修行,亿万千年面壁图破壁,普度万千生灵……一般来讲

生活解码 | 病原体阻击战

说起消毒,你会想起什么?是医院刺鼻的消毒水气味?还是冰凉的酒精带来的刺激感?抑或是那带着赛博朋克气质的紫外线灯?如果只是这些,你就错了,或者说,是把消毒给妖魔化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是,消毒这个概念,几乎

科学起航 | 黄旭华:深潜30载,铸就“地下长城”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第一代鱼雷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体设计主要负责人,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

青春密语 | 家,是爱的学校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无论我们的年龄多大、走得多远、过得如何,都会忍不住地牵挂和向往。无论外面的风景多么精彩、热闹和美丽,都抵不过它的温暖和独特,它最能触及与牵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情

漫话科学 | 看嫦娥“五姑娘” 月球“挖土”

嫦娥五号承担了中国迄今为止极为复杂的航天任务之一,它从发射入轨到返回器再入回收,总共经历了11道关卡:包括发射入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环月

漫话科学 | 真正的“老北京”

提起史前北京人,我们常说的就是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因为他们的脸型比较接近猿猴,过去经常被称为北京猿人。由于他们的其他部位已经和现代人类非常接近,走路姿势也与现代人差不多,不会像猩猩一样摇摇

科幻空间站 | 豹

飞机上邂逅中航波音777客机正航行在北京-雅典的航线上,高度15000米。从舷窗望去,外边是一片淡蓝色的晴空,脚下很远的地方是凝固的云海,云眼中镶嵌着深蓝色的地中海。头等舱里走出一个老人,面目清癯,银

科幻空间站 | 微人

公元9012 年,地球战争。南美洲西侧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一场世界决战即将爆发。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地球上如今只有这片荒岛上的资源未被占领。天空是蓝色的,浅滩上聚集着红色的火烈鸟。恺撒已经不想再等

科幻空间站 | 终极改造:来自“新人类”的挑战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幻走进现实的案例越来越多,机器人、基因技术的发展让“新人类”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本期科幻空间站为大家带来《豹》和《微人》两篇文章,在人类与非人类的较量中,深刻

编读互动 | 微生物世界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界上不仅有像蓝鲸一样的庞然大物,还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1673年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

编读互动 | 搭乘微生物的指甲“列车”

在微生物世界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列车”,就比如你的指甲。它们温暖而潮湿,有着光滑且半透明的“挡风镜”,以及柔软又舒适的地板,简直再舒适不过了。“列车”的第一站是 “黑树森林”——人类的头皮地带。“列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