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2年第2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2年第2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于2015年1月正式创刊,由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指导。杂志紧密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合适的资源与平台,满足教师日常教学和提升专业素养的需求。

目录

观点·聚焦 | 让学生“不怕写”(一)

问题1:学生习作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写作方法?很多教师提出“教学生写作方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就作文教学而言,“写作方法”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先谈一个问题:“思维”能不能教?我认为“思维”没法教

观点·聚焦 | 老生常谈(中)

谈听课别当听课习以为常,训练场上会有黑马奔出;别说家门口水塘早知深浅,办公室里也会异军突起。去听别人的课,别人来听你的课,来来往往,年复一年,旨在教研花开果结,教师桑蚕化蝶。听课,捧着昨天的梦想,去寻

观点·聚焦 | 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研究(上)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编排中,第一次集中呈现了四位诗人所作的现代诗。作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特殊单元,教师应立足于大单元的视角对其进行教学研究。在我看来,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

课堂·教学 | “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教学实录

一、出示“美”字,拓展选材师:我们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围绕中心意思写”。在写作文之前,我们先玩儿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就叫作“真心话”。(生接“大冒险”)暂时没有“大冒险”,只讲真心话,你能做到讲真心话

课堂·教学 | 三味课堂:指向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

一、初读课文,读通故事师:同学们,这路边的李子随手可摘,王戎为何不取?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生读课文)师:读文言文既要读准字音,也要注意停顿。要在“谁做什么”“谁怎么样”的“谁”后面停顿,(出

课堂·教学 | 聚焦场景细节 凸显语文要素

一、谈话铺垫,导入新课1.由一段评价引出作家梁晓声:“他是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总能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他仿佛是这个时代的书记员。”2.出示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对梁晓

课堂·教学 | 《小青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猜谜语,引新课1.出示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没有腿,长大没尾巴。2.看图说话:说说青蛙长什么样子。(引导学生表述:青蛙穿着绿绿的衣裳,有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和一张大大的嘴巴,真可爱

课堂·教学 | 层级解读: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三年级下册中的《燕子》一文,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的解读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内容形象层,包括描写对象及其特征、内容整合与画面还原;二是情感内涵层,主要阐释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内

课堂·教学 | “借景抒情”教学策略探微

《祖父的园子》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通过对祖父园子里的景物,以及“我”与祖父一起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现了“我”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父深切的怀念之情

课堂·教学 |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策略的运用与研究

一、分享资料,激兴趣1.同学们,我们刚刚过了一个节,叫什么节呢?(生: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天,我们就聊聊各种各样的瓜。2.课前我们一起搜集了关于瓜的资料。你收集到了什么?预设:给瓜画了画

课堂·教学 | 《社戏》的叙事节奏及教学建议

八年级下册的《社戏》,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删去了原文中两次在北京戏园看京戏的经历,保留了童年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内容。单元导读有这样的语句——“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

课堂·教学 | 单元整组抓要素 培基固本促教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排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古诗和《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三篇课文,语言清新明丽,活泼灵动。课后小练笔、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写一写

教材·教法 | 追寻语文教学的“亲和”味

什么叫“亲和”?《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三种解释:亲切、和蔼;亲近,和合;物质之间性质相近,可以相互包容。在我看来,语文教学的“亲和”味,一方面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亲和力,用真诚和热爱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学

教材·教法 | 睿者如斯

一陈睿在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界颇有声名,她是南京市、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小学组第一名获得者,年纪轻轻的她还是南京市小学语文和小学德育的“双料优青”。这么优秀的教师,我久闻其名,却无缘相识。

教材·教法 | 试论习作教学的选材指导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习作有明确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教材·教法 | “文”“道”相生视野下的作文立意指导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文章所贵者,“道”也。从孔子的“思无邪”到扬雄、刘勰的“文从道出”“文以明道”,从韩愈、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到今

教材·教法 | 多样玩转,让成语“活”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积累、运用成语,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更好地培

教材·教法 | 多元化路径,探寻古诗文学习之幽径

一、微课环境下古诗文学习方式1.课内“微课堂”——挑战教学重难点。在白话文的教材背景下,小学生与古诗文接触得非常少。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如果仅有语言的引导和讲解,必然苍白无力。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注释、借

教材·教法 | 用“声音”感知古诗词的情感

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育人价值。如何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礼记·乐记》有言:“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声

教材·教法 | “时间差”文本教学策略研究

在散文中有一类文章具有回忆性质,情感含蓄复杂,富有人生哲理,故而较难把握,笔者把它们称作“时间差”文本。“时间差”文本之所以难讲难教,有以下原因:一是其文学深度,统编版语文课本所选课文是名家名篇,本身

课程·研究 | 儿童文化:课程建构的理念基点

18世纪的德国学者奥尔格·哈曼曾说过:“诗是人类的母语”,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文学形式。“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这是教育界耳熟能详的教育箴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都

课程·研究 | 微习作序列的构建与实践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第二、第三学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可是,每学期八篇习作的训练量却很难达到提升习作水平的目标。尤其是针对第二学段的学生,完整的篇章训练教学目标过多、难度较大,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小练笔

课程·研究 | “剪贴报本”促进低年级创意写话教学新探

创意写话是创意写作的基础,是创意写作的初级阶段。而剪贴报本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积累写话素材,淬炼写话思想,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和创意写话水平。笔者

课程·研究 | 多角度揣摩人物例谈

一、多角度揣摩人物的意义和价值1.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可以把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活动和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内涵、更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统编版教材四上第四单元的单

课程·研究 | 善问结构锚图:让儿童高阶思维自然生长

“锚图”也叫作“要点图”,是一种将学习过程中的线索、提纲、方法、策略、思路等整理成图文的工具。它以核心知识点为“锚”,对整个知识结构之“船”起定位作用。锚图的优点是:锚住要点,一图读懂。它通过架构策略

课程·研究 | 诗歌教学中问题链设计与课例研究

问题链设计就是统筹能贯穿文本全篇的环环紧扣、连续不断的链式问题的活动过程。“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困惑、有逻辑而又前后呼应、整体设计”是问题链设计的几点要素。那么,如何设计诗歌教学中的问题链呢?笔者基

评价·测试 | 高考议论文语言,要放飞思想

一、有见识,思想才能充盈文贵有“识”。见识,一是指判断及认识的能力;二是指见多识广,思维开阔。见识,就是有思想,有视野,观点深刻,见解独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识”之有无,不仅是反映作者思想

读书·视野 | 语文教学“独当之任”的内蕴解读

一、以“独当之任”重新审视“非语文”“泛语文”现象叶老的话:“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语文学科是多重属性、多种关系、多向互为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 叶老也说:“国

读书·视野 | 穿行于《我与地坛》的意象丛林

察地坛本相史铁生到过地坛的每一棵树下,走过每一块草地,见过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的地坛。与那些上下班抄近路的人们不同,他全方位无死角、全身心无杂念地观察过地坛,他熟知地坛最本真的样子,就如同丈夫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