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021年第8期

读书

读书2021年第8期

月刊 文化综合

简介

《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

目录

短长书 | 互联网的STSE

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斯曼(NeilPostman)说:“技术改变不是加法,也不是减法,而是生态法。公元一千五百年,在印刷机发明五十年之后,我们拥有的不是一个多了印刷机的老欧洲,而是一个不同的欧洲。”(

短长书 |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噪音就像是神话中托尔的对手,它看上去轻微,甚至乍看之下很虚弱,一旦你想动一动它,你会发现自己正在举起整个世界。”这是加列特·基泽尔在《噪音书》中所描绘的,“你可能对噪音不感兴趣,但噪音对你兴趣正浓。

短长书 | 一九七六:美国的疫苗之殇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时任美国总统吉拉德·福特(GeraldFord)发表电视讲话,启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全民流感疫苗接种计划。此计划旨在预防一种在美国本土显露端倪的新型猪流感病毒。预防医学专家和联邦政

短长书 | 陈情书:从一七八九到二0一九

二0一八年十一月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黄马甲”运动席卷了法国。这场示威运动发端于民众对油价持续上涨和政府加征燃油税的不满,随后迅速扩大为全面声讨二0一七年上台的马克龙政府及其一系列改革。面对自一九六八年

短长书 | 考古材料的主观与客观

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是一部再三出版的经典名著,这样的称呼对一部考古学著作来说一点也不为过,即使从它的写作时间算起已经过去了近七十年。这是宿白先生的第一部著作,写作此书时他年仅三十二岁。《白沙宋墓》(

短长书 | 科技与艺术相嵌的文物之彩

新媒体时代如今涌现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典藏里的中国》等“文物类”节目“邂逅”电视娱乐圈,影视明星+娱乐手段+文物背景,引起了文博界之外的阵阵反响,被称为是一

短长书 | 学术书评的困境及超越

学术书评被称为学术风气的一面镜子、学术的守夜人、学界讯息和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年轻学者介入学术的敲门砖、学术走向大众的必由之路。然而,如此重要的学术书评却不受人待见:很多学者既不擅长写书评,更不愿意写书

短长书 | 丸山真男的“古层”

学习历史的历程,经常也是被历史教育的历程。还记得一九九五年开始阅读丸山真男晚期几篇论文时的印象。记得读到“古层”这一概念时,心头涌起的那份疑惑。“古层”是他晚年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日本思想发展的

短长书 | 夏目漱石的喻世明言

一九0一年,日本小说家、英国文学研究家和诗人夏目漱石在英国留学期间以《断片》为题写了一些笔记,其中第八条:“从猿用手抓取东西开始至克莱武,让人感到教育之恐怖。学习英语,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从英文书籍所传授

短长书 | Cadenza周志文

Cadenza这个词是意大利文,之前中文常译作“华彩奏”或“即兴奏”。但Cadenza这规矩原来自歌剧,歌剧是唱出来的,译成奏就有点不合理。莫扎特与贝多芬之后,常把这习惯用在器乐的协奏曲上,中国人认识

短长书 | 由李何林的一封佚信引出的一篇佚文

二0二一年四月,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印象博物馆展出了百名文学艺术界名人的百件手迹原品,并结集为《中轴的红飘带——永恒信仰 文化复兴·百名文学艺术界中共党员手迹展》纪念册。册中收录了李何林先生写给《鲁迅研究

短长书 | 后民主与左翼的民粹主义策略

无论人们从政治病理学的角度对民粹主义现象有多少批评,但鲜有人否认民粹主义在当代选举政治中的强大动员力量。英国左翼政治理论家尚塔尔·墨菲(Chantal Mouffe)从近年来欧美右翼政党与势力的崛起中

短长书 | 敌人的构建:古琴科事件背后的暗流

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傍晚,《渥太华日报》的晚班编辑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有浓厚俄国口音的年轻人。他自称伊戈尔·古琴科(Igor Gouzenko),是一位来自苏联大使馆的密码员,隶属苏联军事情报机构格

短长书 | 炼狱的诞生与欧洲社会转型

在雅克·勒高夫(JacquesLeGoff,1924-2014)的丰富著述中,《圣路易》《试谈另一个中世纪》和《炼狱的诞生》在其最满意的几本书之列。“炼狱”不仅指有罪之人死后洗涤自己罪过的处所,也是中

短长书 | 露丝故事的启示

二0一九年五月,美国阿拉巴马州议会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反堕胎法案即《人类生命保护法》,该法令规定,无论女性是否成年,是否遭强暴或乱伦,孕妇都必须生下小孩。只有在孕妇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接受人

短长书 | 屯堡与山林

一九六五年的台湾,还笼罩在台海对峙和冷战疑云中,政治空气憋闷得让人透不过气。这一年,早已在香港影视圈闯出了点名堂的胡金铨离开了邵氏,辗转到了台湾联邦电影公司,为了他做导演的抱负,谋一处可施拳脚的地方。

品书录 | “脚踏泥土,仰望星空”

《安顺城记》是当代中国的一部奇书。这部著作仿照司马迁《史记》体例,为贵州山城安顺一地作史。全书七卷两百万字,始自新石器时代,迄于二十世纪中期,融文学、方志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为一炉

品书录 | 《局外人》的光与热

一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品不论时事如何变迁,大众趣味如何改变,会不断地被翻译、阅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L’Étranger )便是其中之一。《局外人》很早便通过翻译进入华语世界的读者视野,从一九六一年

品书录 | 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概念、起点与分类

近年来,“现代文学文献学”与“当代文学史料学”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热议的话题,以此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频频召开,学术期刊上商榷的文章也屡见不鲜,甚至有学者将这一现象比附为“乾嘉学派”重现,或是“文献学的转

品书录 | 从历史源流看美国文化特质

再次拿起这部上下两册、厚达十厘米的大部头著作《阿尔比恩的种子:美国文化的源与流》,与两年前买来随意阅读不同,再读时心境已改变,关注点也有迁移。究其根本,也是因为这场新冠疫情,小小病毒四两拨千斤地改变了

品书录 | 张伯驹的集外佚文与人生去就

名不副实的《张伯驹集》二0一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张伯驹集》,书前的“出版说明”标榜“此次结集收录了张伯驹现存的全部作品”,这基本就等同于全集了。然而,遗憾的是,以我对张伯驹多年的持续关注,可下

品书录 | 顾彬:“往前走,找你自己”

十多年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制作了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介绍十位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国际著名人士,从基辛格、中曾根康弘到顾彬(Wolfgang Kubin)。“顾彬”一集的开场白是我做介绍:“顾

品书录 | 杜赫德的考虑

一七三五年,法国派往中国的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1666-1736)翻译的中国戏曲剧本—元杂剧《赵氏孤儿》,被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16

读书短札 | 写擘窠大字不用笔

写擘窠大字,前人不用毛笔,改用他物替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榜书》说:“字过数尺,非笔所能书,持碎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奋身厉气,濡墨淋漓而已。若拓至寻丈,身手所不能为,或谓持帚为之,吾谓不如聚米临

读书短札 | “灵石山药寮”

《四六谈麈》是宋代谢伋创作的骈文评论名著。此书卷首题“灵石山药寮”,未明言作者。宋元明诸家书目,仅言书为谢伋撰,避而不谈“灵石山药寮”。清代几部目录要著提及此语,但不明其意。《四库全书总目》云:“卷首

读书短札 | 苏轼楷书三种

《四库全书》收录明代丰坊所著《书诀》一卷,其中有关于苏轼楷书的评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记为“于楷法仅取其上清、储祥、宫碑等三种”(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版)。标点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为“于楷法仅取其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