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漫步 | 《蜀道难》的时空穿越 编 者 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来提升文化自信。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眉山三苏祠,指出要敬仰
文苑漫步 | 《春日忆李白》:文人相轻还是相亲? 摘 要:《春日忆李白》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以及末句“重与细论文”曾引发一种别样的“文人相轻”论。考究杜诗全集,杜甫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总体评价是褒扬。庾信、鲍照、阴铿都是杜甫生平最推崇的诗人。杜
文苑漫步 | 翱翔于中国诗学星空的大鹏 摘 要:大鹏,作为一个古典诗歌意象,源于庄子《逍遥游》,后世诗人多化用大鹏意象,或抒个人怀抱,或赋时代新色,如李白自拟大鹏,书写个性特征,展现盛唐精神。义山先生承传太白风神豪情,又借大鹏意象描绘时代风
文苑漫步 | 《唐诗夜航》选辑四 李太白与磨针溪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说:“有一条河名叫磨针溪,在四川眉州象耳山下。”长期以来的流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少时曾在山中读书,未学成,便放弃学业准备离开。他经过那条溪河时,见一个老大娘,正磨铁棒
巴蜀文化 | 东华门遗址与成都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摘 要:成都东华门遗址是汉至清两千余年的重要文化遗存。它展现了古代成都城市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特色,是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而独具创造性的千年文脉的城市载体,是成都历史文化、天府文化的标志性象征,对于发
巴蜀文化 | 论“成都”改名“南京”的有关问题 摘 要:成都在历史上曾经改名“南京”,新旧《唐书》对此都有非常清楚的记载。根据史籍记载,可以明确四点:成都改名“南京”是在唐肃宗时期而不是唐玄宗时期;成都被称为“南京”的时间是三年而不是一年;成都改名
巴蜀文化 | 从文物角度探秘“蜀身毒道” 摘 要:“蜀身毒道”是南方丝路的一部分,属于最早的中西交通线。在这条通道上发现的琉璃珠(蜻蜓眼)以及现存文物(如新津观音寺塑像及壁画)和史料证明,“蜀身毒道”不仅仅拥有中外商贸功能,而且还具有中外文化
巴蜀文化 | 古蜀文化研求浅论 摘 要:从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包括神话传说上分析,蜀、巴并非所谓共同文化,学界不可笼统以“巴蜀文化”呼之。从《山海经》的扶桑树与考古出土的三星堆青铜树相互发明而推出新认识的论证过程看,可以说,学术思想
文化透视 | 刻在石上的史诗与艺术 摘 要: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石刻,是中国少有的红色文化景观。它的形成,有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宣传创新与人才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原因。它具有丰富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石刻文化,还从内涵及形式上
文化透视 | 东汉朝服服色考略 摘 要:在东汉王朝重新建构的服饰制度中,朝服制度完成了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变革,其中众多突破性创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东汉朝袍的服色内容却较为复杂,文献记载的制度与实际应用情况有一定出入。东汉朝服
文化透视 | 《字林西报》《申报》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传播 摘 要:1941年5月1日,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新中华报》发表。7月11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撰文加以介绍,该文又在次日的《申报》《新闻报》加以转译。8月8日,《解
史坛纵论 | 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北区盐业秩序的重建 摘 要:为解决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盐业生产受阻、人民食盐困难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成立的川北区采取了多种措施重建盐业秩序、恢复盐业生产。在重建工作中,川北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通过重组盐业管理部门,组织联营灶
史坛纵论 | 李冰与汤绍恩的比较研究(下) 摘 要:同为循吏(太守)的李冰与汤绍恩,其治水兴水堪称两张不同凡响的名片。他们的“一入一出”,书写了中国水利史的绚丽篇章。其中,李冰入蜀为四川治水兴水,创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天府之国恩人
史坛纵论 | “七十三、八十四”从何而来? 从前,中国人的寿命普遍不高,因此杜甫说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形容一个人年纪很大,就说他“七老八十”。 中国还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活到七八十岁挺不
史坛纵论 | 皇权代理:太后摄政的另面梳理(下) 摘 要:太后摄政是家天下皇权制度下的一种政治现象。太后摄政的出现是皇权在某一阶段的转移,因此太后在摄政时期的角色是以皇权代理人的身份走到前台。在男权社会从没有过女性从政的制度安排。女性能听政、摄政完全
史坛纵论 | 明清时期岷江上游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摘 要:从古至今,长江及其支流流域的地震等地质灾害状况多发,严重威胁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我们根据对历史文献及地方史志的整理分析,运用小波分析法,定量地对岷江上游地震发生的频次、等级、周期性、成因等进行
艺术长廊 | 艺之为功 本以至用(下) 摘 要: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动荡,四川学者兼教育家刘咸炘在其短短的36年的生涯中,留下规模宏大的著作,涉及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刘咸炘在史学和国学等领域的非凡成就,往往使人忽略了他在艺术领域的建
论语说文 | 《虽有嘉肴》“是故”还是训为“因此”好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学记·虽有嘉肴》一文有“是故”词语,有学者认为当训为“于是”。不妥。按照该文前后逻辑关系,结合《学记》中的3处“是故”,《虽有嘉肴》之“是故”乃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当训
论语说文 | “温诸子”略说 “诸子”这个名目,源于西汉刘歆辑《七略》。刘氏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将各家著作辑为《诸子略》,又著录“凡诸子百八十九家,4324篇”。后世据此概括各家
文史杂谈 | 商纣王与苏妲己(上) 摘 要:曾在位五十二年的商纣王何以亡国?旧时史家多归咎于其“惟妇言是用”,即贪淫好色误国。所言妇乃指妲己。《封神演义》即讲妲己系千年妖狐,是女娲娘娘为泄愤而将之迷惑纣王,以断送他锦绣江山。狐狸因其形态
文史杂谈 | “即便”与“即使” 今人多把“即便”与“即使”等同,用以表假设兼让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即便】jí biàn即使。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即便】jí biàn(连)即使。然而在古汉语
文史杂谈 | 或说涿鹿之战发生在蜀地 摘 要:华夏史前开天辟地第一战是涿鹿之战。涿鹿之战的交战地点有多种说法,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但是,《逸周书·史记解》《荀子·成相》《归藏》《路史》等典籍均记载涿鹿之战是在“濁鹿”。唐司马贞《史记索引》
文史杂谈 | 从“老子化胡”说佛道之争(三) 可见,《西升经》《化胡经》的渊源是比较深的。两经以后,道教徒们并未因佛教徒们的缄口不言而息气宁人,他们继续编织着一个比一个玄乎的老子化胡故事。这里摘述一段《历代神仙通鉴》卷五上的故事以飨读者:老子出关
文史杂谈 | 为什么说刘表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 摘 要:汉末三国时期,长期割据荆州的刘表不仅是当时公认的一方霸主,而且由于其治理有方,幅员辽阔的荆楚大地成为乱世中的“富庶之地”。然而尽管荆州牧刘表以汉室宗亲身份为后世所熟知,但是其汉室宗亲的身份并非
文史杂谈 | 张栻的“传道”与“济民” 摘 要:张栻是四川绵竹人。他不仅是著名理学家,也是著名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以“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影响最大。所谓“传道”,就是以修身为起点,并推及社会治理和究底宇宙这样的思想脉络,坚持“
文史杂谈 | 三苏祠藏明《张愈严墓志铭碑》考释 摘 要:三苏祠藏明《张愈严墓志铭碑》,1988年出土于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象耳镇农林村。碑中内容涉及张愈严家族世系、姻亲关系及仕宦履历。对《张愈严墓志铭碑》的考察,可证张愈严的家族世系与姻亲关系,
文史杂谈 | 浅析莫言《晚熟的人》及他的文学主张 摘 要:《晚熟的人》有12篇中短篇小说,体现了莫言的文学主张,即暴露黑暗,揭示邪恶,文学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但是,莫言作为生长在新中国、由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体制内的党员作家,应该有歌颂真善美,引导社
文史杂谈 | 《清史稿》订正一则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儒林二》:德量,字量殊,江都人。父恂,好金石文字。伯父昱,通声音训诂之学。德量少承家学,及长,与汪中友,励志肄经,学益进。乾隆四十四年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改江西道御史。居朝
文史信息 | 《成都得名研究》的学术价值刍议 摘 要:李殿元教授的新著《成都得名研究》提出,“成都”的名称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在统一全国战略中走向成功之都”。作为学术争鸣,其开放性与批判性可视为成都的“天问”。作者用心用力完成的这部著述,可以为今天
文史信息 | 《红色记忆——革命老区巡礼·四川篇》样章评审会在蓉召开 2023年3月2日至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在成都市蒲江县组织召开了《红色记忆——革命老区巡礼·四川篇》样章评审会。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馆长熊运高主持会议。馆员屈小强、罗
文史信息 | 蔡竞 醉桃源·兴隆湖畔杏梅开——主持召开《巴蜀酒诗词选注》书稿编审会后行吟二首一东风轻拂水中洲。兴隆胜远游。审图询句对花讴。剩寒檠玉喉。通透彻,集成裘。酒诗醉凤头。浓香醇酱各千秋。携扶上庾楼。二春寒盈袖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