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倾听星球的脉搏 上天下海入地是人类长久的憧憬,上期我们讲到探索海洋的故事,这期我们把目光转向脚下的大地。大地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因此我们常把大地称为母亲。但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大地也给我们带来过沉重的创伤和痛苦的记
前沿 | 鲨鱼竟能“屏住呼吸” 许多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会从温暖的水面潜入更深的水域捕食,但周围的水温仅比冰点高几摄氏度,因此它们不得不面对低温的挑战。它们需要保证新陈代谢足够活跃,以便狩猎。在寒冷的海洋深处,要想做一个“温暖的猎人”
前沿 | 纸尿裤也可建房子? 5月11日出版的《科学报告》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修建单层房屋使用的混凝土和砂浆中,最多有8%的沙可以用粉碎后的废弃一次性纸尿裤替代,同时不会显著削弱其承载力。一次性纸尿裤通常用木浆、棉花、粘胶人造丝,
前沿 | 吃小米饭好于喝小米粥 “世界上第一碗面条是用小米做的,一些古籍中说小米能治‘消渴’,也就是能降糖,但缺乏现代食品科学理论支持,我们团队对此进行了研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分享了其团队课题组做的小米降
前沿 | 午睡超时更易肥胖 与不午睡的人群相比,午睡时间长的人群往往有更高的体重指数,患代谢综合征的概率更大。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肥胖》杂志上。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近期评估了3000多名来自地中海地区的
前沿 | 老年人经常上网与降低痴呆风险相关 纽约大学一项新的长期研究发现,老年人经常使用互联网与降低老年痴呆风险相关。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是指思维、记忆与注意力集中出现困难,而痴呆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会更严重,已影响到社会交往或职业活动。在这项长
前沿 | 太空垃圾坠落可能致人死亡 近期,美国宇航局一颗报废卫星坠落地面,专家曾警告该卫星有1/2500的概率会造成人员死亡。虽然这颗卫星最终坠毁在撒哈拉沙漠,未造成人员伤害,但科学家仍然警告,在未来10年内,人类遭受坠落航天器撞击致死
前沿 | 蝗虫如何不让同伴吃掉 蝗虫以其庞大的群体而闻名,它们吞噬庄稼,一天可以摧毁足够养活3.5万人的粮食。它们还是同类相食的动物,所以大群的蝗虫对其自身而言也是威胁。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迁徙的蝗虫会产生一种信息素,使同伴闻不出它们
科学探奇 | 宇宙里的第一缕光是如何诞生的 汉字中的“光”,是最为古老的汉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其字形为人头顶有火,指火焰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然而,宇宙中的光究竟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至今仍令科学家争论不休。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宇宙中的光来自
封面故事 | 震后十五年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5周年。在2008年的这一天,汶川地震致近7万人遇难。15年过去了,汶川地震仍是无数人的牵挂。我们欣慰地看到,震后汶川,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5月12日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
封面故事 | 汶川地震15年我们如何更好地预防地震?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近7万人遇难。地震当天,还在海外工作的四川人王暾在网上看到了消息。他隔了十几个小时才打通父母的电话,知道家人平安。“就像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财富,力
封面故事 | 汶川地震15周年这些年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2023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过去十五年,中国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曾深度参与汶川救灾工作的专家高孟潭。高孟潭为中国地震
封面故事 | 地震速报让你第一时间获悉地震信息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震撼了整个华北地区。由于当时的监测能力有限,震后数小时内,震中在哪儿、震级多少、受灾状况如何成为难以回答的问题,灾后应急救援开展艰难。2008年5月12日,四川
封面故事 | 科技为防灾减灾护航 5月12日,我们迎来了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一大批科技含量极高的防灾减灾设备投入实战。地震预测、火灾救援、台风预报……在
封面故事 | 李泽峰课题组:推翻地震研究30年主流观点 深地震的成因和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中的未解之谜。当深地震遇上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新的答案?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李泽峰课题组利用机器学习系统分析了全球3000余次不同深度的地震,证明了这些地震破裂过
封面故事 | 一线地震观测员给大地“把脉” 为百姓“放哨” 初夏时节,草木葱茏。天津蓟州山区南麓,三排坐落于山腰的白色小楼显得格外醒目。这里是有着“津北第一台”之称的天津市地震局蓟州监测站。从1975年选址建设至今,这里为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数据
封面故事 | 地震逃生自救最全篇 自救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
封面故事 | 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 自2023年1月1日到2023年5月10日,全球共发生地震390次,4级以上197次,6级以上49次,7级以上10次。此外,日本鹿儿岛县的樱岛昭和火山口接连发生两次喷发,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之一默拉
封面故事 | 动物异常行为预测地震靠谱吗?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这首歌谣是民间对地震发生之前动物异常的总
寰宇内外 | 牡丹和芍药如何区分 花牡丹和芍药最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是它们美丽的花朵。牡丹和芍药的花朵都很大很艳丽,但是它们在着生位置、花形和花色上也有一些区别。牡丹的花朵都是单生在花枝顶端,一般一个枝条只开一朵花。牡丹的花径一般为20厘
真相 | 手抖是得了帕金森病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帕金森病是临床上仅次于痴呆的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总体患病率为1700/10
聚焦 | 乘舟向天宫 载梦又起航天舟六号发射四大看点 椰林含翠,山海问天启新程。伴着震天动地的轰鸣,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托举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穿云破雾、直入云霄,中国空间站建成后的第一艘“货船”正式起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前,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进入空间
聚焦 | 把青春挥洒在璀璨星空天舟六号背后的航天人 天舟六号决战誓师!图片|法治日报5月10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告捷。在此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着货运飞船推进舱总装、对接机
专栏 | 是时候多搞搞“硬科普”了 在网络时代,科普的“主流”是生活科普。基于平台算法,科普创作者需要细心推敲、打磨标题和内容,抓住用户注意力。否则,用户就“跳出”,平台算法就不会推荐。如此环境下,“硬科普”的传播效果相去甚远。所谓“硬
专栏 | 创意写作:ChatGPT能替代人类吗? 所谓创意写作,简单来说就是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表达思想观点的原创性作品。创意写作是当代语汇,传统说法主要指文学创作。之所以改用创意,源于它扩大了文学范畴,更强调创作过程。创意写作除了包括虚构类与非虚构的
地球故事 | 2023年全球气温或将再创新高 全球气候变化不是未来的问题,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对环境产生了广泛影响:冰川和冰盖正在缩小,河流和湖泊的冰层正在提前破裂,动植物的地理范围正在发生变化,植物的开花时间提前,海平面加
万象 | 沙蚺化石背后的“洲际远征史” 临夏沙蚺及其干旱生境的生态复原图。图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郑秋旸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蟒蚺类化石,并将其命
文化 | 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故事?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集萃之所,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世界各国进行文明对话的重要场所,是连接文物与中外游客的桥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
人物 | 张福锁:加快农科发展 端稳中国饭碗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2年的57%提高到2021年的72%以上,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面向未来,如何
科学课堂 | 是酸还是碱?植物会偷偷告诉你 酸和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说起酸,我们马上会想到醋,还有各类吃起来酸酸的水果。说起碱,我们也能想到厨房里常见的小苏打(NaHCO3)、吃起来涩口的食物,还有洗衣粉、洗洁精等清洁用品。其实,古人
阳光童书 | 不可思议的野生动物世界 图书名称:《DK翻开大动物》作者:英国DK出版社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定价:128元野生动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野生动物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