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观园2025年第2期

科学大观园

科学大观园2025年第2期

半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聚焦热点话题,探索人与自然;汇集奇闻异趣,网罗超自然现象。旨在把科学的严谨性与普及方式的多

目录

卷首语 | 三峡新画卷

千百年来,长江滋养着华夏儿女,与黄河一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长江流域的洪水在历史上也曾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从此改变了长江和两岸人民

前沿 | 噪声会导致量子优势突然消亡

记者2024年12月26日获悉,由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助理教授魏朝晖、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孙维孝、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博士生魏付川及邵钰菓组成的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成功刻画

前沿 | 科学家首次成功培育出“人类脊柱”

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科学家2024年12月18日在《自然》杂志上宣称,他们首次在实验室中培育出脊索。脊索是脊椎动物的关键结构,决定着身体生长的走向。这一突破或能会为脊柱出生缺陷和椎间盘疾病提供

前沿 | 可穿戴针织袖套能提供真实触感

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团队设计了一款名为Haptiknit的针织袖套,能提供真实触感,为可穿戴触觉设备带来了新突破。该研究发表在近期《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被认为是迈向新一代触觉技术的重要一步

前沿 | 冰封5万年的猛犸象重见天日

2024年12月25日消息,俄罗斯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雅库特地区,发现了一头5万年前猛犸象幼崽遗骸。这具幼崽被命名为“雅娜”(Yana),以发现地附近的河流盆地命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猛犸象尸

前沿 | 植入人工耳蜗后能做核磁共振吗

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能支持高场强(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人工耳蜗是助听器吗?人工耳蜗植入后能做核磁共振吗?解放军总

前沿 | 人脑思考时“转速”快还是慢?

最近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冷酷的事实:人类的思维速度仅为每秒10比特。这就是人类用来记忆、决策和想象的速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的感官系统每秒可以捕捉多达10亿比特的信息。“

前沿 | 太阳耀斑比想象的更频繁

太阳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频繁地产生极其强烈的辐射。一项调查发现,类太阳恒星似乎每世纪都会发生一次“超级耀斑”,并可能伴随粒子风暴,对地球上的电子设备造成毁灭性打击。鉴于上一次袭击地球的大型太阳风暴发生在

科学探奇 | 阿尔茨海默病会不会是微生物入侵了大脑

近些年,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的研究与治疗虽然取得进展,包括:通过血液检测提早发现症状,干预治疗的药物已经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即使如此,“靶向淀粉样蛋白的相关治疗思路”还时不时受到质疑。在这个背景

封面故事 | 开篇 三峡新画卷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作为中华民族的世纪工程,三峡工程在1994年正式开工,如今已30年。三峡水库自蓄水以来,累计拦洪运用近70次,拦洪总量超过2200亿立方米。特别是2020年

封面故事 | 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周年

万里长江,出千山、汇众流,雄伟之力积蓄三峡。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

封面故事 | 三峡工程,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三峡工程的防洪模式不是长时间的“蓄洪水”,而是短时间“拦洪峰”。三峡工程会在汛期来临之前,将蓄水位降低至145米,腾出空间储存洪水。当长江下游防汛形势紧张时,三峡水库进行蓄洪,削减上游来的洪峰,控制出

封面故事 | 三峡移民30年变迁历史 见证从无到有

百万移民启动至今,过往峡江的浪激滩险已被高峡平湖替代。移民们也因“水进人退”,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留守故土时钟拨回上世纪90年代,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工建设。三峡工程的成败,在于湖北、重庆21个区县的1

封面故事 | 三峡移民博物馆厚重开馆

“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一幅幅移民大搬迁的历史照片,记录了湖北库区移民离别老家的情景。2024年6月11日,位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徐家冲港湾之畔,湖北三峡移民博

封面故事 | “冷却”三峡,守护大国重器

“一把老虎钳、一把锯子、几把螺丝刀,我们的蒸发冷却实验室就是这样干起来的。”2011年12月15日15时,三峡电站28号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那天,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封面故事 | 三峡文物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千年奇观

“这是一场科学的、伟大的文物保护接力。”曾因三峡大坝蓄水而面临永远沉入江底的白鹤梁缘何“绝处逢生”?又有哪些新技术应用于其中?“叹为观止!通过这次参观,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2024年11月3

封面故事 | 在三峡库区“寻踪”长江文化保护

三峡文物保护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区域性文物保护工程,共实施文物保护项目966项,不仅有涪陵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云阳张飞庙搬迁保护、忠县石宝寨保护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还建成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

封面故事 | 从三峡到南水北调两个跨世纪梦想的接力

2024年12月,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也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周年。从构想到论证,从建设到运行,这两个跨世纪的超级工程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奋斗,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

寰宇内外 | 探秘自然的调色板

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变色龙如同色彩斑斓的宝石一般,时而青翠欲滴,时而绚丽多彩。它们的色彩变幻莫测,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场奇妙表演。为什么变色龙会具备如此神奇的变色能力?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物学奥秘呢?色素

真相 | 常吃烤红薯会致癌?金针菇等都是甲醛菜?

有研究人员对市售的烤红薯进行了丙烯酰胺含量的检测,结果发现:仅烤红薯的外皮含有少量丙烯酰胺,而红薯肉中几乎未检出任何丙烯酰胺。吃烤红薯会致癌?烤红薯之所以被认为会致癌,主要是因为烤属于高温烹调,一般温

聚焦 | 这一年我们不断提升创新实力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

聚焦 | 非凡跨度2024中国科技重塑时空

在水利工程科技支撑下,南水北调工程继续发挥国家水网主骨架作用,实现跨越千里的水资源大规模高效调配。在道路工程科技支撑下,中国高铁跨越更多山谷、河流等,绵延里程数和开行密度空前增加,使神州大地上更多地区

专栏 |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大运河是为申请世界遗产而提出的专有名词,包括隋唐大运河、元明清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曾开凿过多条河渠并逐渐形成大运河水系,历史上的大运河一般指贯通于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和

地球故事 | 中国画卷 这一年,我们精心描绘美丽

2024年,我国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用科学技术赋能绿色发展,用实际行动彰显大国担当。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展开。从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到生态保护补偿立法,从《江河生态安

万象 | 人形机器人有望重塑全球劳动力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将变得更智能、灵活和高效,未来全球劳动力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设备。人形机器人则有望成为机器人家族新晋“顶流”。如今,一些人形

文化 | 撒落在中国大地的璀璨星斗

2012年以来,融石窟寺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为一体的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成为业界共识。多元文明交融其中,本土特色彰显,文旅价值激活。我国现有石窟寺文物将近6000处,其中石窟

人物 | 郭凯: “编织”绿色化工新材料

日前,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召开,郭凯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这几天,我们正和几家化工园区的中试基地谈合作,希望能尽快进行小规模工业化生产。”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副校长郭凯在接受科

科学课堂 | 隔空喝饮料

2019年的央视春晚,刘谦利用大气压知识,表演的隔空喝牛奶魔术成功骗过了观众。那么这个魔术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原理做到的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吸管喝饮料,之所以能通过吸管喝到杯中的饮料,并不是因为我

阳光童书 | 《三体》立体书 时空折叠的宇宙之梦

图书名称:《三体(立体书)》作者:原著 刘慈欣,改编 超侠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定价:398元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进程中,《三体》已不只是一本书的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与标志。刘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