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2023年第17期

美文

美文2023年第17期

半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美文》杂志由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主编, 1992 年 9 月创刊。十七年以来,着力展示当代

目录

稿边笔记 | 晚雨

来时,太阳依然照红,天与地平行着,呆呆地,可望而不可即。现在是有云了。是的,呆望久了就生感应,云是地上的水追逐天上的太阳所致呢,还是天上的太阳爱恋了凹地却掩了脸面的羞赧和无奈的忧郁?云在涌动着,云在急

特别推荐 | 我的老师

六岁那年,我上学了,第一个老师名叫卢文芳,蒙城人,说话大声大气,当地人喊她大卢。那时候洪集镇师范毕业生不多,因我老姨毕业于六安地区卫校,所以卢老师同我老姨很快成了朋友。卢老师最早教我们汉语拼音,啊喔呃

特别推荐 | 烛光

妈妈走得很仓促,卧床仅仅四天,就要去天国找爸爸了,她走得沉静安详,只是把太多的疼留给我们。几十天来,每每夜静人深,我辗转难眠,遥望妈妈远去的背影,追寻妈妈的历历往事。“集中两人的好看”妈妈遗物里有张纸

短篇散文 | 鬼情 狐趣

哀莫大于心死“先太夫人外家曹氏,有媪能视鬼。”“媪曰:昨于某家见一鬼,可谓痴绝。然情状可怜,亦使人心脾凄动。鬼名某,住某村,家亦小康,死时年二十七八,初死百日后,妇邀我相伴,见其恒坐院中丁香树下,或闻

短篇散文 | 守庙人

一我们村的早晨往往来得更迟一些。尤其冬天,若有的光线总是迟疑着落进胡同,那些仅有的事物,我说的是两三棵黑漆漆的杏树、土坎楞上乱蓬蓬的灰茅草、长了霉斑有霉味的玉米杆绑成的栅栏,一个感染一个,在漂浮着无数

短篇散文 | 半渡者书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孙子·行军篇》一孙子这句话,一度引发了我的中年恐慌。“半渡而击”,是军事思想的精华,也是庸常人生的实景。当你跨越童年懵懂,实现青春冲刺后,你抵达一

短篇散文 | 我是谁

一我很清楚,我是一块石头,一块巨石。在深山之中,在群山之上,在风中。有一个人经常孤坐在我身上,看着每日里的太阳东升西降,风云变幻,万物运行。他在苦思冥想这世界怎么了,为什么。天宽地阔,却一片荒芜,这总

短篇散文 | 庄廓遗事

二十世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部队服役五年后我回乡探亲。到村口,跃入眼帘的是——我家传承几代的庄廓被水库淹没了。陕北明长城两侧的地名,古边塞文化烙印深刻,小的村落称“伙场”,伙场中每户人家的房屋、窑洞

短篇散文 | 阿育王的遗产

一我无法准确说出对于公墓地的迷恋起于何时,家人不知道这个秘密,朋友们更不可能得知,这会让他们觉得我的脑袋不正常。我还算个合群的人,保持大众化是我一贯不变的理念,这秘密只能埋在心底。公墓地是确有所指的,

短篇散文 | 读赵雨散文想到的

《阿育王的遗产》并非是关于阿育王寺的文化和历史的解读,它是关于作者的个人史,是他与生活日常、家族命运、知识常识、时间空间的一次对话。他从细微处,从历史的侧面,从史话和民间传说,从自己的日常出发,写下他

中篇散文 | 日理万机而不失童心

自2004年11月在首尔认识潘耀明兄以来,已近二十年岁月。跟他见面的数次,一起参加活动的场次,真不好数清。当面或者通过电话、电邮沟通的事务合作与感情交流,也不可胜数。如此密切交往,写“潘耀明和我”这个

专栏 | 给渭南“豆腐泡”做个注解

相对于宝鸡一带的“豆花泡馍”,渭南的“豆腐泡馍”似乎名气要小一些。之所以说名气小,倒不是因为不够美味,也不是“粉丝”少,看看渭南大街小巷里遍布的“豆腐泡”店,从一大早就门庭若市的场景就知道。但之所以说

专栏 | 雷人画语

耳朵是从来不犯错误的,惹祸的都是嘴独处时,我们会进入“省电模式”小时候以为风雨过后就有彩虹,长大以后才知道风雨过后还有电闪雷鸣说谎者的代价,不是别人不再相信他,而是他不再相信任何人

专栏 | 秋声、秋色与秋虫

夏夜走过中原2022年暑假我在中原老家呆了11天。这十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中原大地似乎变成了热带亚热带地区,从早上七八点开始,就是38、39度的高温,人根本不能在室外多呆。白天,整个村子空空荡荡的

长篇散文·连载 | 淇河

二十八深夜的梦里,河流不请自来,我仿佛是一尾鱼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曾经,我每天早上都会沿着河岸散步。河里的倒影伴随着我走过许多岁月,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仿佛青春的雕像矗立在岸边,仿佛刻骨铭心的往事倒

长篇散文·连载 | 心远草堂的两任房东

罗先生家喂了一只黑白相间的花猫,经常悄无声息地穿过猫洞,从这间房游走至那间房。偶尔亦可见它蜷缩在罗先生膝间打瞌睡。其时,躺椅上的罗先生必定在看书。罗婶则轻手轻脚,将一杯茶放在茶几上。罗先生居然欠欠身,

长篇散文·连载 | 那些不会白白流过的泪

初中考试完后,我便上山开始挖药草挣学费。暑假快结束时,有传言我考上了中专。那时中专很吃香,因为这意味着跳出农门,毕业便可以直接吃国家饭了。这个消息传到我的耳里的那一天,我正好顶着烈日与父亲在田里薅秧锄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美术》与《美文》

张华&nbsp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共鸣共生于自然荒野之中

上官文露 文学博士,作家,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获得者。曾任北京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主持人。2015年开始创办文学及音乐类互联网电台“上官文露读书会”“阳光书签”“博文夜读”“那些歌儿”等节目,全网收听量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倪瓒:只傍清水不染尘(下)

倪瓒早年丧父,靠兄长抚养(其兄是道教上层人物,在元代,道教地位高,有特权)长大。富裕的家境,优渥的生活并没有让倪瓒染上纨绔气,学识、修养却抓的颇紧。倪瓒家中有藏书楼,经史子集,书帖名画难以计数,瓒经日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