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2023年第7期

鸭绿江

鸭绿江2023年第7期

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1946年12月,《东北文艺》,即《鸭绿江》的前身诞生。《东北文艺》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这些作者中的很多人都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周立波、赵树理、肖军、舒群、白朗、刘白羽、宋之的、戈宝权等。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文艺》先后更名为《文学丛刊》、《文学月刊》、《处女地》、《文艺红旗》。许多50年代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诗人都是从这里起步的。文革结束后,刊物重新命名为《鸭绿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

目录

海外华语小说速递 | 癫痫

在天晓的记忆里,1968年那个冬天特别冷。原本是亚热带的南方,先是下了一场百年罕见的雪,接着连绵好几天的阴雨,把潮湿的寒气团团包裹在人身上,一层又一层。让人觉得身上的棉袄格外厚重,手脚却还是冷冰冰的。

小说天下 | 拆迁

1僵持是引而不发,是无声对峙,是震前的静谧。僵持的日子过得很慢,时间在亢奋与低回中进入了新的世纪。自从佳桐先斩后奏背着商南给集团公司写了举报吴总挪用往来款的信,横亘在商南和吴总之间的裂痕就无法弥合了,

小说天下 | 不可回程的马拉车

风大得快把我的脚吹断了,很久没有走这么多路,这几年我的路程越走越短,基本上只围着自己的房子打转。这时候太早了,天还不亮,没有人这么早骑车去赶集。可要是我不早点到这里等着的话,害怕会错过那其中可能愿意帮

小说天下 | 空房子

1姜强生喜欢登高远望。他居住的那栋楼有33层,是这个小区最高的楼。从上面望出去没有遮挡,视野很开阔。而姜强生却居住在低层。当时没买高层是因为家里人反对,还有钱的问题。他很遗憾,否则省去很多麻烦,打开窗

小说天下 | 海腥

认识高斯和爱因斯坦时是个夏天。不要惊讶,我们不是在冥间相遇,高斯和爱因斯坦也只是两个人的外号。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风是凝固的,空气中能闻到一股腥气,海的腥气,在这座内陆小镇中。当时我在一家民办初中做语

小说天下 | 我说得都对

吃过早饭,我把一只碗、一双筷子、一个碟子送到水池,洗了,晾在白钢碗架上。望眼楼下,没有几个行人。后楼老赵在遛狗,楼上小刘也遛狗。有一条狗,就忙活不少。朱成博也想让我养狗,我不要,我心累,哪有精力去养它

小说天下 | 回家

1老锁头落了一层尘灰,厚厚的,盖住了斑斑锈迹。老赵左手托起锁屁股,右手拿钥匙,一连插了三次,左转转,右扭扭,拔出来端详一下,嗯?就是这个带五星的小钥匙,又没换锁,钥匙也没错呀。老赵拿出这些日子养成的耐

微小说 | 抓拍(外一篇)

老范说我欠他一条人命,初听之下,我震惊不小。想想,似乎有点道理。这事还得从我两年前的一次出差说起。那是个冬天的上午,我要去北方边城参加一个园林景观学术研讨会,正准备搭乘长途汽车去省城,再转乘火车去千里

文学与故乡 | 故里乡贤

开始春天开始于某个清晨,夏天开始于某个黄昏。地方美丽的地方和快乐的地方,往往不是同一个地方。美丽在远方,快乐在故乡。樱桃熟了故乡人都诚实饱满。男人们走路,都像谷穗一样,微微弯着腰,在田里是这样,回到村

散文寰宇 | 遇见地拉那

1许多个清晨或黄昏,当我看见不知名的鸟儿轻盈地从我眼前一掠而过,转瞬间拍打双翅翱翔于天际时,总会驻足观看。直至鸟儿消失在天际,我才回过神来。在乡村中学从教十余年的我隐隐渴望如鸟般飞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散文寰宇 | 一线孤光

1山中雨多,春夏的雨脚,是突然来迅即去,如聊斋里的狐仙,待夜幕降临悄然而至,红袖添香,待鸡鸣时分瞬间隐去。春夏的雨,女人味太足,是妖娆的狐仙,迷得人沉醉,忘了光阴几许。环境牵动心境,雨气若似了仙气,跃

诗空间 | 海上的霞光(组诗)

海上的霞光1我稳坐船舱翻阅海盐史分不清船到了哪个海域只感觉到颠簸的大海与我渐渐融为一体这是我喜欢的感觉没有任何压迫感更没有谁要求我一定要怎样我的心自由地起伏大海沿着我的心流淌波涛紧紧拥抱我我是一个刚刚

诗空间 | 轻叩老哈河的脉动(组诗)

溯源不是雨是万千枝叶的凝露万千生灵的宠爱从光头山上飞泻下来一骑骑甲胄迷失在丛林嘶鸣有些嘈杂鹿獐的幽怨花豹的机敏都在长弓气焰中沦陷风吹了几千年那些奔驰的路径深埋于草长莺飞的群山只有新生的清冽之水绕出云端

新批评 | 青春之歌或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近年来,不少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的学者纷纷推出了小说作品,张柠就是其中一位。他相继出版了多部作品。纵观张柠的小说,意蕴深邃,主题繁复,涉及成长、知青、乡土、历史、知识分子等多个主题的书写。张柠的小说书写精

新批评 | 历史的反讽与现实的戏谑

“戏仿”的概念近年来被广泛使用,成为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中的习见话语之一,也是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戏仿一般指作者通过对前文本语言形式、文本结构以及艺术形态的模仿,利用语境、意义的差异形成对前文本

名家手泽赏读 | 朱自清致舒新城手札一通

1992年出版的《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手迹》一书,收影件两三百封,一大半是各界人士写给舒新城的。其中有朱自清的九封书信,不见于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朱自清全集》。舒新城(1893—1960),湖南溆浦人,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