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 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内底上刻着的铭文“宅兹中国”,是目前已知“中国”二字最早的出处。但在我们今日的语境中,这并非“中国”的起点:在此之前,文明的火种早已遍布华夏大地;在此之后,中华文明更是在3000
前沿 | 现在坐飞机为何越来越颠? 科学家一直预测,变暖的空气将引发高层大气中的气流(即所谓急流)发生变化,从而增加航班遇上湍流的可能性。现在,英国雷丁大学的马克·普罗瑟和同事收集了证据,证明飞机旅行确实变得更加颠簸。分析表明,在过去4
前沿 | 全球最大冰山分裂破碎 最新人造卫星图像显示,全球最大冰山A-76A的碎片散布在南乔治亚岛附近,这意味着它将不复存在。2021年,A-76冰山从南极洲龙尼冰架上断裂“脱落”,其面积相当于4320平方公里,几乎与一座城市差不多
前沿 | 世上第一朵花或由昆虫授粉 大约1.45亿年前,开花植物出现在地球上。是什么帮这些最早的开花植物授粉?澳大利亚科学家在6月5日出版的《新植物学家》杂志上刊发研究论文称,世界上第一朵花或由昆虫授粉,而且,历史上约86%的开花植物都
前沿 | 百岁老人长寿的秘密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科学家对176名健康的日本百岁老人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的长寿秘密源于胃肠道中的细菌和病毒混合物。研究表明,肠道中特定病毒有益于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从而有益于人体健康。虽然不可能改变人们的
前沿 | 早段限时饮食可改善代谢健康 当地时间6月15日,在芝加哥举行的202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上,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公布的研究显示,作为间歇性禁食的一种形式,早段限时饮食(eTRF)可改善血糖水平的波动,并减少血糖高于正常水平的
前沿 | 最快恒星每秒“飙”2285公里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6月14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一颗白矮星是迄今已知银河系内自由移动最快的恒星,一秒钟“狂飙”2285公里。这一发现可解释一些超新星是如何形成的。相关论文
前沿 | 机器人厨师能看视频学烹饪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为其机器人厨师编写了一本由8种简单沙拉菜肴组成的菜谱,在观看了一段人类演示如何制作其中一种菜肴的视频后,机器人也做出了这道菜。这有望使应用机器人厨师变得更
科学探奇 | 斑马也是马为什么没人骑? 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枪炮、病菌与钢铁》《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里德·戴蒙德,也曾同样思考过:斑马为什么从来没有被人类驯化?他惊讶地发现,不仅仅是斑马
封面故事 | 何以中国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国”之名从哪里来?又“何以中国”?答案在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里,在灿若星辰的国之文物里,在丰富多彩的民俗里,在宏阔的历史场景里,在我们从小诵读的经典诗文里……认识中国,在广袤的田
封面故事 | 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 在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兰台洞库,山东大学文学院杜泽逊教授小心翼翼翻开斑驳的文津阁本《九章算术》。纸张泛黄、墨迹隽永
封面故事 | 从国家版本馆看“何以中国”汉有天禄阁、唐有弘文馆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已经将近一年,被称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那么,通过中国国家版本馆如何帮助我们认知“何以中国”的命题呢?什么是“国家版本馆”?以版本为载体 记录历史变迁国家版本馆展览设计单位设计师李涛
封面故事 |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长存之道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人们自然会追问,如此伟大的中华文明,到底源于何时何地?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答案。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神农教民稼穑,黄帝一统天下,大禹划分九州,历代中华先祖
封面故事 | 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的形成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得出结论: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
封面故事 | 冶金技术诠释中华文明特质的目标与路径 长期以来,学界将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因此冶金考古也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经过20年的工作,我们关于冶金技术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封面故事 | 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表明,仰韶文化之中孕育了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生、发展和繁荣壮大的过程也正是
封面故事 | 清华简十年古书重现与古史新探 厘清中国古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与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经过40年的全面建设与飞速发展,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除了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升外
寰宇内外 | 千人千面兵马俑你能分得清吗 将军俑将军俑,也称高级军吏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
真相 | 吃竹炭食品排毒养颜?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近期,新冠病毒又刷了一波存在感。我们在抵御新冠病毒的同时,还要警惕那些成本低、传播快的“流言病毒”。吃竹炭食品排毒养颜、手机电池只能充500次、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破坏环境、“超级高铁”要来了……这些流言
聚焦 | 高温提前“报到”真成常态了吗 6月7日,北京白天最高气温达到37℃,据中央气象台预报,6月14日起连续4天北京最高气温还将突破35℃,局地最高温可达39℃。早在5月中旬,北京部分地区就经历了一轮高温天气过程,不仅是北京,截至6月5
聚焦 | 升温突破1.5℃后地球会怎样? 明年,我们可能仍住在与此时此刻同样的房子里,开着同样的车,做着同样的工作。英国《新科学家》网站6月7日报道称,但从某方面来说,那时的地球可能已经不可挽回地发生了变化。今年1月,英国气象局称,在向厄尔尼
专栏 | 汇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2年9月,
专栏 | 后疫情时代的大学教育怎么办 新冠疫情给全球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不可估量,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无疑是受到较大影响的一个群体。本文所说的大学生,特指疫情期间的在校大学生以及疫情期间及之后的毕业生。虽然疫情并未完全结束,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
地球故事 | 寻找亚洲第一高树 亚洲第一高树生长区域航拍照片。最近一年多时间里,巨树的高度纪录不断被刷新:2022年4月,由北京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在西藏墨脱县记录到一棵高达76.8米的巨树;2022年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在西藏
万象 | 葡萄美酒的风味密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的《凉州词》说明葡萄在唐代已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千百年来,人们为何对葡萄酒如此痴迷?决定葡萄酒的风味因子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
文化 | 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名列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再到今
人物 | 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镜,身背登山包,全球到处跑。2000年,刘嘉麒和一众科学家前往印度尼西亚即将喷发的喀拉卡托火山考察,想到正在冒气的火山口看看,不料,快爬到火山
科学课堂 | 4个科学小实验暑期在家做起来 漂浮的硬币材料:一次性杯子、曲别针、硬币、水步骤:1. 一次性杯子装满水。2. 用手将曲别针或硬币放到水面,观察其是否会沉入水中。3. 将曲别针折成L状小工具,托住曲别针或硬币,再次将曲别针或硬币放入
阳光童书 | 让孩子直面生活中的风险 图书名称:《孩子,你要学会保护自己》作者:王维浩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定价:108.00元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安全教育也是全社会都在关心的话题。细细想来,孩子们可能遇到的危险太多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