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观园2024年第2期

科学大观园

科学大观园2024年第2期

半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聚焦热点话题,探索人与自然;汇集奇闻异趣,网罗超自然现象。旨在把科学的严谨性与普及方式的多

目录

卷首语 | 科技创新再登高

在过去不久的2023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无论我们是亲身参与,还是热切关注,2023年留给中国人的科技记忆都令人难忘。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新年贺词中提到:“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

前沿 | 公历2024年为何比农历甲辰年长12天

送别2023年,我们迈入令人期待的2024年。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公历2024年为闰年,2月有29天,全年共有366天,而即将到来的农历甲辰年(龙年)则是平年,全年共有354天。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

前沿 | 地外生命或有新发现

美国宇航局透露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信息:在地球以外寻找生命最有希望的地方可能不是火星,而是围绕气态巨星运行的冰冷卫星,比如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土卫二看起来并不太吸引人,像个大雪球一样冷冰冰的,但在它冰冷的外

前沿 | “电子土壤”可让作物生长提速

在粮食安全日益面临挑战的时代,瑞典林雪平大学带来了一项新研究,帮助作物生长速度提高 50%。这项研究引入了一种创新的无土栽培方法,是一种水培法,通过集成导电栽培基质,被命名为“electronic s

前沿 | 勤刷牙可降低肺炎发病率

美国一项针对2700多名患者的最新调查分析表明,保持牙齿清洁可使患者在住院期间避免感染肺炎。住院期间感染肺炎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现象,可使患者病情加重。从全球范围的研究数据来看,该病发病率在五十分之一至

前沿 | 鲜艳的蛙蟾更耐热

科学家研究了逾3000个无尾目(蛙和蟾)物种,发现蛙和蟾的多变体色或有助于帮助它们抵御环境压力和病原体。这些发现表明,这类两栖动物的体色可能影响它们在气候变化下的生存能力。无尾目有超过5000个物种,

前沿 | 抗生素“新武器”问世

“超级细菌”问题日益凸显,来自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日研发出新型抗菌聚合物系列,能以“超级细菌”无法产生抗药性的方式杀死它们。青霉素是 20 世纪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成为关键的外科手术和医疗手段

前沿 | “夜猫子”更易动脉钙化

发表于1月号《睡眠医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夜猫子”患动脉钙化的可能性几乎是“早起鸟”的两倍。这意味着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阶段,昼夜节律功能可能尤为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脂肪在动脉内部沉积,从而导致血液难

科学探奇 | 陆生动物为啥都是两个鼻孔

猴子和猪为什么偏偏都是两个鼻孔,不是一个、三个,甚至是四个呢?不难发现从青蛙以后的所有陆生动物,无论爬行动物、鸟类,还是哺乳动物,都是两个鼻孔,这是为什么呢?内鼻孔从鱼到陆生四足动物,最根本的变化是—

封面故事 | 2023,大国重器

回顾2023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前沿领域发展快速,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令人振奋。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中实现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高

封面故事 | 2023年我们的重大科技成就

“拉索”完整记录“宇宙烟花”爆发全过程精确测量迄今最亮伽马暴的高能辐射能谱约20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一颗“超级太阳”在燃料耗尽时坍缩爆炸,发出持续几百秒的绚烂“宇宙烟花”——伽马射线暴GRB 2210

封面故事 | 量子,匪夷所思但不“高冷”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求解特定数学问题约需200亿年,由中国科学家最新研制成功的“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只需要百万分之一秒,比超算快一亿亿倍……为何如此天壤之别?2023年10月11日凌晨,国际

封面故事 | 追风赶月莫停留南极考察队的别样跨年

岁序更新又一年。地球南端,建设新站、钻取蓝冰、卸运物资……跨年之际,这里处处升腾着忙碌的热乎气儿。恩克斯堡岛上,罗斯海新站的主楼钢结构迎风矗立。2023年12月31日,持续了几天的狂风没有减弱迹象。早

封面故事 | 在地下2400米探寻宇宙“微光”

深冬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寒风越过巍峨的锦屏山,吹打在雅砻江两岸。在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一座牵引科技创新的大科学装置将助力科学家们去探寻宇宙“微光”。2023年12月7日,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

封面故事 | “星空摄影师”暗夜探宇宙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日前发布消息称,墨子巡天望远镜新发现的两颗近地小行星——2023 WX1和2023 WB2近日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这是墨子巡天望远镜发现的

封面故事 | 中国天眼是怎么探测到引力波的

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立一功!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

寰宇内外 | 蜇人最疼的蜂和蚁

克鲁格氏蚁蜂蚁蜂像身穿毛衣的大型蚂蚁,长有黄、橙、红、白、黑等颜色的浓密绒毛,以此警示捕食者。雌性蚁蜂没有翅膀,遇险时无法像雄性那样拍拍翅膀飞走,因而会直接伸出腹部的蜇针用来防御,刺伤敌人的同时还分泌

真相 | 粗粮能“降血糖”是真的吗

现在,无论是血糖异常人群还是健康人群都很重视饮食管理,尤其是在主食选择方面,会注意粗细搭配。在门诊中我们发现,虽然有很多人选择了粗粮,血糖却因此有了波动,这是为什么呢?如何科学区分粗粮和细粮?“伪粗粮

聚焦 | 2023人形机器人为啥这么火

2023年12月29日,香港交易所迎来一位特殊的敲钟人——人形机器人Walker S。它和主人——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董事会主席周剑一起敲响开市锣。当天,优必选在香港交易

聚焦 | 人形机器人将走进更多场景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计划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专栏 | 2023:全球高等教育“三面观”

2023年,全球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尽力恢复到疫情前相对平稳但又遍布着各种全新挑战的道路。在本文中,我将从几个方面回顾2023年世界高等教育的概况,看看有哪些巨大变化,又面临着哪些新挑战。恢复中的高等教

专栏 | “机器人伤人”安全风险究竟在哪儿

近日,美国特斯拉得州超级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在维修机器人时被抓伤。与以往类似的机器人安全事故一样,该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甚至用“机器人暴起伤人”“机器人突然袭击”之类的标题吸引公众眼球。实际上,所有的劳动

地球故事 | "中华水塔"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18个省(区、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然而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年

万象 | 如何在中国看见极光?

漠河极光。说到在中国看极光,大家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去中国的最北端漠河。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漠河大多数年份能看到极光的次数为个位数。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去漠河只有约1%的概率能看到极光。那么,有没有“不正常

文化 | 还向书林努力来

2023年,你读了多少本书,哪本令你感叹“相见恨晚”,哪些文字已汇入你生命的河流?许多读者会回顾一年来的阅读生活,阅读就像一枚夹在时光之书里的便笺。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的张元济曾发愿:“昌明教

文化 | 张鑫:透过“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蓝”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积超过90%。深海热液系统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深处没有生命。“最近十几年,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实验室搬到海底’。我们做了一根探针,叫‘拉曼光谱

科学课堂 | 神奇的温差电现象

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就能发电,你相信吗?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了温差电现象,这一现象又称塞贝克效应。塞贝克效应又称作第一热电效应,是指由于两种不同电导体或半导体的温度差异而引起两种物质间的电

阳光童书 | 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教室

图书名称:《至美邱园》作者:[英]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定价:396.00元跟随植物发现者的脚步,走进美丽的植物世界,为孩子们打开自然纯粹又梦幻的大门,沉浸在书中描绘的一片绿意中。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