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观园2023年第1期

科学大观园

科学大观园2023年第1期

半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聚焦热点话题,探索人与自然;汇集奇闻异趣,网罗超自然现象。旨在把科学的严谨性与普及方式的多

目录

卷首语 | 真实的福利还是虚忙的假象

中国是个匆忙的国家。这是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之前在中国之行中说的。匆忙由什么而起?它由科技的进步造成。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人处处会体验到速度感,在几百年前的欧洲工业革命时代,在牛顿的力

前沿 | 流星雨真的多如“雨”吗

“陪你去看流星雨, 落在这地球上……” 去年12月14日晚,双子座流星雨亮相天宇。作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双子座流星雨几乎从未“失约”,每小时流星数量最多可达150颗。它颜色偏白、流速慢、明亮的火流

前沿 | 残疾患者意念控制轮椅移动

一种能将大脑信号转换为车轮运动的意念控制轮椅,将为残疾人群带来福音。这项技术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家研发的,该装置还包括一个带有31个电极的无边便帽,用于检测调节运动的大脑区域信号,还有一

前沿 | 锻炼越多新冠症状越轻

据去年12月15日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被诊断出患有新冠肺炎之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在患病后得重症的风险较低。这项针对近20万名成年人的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是否有慢性病,在主要人口群体

前沿 | 防眼镜起雾的透明涂层面世

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超薄的金基透明涂层,能够将阳光转化为热量,将其用于眼镜、汽车挡风玻璃和其他表面,能防止它们起雾。研究人员解释说,这种新涂层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选择性地吸

前沿 | 蜘蛛也会哺乳?

哺乳指动物产下幼崽以后,用自己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崽的生物现象。近日有科学研究发现一种蜘蛛,具有长期的“哺乳行为”,并且这种哺乳行为和哺乳动物非常相似,这是一种什么蜘蛛呢?这种会哺乳的蜘蛛叫大蚁蛛,是一

前沿 | 冷冻30年胚胎 诞生双胞胎婴儿

2022年10月下旬,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基于冷冻近30年的胚胎诞生一对双胞胎婴儿,该双胞胎(莉迪亚·里奇韦和蒂莫西·里奇韦)可能刷新了冷冻胚胎存活时间最长的历史纪录,据悉,此前该纪录的保持者是莫莉

前沿 | “毅力号”探测器探听到火星尘暴声音

据2022年12月13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探测器携带的SuperCam麦克风首次捕捉到了火星尘暴的声音,或可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尘埃如何影响未

封面故事 | 科技的2022

新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打开它的金色红外眼,瞥见了宇宙以及它深不可测的过去;一种比许多细菌细胞大近5000倍的巨大微生物被发现;多年生水稻品种的开发;对黑死病如何改变欧洲人基因有了新见解;由格陵兰永

封面故事 | 仰望星空、躬耕大地、探微解密

仰望星空、躬耕大地、探微解密……近日,《科学》公布了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用科学视角带领人们上天入地、溯古追今。窥视深空的“黄金之眼”&nbsp 2021年12月25日发射升空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

封面故事 | 这一年科技创新不断塑造新优势

当张家口的风吹亮北京的灯,当“最快的冰”让赛场内外的运动员和观众享受到速度与激情,一场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以下简称冬奥会)让科技大放异彩,而这仅仅是科技成果在2022年集中绽

封面故事 | AI的创造力当人工智能有了创造力

以半吊子美术爱好者的眼光看,这些画作已经超越了一般水准:“夕阳中的钟楼”系列精确捕捉了稍纵即逝的光线;风景写生有巴比松画派的影子;浮世绘体现了含蓄典雅的东方审美;静物写生欠缺些细节,但造型大胆,用色奔

封面故事 | 细菌界巨人世界上最大的细菌被发现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无数的细菌,然而我们却看不见它们,因为细菌个体非常小,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μm~5μm之间,只能在显微镜下一窥它们的真容。然而,最近有科学家发现了长达2cm的“巨型细菌”,改

封面故事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历时18个月,美国有史以来针对气候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计划即将落地。当地时间8月12日,美国众议院以220票赞成、207票反对通过了《降低通货膨胀法案》。该法案7日已在参议院以1票领先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

封面故事 | 行星防御测试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1日,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在撞击11秒前看到的小行星小卫星“双形态”。DART的机载DRACO成像仪从42英里(68公里)的距离拍摄了这张照片。美国国家航空航

寰宇内外 | 萌兔来了

迷你垂耳兔迷你垂耳兔存在于英国和西欧国家,分为英国迷你垂耳兔和美国迷你垂耳兔,它有着长长的大耳朵和迷你的外形,圆圆的脑袋和厚厚毛发更是显得它的脖子超级短,十分的可爱,并且它有着多种毛发颜色供你尽情选择

真相 | “阳”后乱吃药5种错误行为要不得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调整,在近期出现“阳性”感染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前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问题,也都是适合居家隔离自我药疗的情况。在居家用药的过程中,掌握

聚焦 | 疫情下线上诊疗与家庭医生何去何从

如果感染了新冠,没有药品、不想去医院排队,又摸不准病情,还有哪条路能走?打开互联网医院APP,或翻出家庭医生的电话号码,也许能解燃眉之急。去年12月7日,“新十条”的出台改变了此前的防疫形势。感染者数

聚焦 | 解封进行时如何当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2022年11月30日以来,全国各地在遵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基础之上,陆续响应“二十条”“新十条”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越来越多的城市宣布普通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街头巷尾的烟

专栏 | 科普需要负责任也需要大家来“找茬”

近段时间,关于科普内容是否靠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前有二年级学生指出“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内一个有关长征五号的演示视频存在科普知识错误,气到暴走。后有部分军事、财经类科普博主普及“搬来的”医学知识。

专栏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如何“共赢”

走进冬日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银装素裹,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运气好能碰上东北虎沿着公路“闲庭信步”;来到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红树林沿着海岸线顽强生长;俯瞰宁夏云雾山草原保护区

地球故事 | 2022年十大小城半个朋友圈都去了

旅行就像是两点一线生活中出现的意外,是无趣日子里的一抹亮色。回看2022,变化和不确定是旅行的“常态”,旅行计划经常容易被打乱,做再多的攻略和计划都不如先踏出家门一步。当远方难以抵达,我们开始关注起了

万象 | 整体出水长江口二号古船“重出江湖”

采用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迁移技术,将百年古船“抱”出水,是科技创新赋能水下考古的重要实例,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11月21日零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奋力”轮上灯

文化 | 法棍不仅仅是面包

头戴贝雷帽,身穿海魂衫,一手拿着红酒,另一手握着法国长棍面包——这大概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法国人”形象。作为法国文化符号之一的法棍面包,不仅是法国餐桌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一抹缩影,更凝聚

人物 | 温宗国科学研究就是要奔着问题去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迅速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结合点和协同创新的前沿。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矢志不渝、持续创新,正在把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不断推向更高水平。温宗国是这一

科学课堂 | 植物居然也用“吸管”

世界上最高的树是怎么把水分运输到树顶的呢?世界上已知现存最高的树木叫“亥伯龙神”(拉丁学名:Hyperion),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国家公园的一棵巨型红杉。树龄约为700~800年,现高115.85

阳光童书 | 探索的乐趣

为什么电影看起来是动的?圆珠笔的书写原理是什么?火车为什么要在铁轨上行驶?飞机为什么可以在天上飞而掉不下来?这些在大人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成为孩子们脑海中的奇思妙想。鲍波尔指出:“正是问题激发我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