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真的容易识别吗

作者: 褚万立

压疮,真的容易识别吗0

流言:压疮(俗称“褥疮”)只会出现在久病卧床的老年人身上,而且很容易识别。

压疮,古时称“席疮”,老百姓俗称“褥疮”,目前专业名称为“压力性损伤”。它是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的皮肤和/ 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突出部位。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褥疮,是因为其常发生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也就是“久卧席褥而生”。压疮就如同挥之不散的阴压疮,真的容易识别吗文◎褚万立久病卧床的老年人确实是压疮的主要患者群,但即使短时间卧床、坐轮椅或者佩戴支具时护理不当,普通患者同样也可以出现压疮。影潜伏在这些患者身旁,一旦发生,就可能进一步恶化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其实,它影响的人群并不限于此。

年轻人不是压疮“绝缘体”

曾经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妈妈因为臀部皮肤破溃来就诊。她刚刚生过小宝宝,还在坐月子,为了哺乳方便,长期保持坐卧位,结果被诊断为坐骨结节处的3 度压疮,需要长时间换药或手术治疗。

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却不少见。一些患者可能只是因为骨折、脑梗死、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短时间卧床,结果由于护理不当,很快就出现了压疮。佩戴不合适的石膏、夹板等支具,也可能导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

因此,压疮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认识它、了解它。

压疮的早期识别和好发部位

压疮早期最常见症状是局部红斑,如果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就可能是1 度压疮了,要尽快去专科就诊。

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压力从表层皮肤向深层肌肉传导有一个逐渐集中、放大的过程,肌肉等深层组织承受的压力最大,而肌肉对压力的耐受性相对更差,因而典型的压疮会先出现深部组织坏死, 一旦皮肤出现溃疡,压疮就已经很深,范围也很大了。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其他一些早期症状,比如局部出现硬结、红肿、皮肤温度增高等。如果局部触及有波动感,像皮下有水囊一样,要考虑局部脓肿的可能,应尽快就诊处理,因为压疮的最大危害是感染。除了局部,感染还可能向周围或深部蔓延,导致骨髓炎、坏死性筋膜炎,甚至脓毒症(俗称“败血症”)等。

压疮一般出现在既有骨骼突出,又缺乏脂肪、肌肉保护的地方。当人处在不同体位时,身体表面受压的部位不同,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也不尽相同。患者在仰卧位时,压疮最容易发生在枕骨(后脑勺)、骶尾部(“尾巴根”上方)及足跟等处。在侧卧位时,压疮容易发生在耳廓、髋骨(俗称“胯部”)、膝盖外侧、脚的外踝等处。患者处在坐位时,压疮容易发生在坐骨结节处。

减压、多动是压疮预防核心

压疮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这些外力包括压力、剪切力还有摩擦力压疮的预防就是想办法减小这些外力并缩短它们的作用时间。

秘诀1 :挑床垫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支撑设备来分散外力,常见的设备是气垫床、空气流动床(悬浮床)。就减少摩擦力而言,目前建议穿着或垫用丝质面料,这些面料的摩擦力更小。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目前不再建议使用橡胶垫圈等减压设备,因为这会更明显地压迫垫圈下方的组织,阻断流向创面的血流,反而不利于压疮预防。

秘诀2 :摆姿势

我们可以通过合适的体位来分散外力。比如仰卧位时身体和床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压力就容易分散。一般建议坐卧位时,抬高患者床头不超过30°,侧卧位也尽量选择30°侧卧位。足跟其实是经常出现压疮的部位,在卧位时可以使用托起装置来解除足跟部的压力。

秘诀3 :换体位

减少外力作用时间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翻身,这样可以使身体受压的部位得到暂时的休息。一般建议最少2小时翻身一次,如果是皮肤质地差、骨质突出特别明显的患者,翻身频率可适当增加到1 小时翻身1 次。对于坐轮椅的患者,一般建议每次坐轮椅不超过2 小时。

日常护理两个重点要掌握

很多医院设立了创面修复专科,可以为压疮患者提供规范救治。此外,患者家属也要从以下两点积极做好日常皮肤护理。

第一是大小便管理。不少压疮患者同时存在大小便失禁,这是压疮的重要“帮凶”。大小便会直接刺激、损伤皮肤,减弱皮肤的保护能力并污染创面。因而,患者排泄大小便后,护理人员要及时清洁,并使用清水、中性清洁剂清洁皮肤。

第二是皮肤护理。压疮患者的皮肤要尽量保持相对水润的状态,如果过于干燥,可能导致皮肤皴裂,但过于潮湿,也可能导致皮肤浸渍。干燥者可适量使用保湿乳液,潮湿者可使用吸水的护垫、内裤保护皮肤,同时可使皮肤每隔一段时间就短暂暴露在空气中。

在门诊还经常有家属询问:“我帮他按摩按摩改善一下血运,是不是对压疮有好处?”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按摩或用力擦洗已经发生压疮或有压疮风险的皮肤,可能会形成局部的剪切力,增加压疮发生和加重的风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