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地探秘:冰的记忆 海的传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个极点,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同是冰雪世界,却各有洞天。南极有独一无二的野生动物、、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寒冷荒芜,却又富饶迷人。200年前,探险家们一路南行,第一次抵近这片神秘的大
特别策划 | 中国科学家的极地梦 2021年国庆节前,中国科技通史展览“科技的力量”中展出了一块石头。那是1984年,中国第一支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的时候,采集到的南极岩石标本。如今,过去了将近40年,中
特别策划 | 南极之巅的中国“梦之站” “高冷”的昆仑站1999年,笔者带领中国第1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100千米,第一次进入冰盖(Dome)区域。那一次,五星红旗第一次插在了南纬79度16分的冰盖腹地。从1996年
特别策划 | 极地冰海“传送门” 月池系统的诞生即便在夏季,南北极海域也存在大量海冰。海冰会阻碍舷侧下放科考设备。如2014年3月,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号在普里兹湾遭遇严重冰情,导致大部分站位无法按计划开展科考作业。所以,雪
特别策划 | 飞越地球最南端   理查德·伊夫林·伯德的纪念雕像埃尔斯沃斯使用的北极星号飞机百年前航空初探极人类第一次飞行在南极上空是在1902年2月4日,英国海军军官、探险家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乘坐热气球从南极海岸上飞
特别策划 | 激光“剑”指南极苍穹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令人鼓舞的空间站时代。你可曾想过,地球大气层和太空的边界在哪里?航天器在飞出大气层的旅途中,能感受到怎样的环境变化?遥远两极的大气与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或联系?为揭示极区大气
特别策划 | 打通“冰上丝绸之路”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成像仪制作的北极海冰及北极航道示意图(供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制图/武胜利)北极航道又被称作“冰上丝绸之路”。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和北极浮冰逐渐减少,北极海域的通
特别策划 | 气候变化“指挥员”: 南极冰盖与北极海冰 南极和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南极冰盖和北极海冰的演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当南北极升温速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时,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影响呢?北极熊跳跃冰裂隙(摄影 / 沈辉)逐渐
特别策划 | 极地之灵:北极熊与因纽特人 与北极熊相遇笔者一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就听说当日凌晨1点到早晨,有7只北极熊闯入工作站。于是,我们决定一起去看北极熊。北极的王者北极熊主要依靠捕食海豹为生。当冰冻实后,海豹要在冰上打洞,爬到冰面上呼吸,
特别策划 | 南极的“白色守护者” 随着全世界越来越关注极地开发利用,极地的医学保障需求也日益迫切。在中国极地科考的漫漫长路上,极地医学的科研人员又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呢?“极昼”“极夜”的挑战南极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存在很多的自然和
探索发现 | 马铃薯中的科学:土豆不“土” 马铃薯也会染病毒马铃薯(俗称土豆)天生就是一种好食物,它们产量高,营养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强,又可以是蔬菜又可以当主食,简直是完美。但是,马铃薯也有自己的苦衷,比如病毒。大家对病毒并不陌生,人类发现
探索发现 | 槲寄生 槲寄生果实的颜色根据其寄生植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百变”槲寄生槲寄生又名寄生子,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灌木植物。槲寄生作为一种半寄生植物,可以从所寄生的树上汲取一部分营养,同时自身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对寄主
探索发现 | 神舟十三号背后的黑科技你知道吗 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神舟十三号:星夜赴天河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与“收官之战”,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
探索发现 | 给中微子测体重 中微子:神秘的“隐形人”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不带电,个头小,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形人”。科学界从预言中微子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20多年的时间。普通人从未见到过这种神秘粒子
探索发现 | 绿水精灵   成都市东安湖2021年9月中旬,成都市东安湖的工作人员在打捞水面杂物时,发现水面漂浮着一些硬币大小、白色半透明的水母。这些水母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湖心寻踪9月28日,笔者和工作人员来到东
探索发现 | 飞机适航的那些事 提及民用航空器的安全性,“适航”一词常常与其同时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报道中。那究竟什么是适航呢?适航,是航空器本身及其各部件、各系统适于空中航行的最低安全标准。通俗地讲,航空器过不了适航这一关跟产品不合
科学微距 | 冰冻景观中自然编织的石头图案 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天然石头圈,每个圆圈大约有3米宽大自然中充满重复的模式,这些模式是世界之美的一部分。一个国际团队结合新颖的实验和计算机建模,使用现代工具来解释寒冷景观中形成的重复石头模式。美国华盛顿
科学微距 | 大脑中的绿色氧气发生器 青蛙过着两栖生活,一生中拥有多种呼吸方式——可以通过鳃、肺和皮肤呼吸。现在,德国科学家开发了另一种方法,将藻类引入血液中来供应氧气,让蝌蚪直接“呼吸”。为了探索这种可能性,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
科学微距 | “魔法”书签为纸质书注入新活力 英国萨里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和数字世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电子系统,让纸质书的读者只需在页面上放置“魔法”书签即可访问相关的多媒体内容。在测试了一系列原型之后,最终的优化版本是在书脊附近的页边印
科学微距 | 声音·数字·趣闻 声音传染病问题大多是人与微生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建国近日,在天津论坛之“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徐
科学微距 | 新型能源竟在“脚下” 地球的地核内核温度达到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壳漂浮在地幔这个隔热层上,它很好地把热量隔绝在地下,保护着我们。2021年TED大会上,气候活动家、钻探技术专家杰米·比尔德
科学微距 | 绝了!这个窗户会变魔术 你见过这样的窗户吗?它可以随着太阳光的强弱,自动调节光线强度、改善室内采光,还能将酷热的太阳光直射温度降低至少9摄氏度!这么神奇的魔术,是如何实现的呢?和太阳光做游戏的变色智能窗目前,全球发达地区有超
科学微距 | 高压下,碳材料的神奇“逆袭” 说起最硬的物质,大部分人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金刚石,也就是钻石。但是近日,中国科学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利用碳材料,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非晶体物质。这种物质不仅硬度超过了金刚石,而且具备金刚石不具备的韧性,
科学微距 | 手把手教你DIY照相机 19世纪,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8个小时的曝光。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使用操作简单的照相机就可以轻松拍出高清的照片。其实,自
科学微距 | 白鼬:艺术品中的小猛兽 白鼬为什么在艺术品中频频现身?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魅力呢?名画中的“银鼠”15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的心爱之人加莱拉尼,绘制了一幅肖像画——《抱银鼠的女子》,连同
艺术中的科学 | 燃烧的艺术 琉璃,是皇家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2009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琉璃中的科学琉璃烧制技艺的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们数百年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琉璃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地改
科学微距 | 冰冻景观中自然编织的石头图案 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天然石头圈,每个圆圈大约有3米宽大自然中充满重复的模式,这些模式是世界之美的一部分。一个国际团队结合新颖的实验和计算机建模,使用现代工具来解释寒冷景观中形成的重复石头模式。美国华盛顿
科学微距 | 大脑中的绿色氧气发生器 青蛙过着两栖生活,一生中拥有多种呼吸方式——可以通过鳃、肺和皮肤呼吸。现在,德国科学家开发了另一种方法,将藻类引入血液中来供应氧气,让蝌蚪直接“呼吸”。为了探索这种可能性,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
科学微距 | “魔法”书签为纸质书注入新活力 英国萨里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和数字世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电子系统,让纸质书的读者只需在页面上放置“魔法”书签即可访问相关的多媒体内容。在测试了一系列原型之后,最终的优化版本是在书脊附近的页边印
科学微距 | 声音·数字·趣闻 声音传染病问题大多是人与微生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建国近日,在天津论坛之“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徐
科学微距 | 新型能源竟在“脚下” 地球的地核内核温度达到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壳漂浮在地幔这个隔热层上,它很好地把热量隔绝在地下,保护着我们。2021年TED大会上,气候活动家、钻探技术专家杰米·比尔德
科学微距 | 绝了!这个窗户会变魔术 你见过这样的窗户吗?它可以随着太阳光的强弱,自动调节光线强度、改善室内采光,还能将酷热的太阳光直射温度降低至少9摄氏度!这么神奇的魔术,是如何实现的呢?和太阳光做游戏的变色智能窗目前,全球发达地区有超
科学微距 | 高压下,碳材料的神奇“逆袭” 说起最硬的物质,大部分人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金刚石,也就是钻石。但是近日,中国科学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利用碳材料,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非晶体物质。这种物质不仅硬度超过了金刚石,而且具备金刚石不具备的韧性,
科学微距 | 手把手教你DIY照相机 19世纪,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8个小时的曝光。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使用操作简单的照相机就可以轻松拍出高清的照片。其实,自
科学微距 | 白鼬:艺术品中的小猛兽 白鼬为什么在艺术品中频频现身?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魅力呢?名画中的“银鼠”15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的心爱之人加莱拉尼,绘制了一幅肖像画——《抱银鼠的女子》,连同
兵器与谋略 | 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常德乃湘北之重镇,川贵之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3年11月,侵华日军发动了所谓的“常德作战”,试图打开通往川渝的门户。两国开战后,经过54天激战,中国军队奋勇阻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虽然曾短暂
行知天下 | 在条子泥湿地邂逅“鸟中大熊猫” 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一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生态和物种保护意义。让我们跟随笔者,一起去条子泥湿地去看看。图为黑脸琵鹭。其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与黑色嘴、黑色腿形成鲜明对比图
行知天下 | 看人骨鉴定专家如何“以骨释古” 当我们看到考古发现中耀眼夺目的精美文物时,不禁惊叹于先辈们非凡的创造力,感慨人类厚重的历史和文明。那么,你是否曾对这些物质文化背后的缔造者——人,产生过好奇呢?摩里逊定颅仪(摄影/ 张燕)他们是谁?他
科学起航 | 刘永坦:矢志不移,筑牢祖国“海防长城” 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2021年9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为成宏愿 勇闯盲区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生
生活解码 | “痒痒肉”中的科学 很多人都怕痒,只要一被碰到痒痒肉就笑个不停。但当自己挠自己的“痒痒肉”时却没有很大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与我们的淋巴、神经、大脑、小脑都密切相关,其中的科学原理也别有一
生活解码 | 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 对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喊“停”污水处理,是将城市中的民用废水、工业废水等收集、处理,待水质达标后再进行排放。传统污水处理设备耗电量极大,而且使用的电能大多来自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从能量转化
青春密语 | 治愈你的“情绪感冒” 情绪在我们的身上发生着、变化着,在我们的一切活动中留下它或浅或深的印迹。情绪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情绪感冒”,我们又该如何和情绪相处呢?案例菲儿(化名)被妈妈带到我这里时
青春密语 | 去沙漠看“海”吧 提到沙漠,我们都会想到干旱、荒凉。炎炎的烈日炙烤在流沙上,水的缺乏注定让这里成为无人区。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正因如此,人们想要改造沙漠的欲望也日益增长。20世纪初,就有科学家在探索从地中海往撒哈拉
青春密语 | 生死边缘 黑云压城,冲天光阵刺破苍穹,她从生死线上回来了。这个场景不断在他的脑中浮现,一颗泪珠从眼角流下,滑落到冰冷的实验舱。他咽下苦涩的药丸,那些微量的药剂分子在神经元中逆向传递,作用到神经中枢。“我代表联合
青春密语 | 手握长剑为止戈 自生命诞生,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弱肉强食便是自然界的定则。当人类演化出“智能”,战争也应运而生。科幻作品中提到过哪些超级武器呢?这些武器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遇到战争时,主人公又是如何维护和平、
青春密语 | 泛银河系信息超维中心 顾曳明来到泛银河系信息超维中心,这里不属于任何一个地点,而是一个虚拟的存在,或者无处不在的天堂。进入天堂的大门倒是有处可寻,那便是位于可观测宇宙极深处的灰星。灰星并非宇宙大爆炸形成的星体,它是由同等大
青春密语 | 拿起背包去飞行 这套飞行服,由迷你喷气式引擎、飞行背包和高科技安全帽组成。引擎内置在背包里,是飞行的主要推力来源 而左右手位置分别装配的2台引擎,主要用于作辅助、调整方向。目前它使用柴油做动力,燃料储存在背包里。飞行
编读互动 | “见字如面·对话未来”书信征集活动优秀征文 如果有任意门,你最想去哪里?相信南极和北极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目的地吧。那里有绚丽的极光,可爱的北极熊,还有摇摇摆摆的企鹅。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原本遥不可及的极区也变得不再难以接近,相信大家的极地梦可以在
百问百答 | 百问百答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信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城市,重新认知城市的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功能变得尤为重要。2021年10月,中科馆大讲堂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