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专家思维”进入我们的视线。“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到底什么是专家思维?简要地说就是专家在特定的领域的拥有海量的知识,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够顺畅提取并创造性
理论 | 对“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解读与创设 学习情境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重视。对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该如何解读与创设?如何为语文学习任务群服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学习情境设计的价值追求——真实
理论 | 层级解读理论下审美阅读的进阶路径 教材体裁众多,散文是最常见的一种,不同文体的文本应有不同的价值定位。2022年版课标把“审美素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因而,如何利用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特质,加强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特别值得
理论 | 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化实施的路径 2022年版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由此,基于项目学习的单元整体教学成为落地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因为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借助多种资源与方法,围绕驱动性
理论 |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整本书阅读”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也是教材“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在陪伴儿童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教得“困”,学生读得“累”。下面,笔者以
理论 | 跨学科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的重构 2022年版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从国家课程设置的宏观视角,强化课程之间的融通和聚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下资源逼仄、思维缺乏联动的弊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提炼、资源统整、
理论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表达自己独特的
理论 |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长周期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整体视域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长周期的学习探究活动,以此发挥语文课程的综合功能。所谓长周期作业,是指教师以单元核心作为出发点,以问题、项目或表现性任务为载体,
理论 | “跨界”融合 “创编”启智 单元作业以教材的单元主题、学习内容为基点,从整体上系统设置单元作业目标,统筹安排作业内容、学习进程及评价方式,增强了课时作业内容之间的关联,避免了内容零碎、重复练习等问题。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化落实,
理论 | 情境式单元作业设计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求,强调了情境与语文课程的内在联系,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业是教学过程
理论 | 微专题:探索单元教学的新思路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语文教育界对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探索从未停止。为了呼应数年一次的课标修订、教材改版的要求,各种前沿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如“大单元”“大概
理论 | 创设微专题情境任务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中指
理论 | 对一年级微专题构建的探索 一年级的学生因学龄低,基础薄弱,思维单一,学前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入学后,会在学业表现上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无论是知识点的横向梳理,还是知识点的纵向探究,他们的能力都尚未入轨。微专题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
理论 | 聚焦“成长”,思辨阅读 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笔者参考单元阅读教学特点,设计“聚焦‘成长’,思辨阅读”微专
理论 | 基于教育戏剧范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微专题实践 课标在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板块中要求学生“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指出第一学段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理论 | 聚焦童话写作的微专题教学探索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童话”的定义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内容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
理论 | 整本书阅读微专题教学评价的设计策略 课标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注意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当前,整本书阅读评价形式较单调,基于此,需落实评价体系对整
教学 |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教学 | 趣读 品读 想象 《坐井观天》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通过青蛙与小鸟的对话来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全面地看待问题”。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读好青蛙与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
教学 | 化难为易,循序渐进 写话是习作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习作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课标在“学段要求”中对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对于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是写话的重要形
教学 | 以“评”促“学”在习作指导中的运用 在一般的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学生习作选材、建构、表达的思考与探究上。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往往以精批细改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誊写稿进行细致修改,给予学生书面反馈。然而,学生更重视习作的分数
教学 | 教材习作支架梳理与运用策略 教材在习作内容的编排上特点突出,每次习作都给学生提供了写法上的支持,有的是例文,有的是写法提示,有的是写作思路的指导。其实,提供的“例文”“写法”“写作思路”等,就是习作支架。一、教材中习作支架的类型
教学 | 读写融合:儿童诗教学的应然之举 儿童诗读写融合就是把儿童诗阅读和创作结合起来教学,是顺应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儿童诗,语言优美,句式简单,内容贴近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儿童诗的
教学 | 聚焦中心句,进阶乐表达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基于小学语文教材,聚焦中心句,逐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表达。一、
教学 | 立足单元整体,提升学生素养 《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这个故事虽然不足四百字,但把事情的起
教学 | 乘着想象翅膀,游历童话王国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丰富的想象和对比的表达手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关注课文中人
教学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现代诗教学策略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现代诗,第一篇课文以“母亲”和“自然”为中心意象选编了冰心的《短诗三首》,展现了现代诗语言表达独特、情感丰富饱满、想象新颖奇妙等特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征,体会诗歌的
教学 | 高年级咏物诗的教学定位与实施策略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化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诗歌类型。统编本教材在高年级就编排了咏物诗主题体系。2022年版课标将这一类型古诗的目标定位为:“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教法 | 微戏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言文是中华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经历时间长河淘洗所留下的文化宝藏,学习文言文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也是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积累语言文字知识的有效方式。为了加强传统文化
教法 | “泡泡提示语”的运用策略 “泡泡提示语”作为教材助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简洁、生动的形式,丰富、充实的内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灵活的途径。它能够提示学习重点,引导思维方式,拓宽想象空间,是一种便捷的助学工具。教师应当
教法 | 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语文要素的落实 五年级下册《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该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编者将文章选入教材时对每一篇文章的功能都进
教法 | “入境”: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路径 教材中选编了许多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主要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及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与重要事件的相关作品。编者选编这些作品入教材的目的是为了
教法 |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探索 教材编入了较多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精神。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教学方
教法 | 学习思维方式 培养思维能力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总目标”中指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