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聚焦 | 怎样理解“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意义? 厘清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意义,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跨学科学习。一、“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跨学科学习要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结,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融
观点·聚焦 | 如何开展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 一、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内容解读1.内容中有主题,“文化自信”要培养。“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
观点·聚焦 | 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新变化? 一、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新变化要学好语文,“工夫在诗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走向“语文生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在语文课上主要是靠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习,自主性不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课堂带来
观点·聚焦 | 小学语文教学问答(四) 问题六: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后,总觉得没什么可写,脑子里空白一片,或者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要写的内容写完了。有的甚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各种教辅或者老师给出的范文。小学生
观点·聚焦 | 我的教师成长之路 我的记忆中有一条路,那是一条弯曲的小路。路面是红砖铺成的,路牙是用红砖装饰的,块块红砖一角向上,铺成三角形的样子,几个四年级的女生围坐着漫谈“理想”。那天,阳光明媚,梧桐树影婆娑,一切都在静静地诉说校
观点·聚焦 | 追求与攀登 提到特级教师,我们眼前一定会浮现出袁浩、薛法根、孙双金等众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形象,一定会想到他们高贵的品质、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想到他们关爱学生的事迹,想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是师德的
课堂·教学 | 习作“记一次游戏”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实录一、玩游戏,体会游戏乐趣师:(宣布“抢椅子”游戏规则,略。)游戏即将开始了,此时你的心情如何?我来随机采访几位同学。生:我挺紧张的。我担心抢不到椅子而被淘汰。(其余生答略)师:接下来,我们要开
课堂·教学 | 开发“微课程”培养想象力 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的想象力从初级想象向高级想象纵向递进,对学生学习、成长有积极意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设计教学活动,系统变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
课堂·教学 | 架设语文学习由浅入深的“桥”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看到纸的背面”?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充分地挖掘文本人文内涵,深层次地感悟语言文字,将语文学习
课堂·教学 | 小题大“做”,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一、借课后习题,做实“朗读”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大自然的声音》课后习题第一题明确指出了学生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等策略来落实
课堂·教学 | 注入时代气息 抒写个性文章 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时”对于学生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切,应该让自己的文章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精神,这才能
课堂·教学 | 习作“这儿真美”教学例谈 习作教学应该基于课标的要求,面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重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思维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乐意写”“会选材”和“会描写”的
课堂·教学 | 关注文本留白 夯实语文素养 许多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往往只从文字解读文字,甚至另外寻找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却忽视了利用课文中的留白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语言交流。如果教师能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课文中的留白之处,一是让学生感
课堂·教学 | 班级立体化阅读的创新实践 一、“点”:采花酿蜜,汇聚丰富的源头活水1.“采花”分享,激发对积累的兴趣。我们班级每天进行“两词一句”的积累,即每天积累两个词语和一个句子。学生按学号轮流做“采花的小蜜蜂”,把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
课堂·教学 |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作业方法探索 一、从“读”做起,变课内巩固为课外拓展1.倡导“听读”。“听读”是母语学习最本真的方式之一,也是唤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与课文进行初次“亲密接触”时,让学生听听录音或名家的范读,这样,不认
课堂·教学 | 建筑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思考 遍寻教材中和建筑有关联的阅读线索,中年级已经出现了《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芙蓉楼送辛渐》,铺垫了建筑主题的阅读基础。以四年级下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为例,诗中所述的芙蓉楼在镇江,依山傍水,
课堂·教学 | 课外阅读:让每一位学生在场 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阅读月”读书活动。阅读月的第一周,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但是,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一切都十分随意。“阅读月”的第二周,教师给学生推
课堂·教学 | 利用图画书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中提出:“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课堂·教学 | 给想象插上一双翅膀 想象力对于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一、丰富知识,储备想象材料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新形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大量的直
课堂·教学 | 试论以任务情境推动整本书阅读 一、任务情境设计:阅读和想象齐飞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笔者根据《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内容,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情境:(1)我们要为尼摩船长建造一座“海底旅行纪念馆”,首先需要
教材·教法 | 把握特质,依托文字,心性融通 一节好的课,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发现了文字,文字又启迪了心灵……始于喜悦,终于智慧。历经一个多月准备的省赛课结束了。曾经的煎熬和焦虑,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收获。这段时间,我共试教十
教材·教法 | 笃行,诠释“热爱” 我清晰地记得,十多年前的一天,一位面容清秀、恬静可人的姑娘坐在我教室的后面,她就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习老师王景辉。她安安静静地听课,迫不及待地请教,一丝不苟地记录—— 那时我就笃定,她会成长为一位出
教材·教法 | 四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则是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
教材·教法 | 以“趣”为经 以“读”为纬 文言文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练,浅显易懂,意蕴深厚,富有情趣。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给小语教学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新途径。但是,文言文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想教好文言文
教材·教法 | 精心设计,让后进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一、提供适当机会,逐步培养自信后进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普遍缺乏自信,教师心中时刻要想着他们,为他们设计适合的课堂学习活动,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自信心。如在
教材·教法 | “交际语境写作”理念观照下的写作实践 一、唤醒生活,点燃思维每个学生的生活,看似大同小异,但并不是复制粘贴的。写作,就是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思考眼前的生活。学生抓起笔写文章时,总觉得自己每天的生活单调,无话可写,无物可说。这时,教师就要给
教材·教法 | 于对比处见真章 一、弱与强:猫与人的对比文章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我”家养的几只猫共同的命运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而后依次叙述了三只猫亡失的经过。第一只猫“不知怎地”突然身体消瘦、毛色污涩、性情渐懒,最终死去。想来
课程·研究 | 小学文言文教学路径探微 长久以来,文言文因其特别的文体格式、久远时代造成的隔膜使得部分师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讲代悟,学生长期接受背诵、默写的机械式训练,较难体会文言文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笔者以四年级上册
课程·研究 | 活动化习作:想象作文教学的样态革新 一、多维度联结,激活想象因子想象习作需要学生依托生活经验,借助语言文字,将大脑中想象出来的抽象画面清晰化、具体化。基于活动的习作教学强调互动与实践。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进行多个维度的研究,只有从学
课程·研究 | 关注练习设计,提升学生言语能力 一、设计在主旨处,让练习助推学生向内认知文本内容往往包含很多核心元素,而这些元素往往又指向文章主旨。文本的关键词,首段、尾段,各段的起句和尾句,以及文中的一些提示语、过渡句、特殊句式都是我们开启文章的
课程·研究 | “解放”学生 重构生本课堂 教师应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中,笔者引入陶行知先生
课程·研究 |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一书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提出了“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平等与自由”“教学做合一”“在劳力
课程·研究 | 运用任务式阅读方法解读文学形象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驱动性问题为统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公开的成果为目标,将学习置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教学模式。任务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体、更系统,使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模
评价·测试 | “双减”政策观照下的“减负”与“增效”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课堂建设,以“求真”的理念建构健康的教育生态,将“双减”工作纳入生态圈,形成课前、课时、课后一体化的教学思路,使课后延时服务有效融入教学体系。在“减负”和“增效”上寻求突破,优化质
评价·测试 | “套路”的歧途 一、对一个“答案”的解读2022年新高考语文Ⅰ卷第9题的文学类文本取材于冯至的小说《伍子胥》的节选《江上》。这篇小说是对伍子胥传说故事的改写,主要叙写了伍子胥从楚国逃亡至吴国的经历,突出了他在逃亡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