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她的名字叫小薇 小薇,一个多么温柔的名字,在唇齿间念及都能感受到柔情芬芳。中国人往往对名字会倾注更多的情感,在取名时,总会将更好的寓意、更美的韵律赋予挚爱之物。现在他们用小薇这个名字来称呼一株稻种,可见其中包含的期望
前沿 | 夫妻都居家 丈夫更“划算” 近日发表于《人事心理学》杂志的两项研究表明,在中国和韩国的双职工家庭中,从某些方面来说,丈夫在家工作可能比妻子更“划算”。研究表明,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在家工作比在办公室工作能完成更多与家庭有关的任务
前沿 | 这种鸟有着最亮的羽毛 在晴朗的白天,丘鹬并不显眼。它们红棕色的羽毛有助于融入森林的灌木丛躲避掠食者。但在黎明和黄昏,当雄性丘鹬在暗淡的光线下疾飞以吸引配偶时,其尾羽却会发光。研究人员表示,它们洁白的尾羽是有史以来最亮的鸟类
前沿 | 自热锅使用不当会爆炸 自热食品作为近几年热销的“网红”产品,成为很多人出行游玩的必备。春运即将到来,预计不少人会在返乡或旅行途中带几份自热火锅或者自热米饭等食品。消防员通过实验提醒,自热食品加工时一定要保持散热孔畅通,确保
前沿 | 长期夜间接触人造光更易患糖尿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一项研究表明,人体夜晚暴露在人造光环境会造成糖尿病风险增加,这项研究是由中国上海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的,发现成年人群存在大量糖尿病案例与人造光有
前沿 | 女性皮下脂肪能保护大脑 美国科学家研究称,女性臀部、手臂等部位堆积的更多脂肪,即所谓皮下脂肪,至少可以在更年期之前防止大脑炎症。而大脑炎症会导致痴呆和中风等病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糖尿病》杂志。男性多在腹腔等主要器官周围堆
前沿 | 戴VR头盔锻炼可持续时间更长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研究表明,在虚拟现实中锻炼身体比在现实生活中锻炼更有益健康,该技术可以帮助人们锻炼更长时间,减少疼痛,并减少体能锻炼后暴饮暴食的欲望。澳大利亚格里菲思大学大卫·诺伊曼博士称,虚
前沿 | 低碳饮食减少癫痫发作 一项新研究发现,将低碳水饮食与癫痫药物搭配,可将耐药癫痫患者的发病率减少50%。相关研究1月4日发表于《神经病学》。采用低碳水饮食治疗癫痫始于一个世纪前,但在研发出抗癫痫药物后便不再受欢迎了。然而,全
科学探奇 | 一亿年前昆虫是什么颜色 漫步花园中,我们会被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所包围。随处可见的,有绿色的树叶、小草,还有美丽的花朵。花丛中,有色彩艳丽的蝴蝶翩跹起舞;树叶上,会趴着或绿色或蓝色的金龟子、吉丁虫。运气好的话,在仲夏的傍晚,还能
封面故事 | 太空种稻 神舟十四号日前回家,跟随它一起回来的,还有在太空旅行了100多天的农作物种子。在这次太空旅程中,水稻在中国空间站内完成了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到开花结籽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种子在太空经历了怎样的奇幻旅
封面故事 | 国际首次中国空间站种出水稻种子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舱下行的载人空间站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着陆场交付空间应用系统,包括3个生物样品冷包和1个无容器样品袋。该批样品于12月5日顺利
封面故事 | 为什么要培育太空水稻?为什么这些优点从太空来? 专家在培育新品种的时候,都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或者是方法来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再根据变异的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太空水稻其实就是利用空间诱变育种的方式,将水稻的种子或者是诱变材料送到太空中,利
封面故事 | 为什么会选择“小薇”水稻“小薇”的太空之旅 在太空环境种粮种菜不是一件易事。飞行器在行星轨道飞行时重力变得十分微小,称为“微重力”。重力的变化会严重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了解微重力影响植物生长的原理乃至加以控制,正是郑慧琼的研究方向。
封面故事 | 中国分子育种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关键要素 都说中国是“种花家”,中国人是“种菜民族”。从小区绿化到南极科考,从普通农田到“天宫”空间站,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会被我们撒下希望的种子。比如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进驻空间站期间,就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
封面故事 | 空间站的能源从哪里来?万物生长靠太阳,空间站也不例外 “难忘天上宫阙,更念祖国家园。”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后航天员刘洋出舱时说的这句话,让无数国人泪目。在神秘的天上建起一个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浪漫梦想。如今,“天上宫阙
封面故事 | 在太空育种培育优质农产品可丰富人们的菜篮子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与航天员乘组一同回归的,还有近千份宝贵的航天育种实验材料。实际上,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历次飞行任务中都搭载了各种品类的种子,进入太空
封面故事 | 为什么我国会选择杂交水稻?泰国香米因抗病能力差而被放弃 水稻是中国人的传统主粮,几千年来其地位一直没有发生过太大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广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大的国家。由此可见,水稻对于中华民族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吃过
封面故事 | 2022年度农业科技突破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2022年我国科学家们完成了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高产高效的科技创新,实现了牛、羊等畜禽品种的育种新突破,不仅攻关主要农产品核心技术,也完成了多项科
封面故事 | 大吉沙岛的怀念一个科学家的赤子之心 袁隆平是我最崇敬的科学家,不仅因为他的成就与普通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还因为他绝对朴实的平民品质。我曾两次在电视上瞻仰过袁老的风采:一次是他接受记者采访,谈起中国历史上的粮食短缺,声音沙哑,老泪纵横;一次
寰宇内外 | 元宵节汤圆的4种做法 红豆酒酿汤圆【材料】糯米粉90克、红豆1小碗、 红糖1块、酒酿100克【做法】红豆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入锅加水煮成红豆汤,煮到软糯;糯米粉分批加入温水,和成光滑柔软的面团,再揉成小球;往红豆汤里下入汤
真相 | “阳康”后如何避免患上心肌炎? 近日,多个省份发布调查数据,部分地方新冠的阳性感染率超过60%。2022年12月29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唐雪峰接受采访时称,“我们于12月17日—19日以及25日—28日两次完成
聚焦 | 新冠用免疫球蛋白未上市遭疯抢的是什么? 继连花清瘟、进口抗病毒药物、蒙脱石散等药物后,连日来,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正在成为新冠流行中被抢购的又一目标。据媒体报道,其价格已从正常的几百元一支上涨到超过2000元。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被简称“静丙”或
聚焦 | 免疫球蛋白为何“一瓶难求”? 由于需求量激增,在临床上多被用于给免疫力低下且病重患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已供应紧张,导致原本2.5克一瓶、价格只有300到400多元的产品,已经涨到了1300元,甚至是2200元。据记者最新了解,因为需
专栏 | 杂交水稻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名片” 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的书面致辞中深刻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中国用不
专栏 | 科学教育三人谈:科教融合的下一步要怎么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科教融合”正在从高等教育阶段向高中教育、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
地球故事 | 横断山脉中国景观的宝藏库 中国幅员辽阔,美景无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众多让我们震撼称奇的自然景观。如果问起哪里的极致景观最密集,横断山脉必定是一处。山脉沟谷高低错落,雪山冰川相互堆叠,森林、草甸、湖泊、瀑布一应俱全,这里
万象 | 为年味护航保鲜“黑科技”让美味更新鲜 从原产地到家中冰箱,食物历经千山万水,却依旧新鲜;早早囤好的果蔬,到了春节拿出来还很可口……这些都有赖于如今不断迭代升级的食物冷链保鲜技术。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喜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
文化 | 南海之舟丝路逐浪 南海之滨,千年渔港,一座线条优美的船形建筑静静矗立,看大小渔船在琼海潭门出海、回港,一静一动之间,传统与现代融合,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
人物 | 一片丹心在轮轨 沈志云院士。在一本写于30年前、近百页的科研笔记里,详细梳理了各国高速铁路的技术特点、发展情况、各项配套设施和系统,以及各种国际性会议的讨论内容等。这本笔记的作者就是我国高速铁路领域的先驱科学家之一,
科学课堂 | 无处不在的大气压强 我们在游泳池潜水时,越下潜越能感觉到水对身体的压力。这是水越深,压强越大的原因,那么我们在大气中的地面上,大气有压强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什么我们身体似乎又感觉不到大气的压力呢?接下来,就为大家揭晓吧
阳光童书 | 如此有趣的数学思维 图书名称:《儿童创新思维故事:数学》作者:于启斋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定价:35.00元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原来蜡烛也能破案?蜘蛛网与数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奇妙联系?魔术的背后拥有什么神奇的原理?每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