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观察 | 从“文以载道”到“影以载道” 近年来,不仅中国文学界一直在谈“中国精神”“中国故事”,艺术界其他领域也在聚焦这些关键词。“中国精神”成为今天中国文化艺术追求的时代精神,不仅面向自我,同时也面向世界,或者说,更多地是以面向世界的姿态
当代文学观察 | 新时代文学批评标准的话语实践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其中也包含着文学批评标准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以
当代文学观察 | 游走于语境和文本之间 女性文学研究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如何精准地把握和分析女性形象,着力挖掘其客观的人性特点以及角色本位。这一方面有利于理清作者的叙事脉络 另一方面能够熏陶读者,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然而,综观近年来女性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如何通俗”:50年代汪曾祺文艺思想的转捩 作为贯穿“两个年代”的重要作家之一,汪曾祺向来被视为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内在关系的典型样本。也因此,学界围绕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30年汪曾祺”展开过诸多相关讨论,比如汪曾祺与传统文章学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如何“回到事物本身” 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寻根的焦虑旷新年在《“寻根文学”的兴起》一文中将1985年称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断裂”,进而中国当代文学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③④⑤⑦ 旷新年:《“寻根文学”的兴起》,
“新生代”写作30年 |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 红柯,是唯一一位“新生代”中已辞世的作家,这是足以令人惋惜的。关于他,我一时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见过他的人,第一眼忘不了的就是他的长相。虽然也是汉人,但他身上流着大西北的血,便显得那样与众
“新生代”写作30年 | 力量之美与融合之美 2018年,在听闻红柯骤然去世的消息后,我在微信朋友圈上发了一条信息,认为未来文学史会给予红柯比今天更高的地位。到今天,我依然坚持这一看法。这不完全在于红柯作品本身所达到的高度,还缘于他的创作在当代中
“新生代”写作30年 | 最后的扎刀令 一如果要从红柯的作品中找一个与他最相像的人物,那就是《扎刀令》[ 红柯:《扎刀令》,《扎刀令》,西安,西安出版社,2018。本文所引该作品皆出自此版本,不另注。]中的波日季。波日季打得一手好刀,唱得一
“新生代”写作30年 | 想象一个“真正的西部” 西部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概念,作为空间的西部,不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重要符号,也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共同分享的能指。西部空间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边界并不清晰与固定,比如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意蕴复杂
“新生代”写作30年 | 在“东土”与“西部”之间 按照陈晓明的说法,“晚生代”是“晚于‘先锋派’出现,艺术高地和文化象征资本被先锋派占据后,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的一批作家”。[②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第397页,桂林,广西师
何向阳评论小辑 | 理想人格及其话语建构 文学批评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很多时候会被视为作家及其作品的附庸,这显然是巨大的误解。不过偏见的产生自有其来由,确实有很多批评沦为感受、鉴赏与谀辞,或者是攻讦、谩骂与“碰瓷”,都谈不上是在研究基础上
何向阳评论小辑 | 诗与思的交响变奏 在当代文学界,作为批评家的何向阳始终在场,颇具影响,却显沉静低调。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七八十年代,90年代已结下文学研究的累累硕果。何向阳经历了社会政治压力的缩紧与放开,走过文化浪潮的起伏
何向阳评论小辑 | 作为诗人的批评家 何向阳最早为人熟知是作为批评家。而后,她拿出《澡雪春秋》、诗集《青衿》,以夺目的才华步入散文与诗歌界。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文学批评与散文、诗歌似乎是关乎理性与感性两个截然相反的创作路向,但在何向阳的创作
《本巴》评论小辑 | 说梦:另一种返乡 在新作《本巴》中,刘亮程一如既往地延续着清奇而又诡谲的创作风格,讲述了一个关于梦与时间的故事。整个故事藤蔓交错,深植于作者由记忆与想象、经验与超验编织而成的文字世界中,和《虚土》《凿空》《捎话》一样为
《本巴》评论小辑 | 把重的事往轻里说 当人类处于童年时代,尚未受到文明的熏染,还不会用抽象的语词来指认世界的时候,他们和万物在一起,融合在自然里,如同水溶于水。那时的人不必借助身外的工具去理解事物,他们可以自然地“看见”万物的奥秘,“直语
《本巴》评论小辑 | 《本巴》,一个摇摆的元现代主义文本 一、叙事·魔力小说《本巴》情节进行到三分之二处时,那个借用一场场游戏,将自己的汗国把玩在手中,也把本巴国和其国王江格尔把玩在手中,从未离开过母亲怀抱的哈日王,魔力突然消失了——他的做梦梦游戏,可以先梦
王威廉小说评论小辑 | 目光、生命与记忆 王威廉曾经写过一篇文论《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②③ 王威廉:《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在文章中,他指出文学尤其是小说可以被视为人类最早的拟象创造,今天的
王威廉小说评论小辑 | 想象力的“非法入住”、现实的“合法生活”与叙事的“无法无天” 一《非法入住》《合法生活》《无法无天》是王威廉早期的三篇作品,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声誉。从那时起,王威廉就表现出相当独特的文学追求与特质。很显然,他并非一名追随现实亦步亦趋的小说家,尽管在他的小说中亦不难
王威廉小说评论小辑 | 以未来为经验:论王威廉的“纯文学科幻”写作 一20世纪30年代,瓦尔特·本雅明宣告人类进入了经验贬值的时代:“我们变得贫乏了。人类遗产被我们一件件交了出去,常常只以百分之一的价值押在当铺,只为了换取‘现实’这一小铜板。”[〔德〕瓦尔特·本雅明:
《锦绣》评论小辑] | 共和国工人身份认同的建构与革新 李铁的新作名曰《锦绣》,既实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古河制炼所脱胎换骨而来的锦绣工厂,又意指中国的大好河山,并在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的同时预示出民族国家的锦绣前程。锦绣厂的起落与国家宏观政策同步。共和国成
《锦绣》评论小辑] | 女性形象模式的建构与内在情感的挖掘 众所周知,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更确切地说文学应该是关于生命的文学。而这生命不仅仅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上,更直接体现在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可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人的生命的存在。当然,这
作家作品评论 | 《回响》:多维的回响 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说来,轻车熟路往往是一个隐蔽的负面诱惑。无论文类还是叙事模式,轻车熟路可能不知不觉地遮蔽独到的发现,甚至封锁这种冲动的出现。东西显然清晰认识到这种诱惑的危险性。他宁可自寻烦恼,毅然闯
作家作品评论 | 危困叙事与突转模式 一人类渴望秩序和幸福,却常常事与愿违,总是陷入纷乱和困扰之中。纷乱和困扰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就是危困情境。所谓危困情境,即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和紧迫关头,而关于紧急时刻和危机情势的叙事,则是危困叙事。
作家作品评论 |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维度及可能面向 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15万字,由花城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堪称全世界的榜样,正应了钟南山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所言:“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
作家作品评论 | 王朔小说新论 根据王朔小说叙事,大概因为生活经历之故,再加上他本人乐意用自传体第一人称“我”讲故事的习惯,这个“我”其实身兼二职。既是虚构故事的讲述者,又是现实王朔的代言人,甚至揣摩他小说长于“实证”和写“实事”,
作家作品评论 | 畸形历史时空观照下的东北叙事 迟子建在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中以伪满洲国所存在14个年头的每一年作为小说的章节,全书14章,旨在透过芸芸众生年复一年的生活观照那段逝去的历史。作家对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极尽笔墨,没有配角,都是主人公
作家作品评论 | 语言的历险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主题,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人社会中,一个人想要找到另一个人说上一句知心话。[河西:《刘震云:更大的孤独存在于劳动大众中》,《南风窗》2012年第5期。]任何存在者的存在寓居于词语之
当代诗歌论坛 | “使用好你的渺小” 臧棣最近出版了他的新作《诗歌植物学》。这是一本规模宏大的诗集,是诗人关于植物的诗歌全集,收入诗作291首,写作时间长达35年,涉及植物的数目与诗篇数目约略相当。书分三卷,第一卷咏花,第二卷咏树,第三卷
当代诗歌论坛 | 传统的接续与语境的更新 新诗百年,以去古典化为开始,胡适首倡白话诗,他的诗集,也是中国新诗的第一本诗集,取名为《尝试集》,可见其推动新诗白话方案的决心,却也有对来路的忐忑。由此,古典诗歌的体例与形式、音韵与节奏等都不再成为新
海外文学视野 | 女性之笑与日常情感的政治 作为“世纪老人”,杨绛的百岁人生铭刻着现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印记,因此,杨绛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而发掘英语世界里杨绛研究的历史,则为我们把握杨绛在海外的传播状况,观察英语世界如何经由杨绛来理解现当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