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2022年第8期

中国教师

中国教师2022年第8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国教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中国教师》以“启迪良知、传承文明、教育为先、教师为本”为宗旨,以“服务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感悟教师全新的职业人生”为己任,集专业类、职业类、时政类和生活类栏目为一体,面向广大教师,零距离走进教师生活,反映教师心声,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目录

卷首语 | 完善制度环境,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我国基

大家关注 | “强师计划”:筑基提质的先手棋与着力点

【摘 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是教育现代化、教师专业化的先手棋。本文聚焦“先手棋、两步走”的目标,锚定“筑基提质”“深化精准培训改革”,分析诊断“培训精准性衰减”六个现象,提出强师计划要规避“多

大家关注 | 教育数字化卓越品牌建构路径探索

【摘 要】“广州共享课堂”是广州市教育局充分发挥教研优势打造的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线上课程优质资源,既支持学校常态化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能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突发情况。“广州共享课堂”通过课

大家关注 | 课题研究“证书化”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摘 要】课题研究“证书化”,是指背离课题研究宗旨,轻视研究质量,没有研究出值得推广的成果,以拿到结题证书为目的的功利化的课题研究态势。课题研究一旦单纯追求证书数量而忽视研究质量,不仅会让课题研究失去

专题 | 破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之“困”

编者按: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或工作关系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它不仅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

专题 | 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与破解之道:教师韧性的视角

【摘 要】教师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发展与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升教师的韧性,有助于破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困局,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本文从教师韧性的视角探寻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和纾困策略,以进一步深化对教师职

专题 |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干预

【摘 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每一位教师职业生涯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需要教师个体及学校直面的现实问题,更是教师职业需要破解的难题。教师职业倦怠作为近20年来教师研究的热点,无论是教育行政机构,还是教师培训

专题 | 丰富教师情感,减轻职业倦怠

【摘 要】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情感中消极的一面。本文结合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从丰富教师情感的角度提出破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三条路径:一是保持专业热情,在学科专业实践中丰富专业情感,在学科日常科普中提高专业成就

专题 |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及其纾解

【摘 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日趋青年化,被称为“教育中的危机”,解决该问题是推动基础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叙事的视角出发,以H市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日常工作生活,探究教师职业

专题 | 教师个体突破职业倦怠困境的策略探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历来被人们赞颂。社会越是进步,人们对教育事业越是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在这全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中,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压

专题 | 情理·智用·圆融

【摘 要】本文着眼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结合“情理”“智用”“圆融”等维度,通过从“情理交织”的设计到“情理交融”的效果,从“学用一体”的方法到“智用融通”的自在,从“自成境界”的妙用到“教育本然”

名师工作坊 | 基于素养涵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

一、缘起·视点把月亮作为跨学科教学的核心主题,是基于中国探月工程举世瞩目的成就,激起莘莘学子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豪情 同时,该主题也是其他学科与年段较多关注的内容,可以通过它来关联各学科知识点,开展综合

名师工作坊 | 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建构

【摘 要】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全面展开。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实现素养涵育的最佳载体,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徐黎老师“你好,月亮”一课为例,对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学目标设计、教

课程与教学 | 素养导向的作业观及作业设计策略

【摘 要】减负提质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关切”,而作业问题一直是“减负”的焦点。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认识作业、如何设计作业成为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更新作业观念,建立作业设计体

课程与教学 | 音乐与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音乐与语文两个学科非常适合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我校音乐教师与语文教师从国家教材中精心选择与两个学科真正相关的主题,通过“主题联结”突破学科边界,达到学科间有意义的整合,增强教育的广度 采用“

课程与教学 | 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摘 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开展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要义。在

课程与教学 |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情境教学法着眼于高中语文教材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实际认知情况,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通过多媒体情境教学、问题情境教学、生活情境教学

课程与教学 |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

【摘 要】单元教学是实施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和单元教学的特点,设计规划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型,并以“探究电荷相互作用之源—静电场及其应用”为例进行了单元教学的设计分

教师与发展 | 做学生成长的“专业陪跑者”

小学低年级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更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桥梁。在赵徐婷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年教师的蓬勃生命力 可以体会到青年教师“以班级为家”的温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赵老师用温暖的课堂、温情的家校

学前教育 | 重复阅读对4~5岁幼儿故事理解能力的促进作用

【摘 要】重复阅读是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一种方式。笔者通过实验研究法考察了重复阅读对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作用,发现重复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对故事角色、故事背景、引发事件、故事问题、故事结局等明显性内容的

学前教育 | 幼儿园STEM活动内容开发策略探析

【摘 要】幼儿园STEM活动强调生活化、体验性、科学性、适宜性等特点。由于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现有生活、既有资源的忽视,幼儿园STEM活动存在内容“失真”、儿童“失语”、价值“失缺”等问题。本文试图探

学前教育 | 在线项目式学习助力教育信息化的校本实践

教育技术一直是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教学”成为“刚需”,倒逼学校迅速全面普及信息化教学,以变应变。基于此,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开启在线项目式学习校本实践,让技术

学前教育 | 智慧课堂模式下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探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智能环境改变了学校教与学的方式。本文以《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群文对比教学为例,进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探究。案例中,教师综合运用了智慧课堂师

探索与回声 | 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及路径探索

五育融合问题,是新时代坚持融合育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笔者探究新时代五育融合的价值意蕴,提出五育融合的路径,旨在推进五育融合的落地,发挥其时代

探索与回声 | 基于境脉理论的儿童数学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学习动机是维持学习状态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它可以优化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自觉将内部认知世界与外部学习世界建立联系,形成新的意义关联。境脉学习理论对儿童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启示。一、

博览与叙事 | 不能只想一下

(一)2022年7月2日,我的徒弟李培芳老师发给我他的新课,“认识小数”的教学视频,我观摩之后,拍手称赞。这是一节新课标精神指引下的好课,特别强调了计量的一致性,很好地发挥出特级教师在新课标学习中的引

博览与叙事 | 日本教师轮岗制度的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

教师轮岗制度是促进一定区域内学校教育环境的公平性、义务教育阶段公共教育服务质量的均等化配置的重要制度。教师轮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师终身制”。各学校教师有序流动和轮岗,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

博览与叙事 |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省思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有关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主编,包括理论普及读本、学

博览与叙事 | 尊重独特而闪亮的每一个生命

语文期末考试,坐在后面的维维刚开考5分钟就对着试卷大声喊叫:“语文老师是大坏蛋!出题的老师都是大坏蛋!”监考老师走到他的身边安抚他,提示他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影响同学答题。维维根本不理睬,反而对着老师大

博览与叙事 | 我在俄罗斯做广播孔子课堂负责人

我出生于1982年10月,家里有三口人。我父亲是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母亲是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母亲上学时学的外语是俄语,她对苏联有非常深的情结,我是听她唱苏联歌曲长大的,所以我从小就对苏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