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40岁,就要做胃肠镜吗
作者: 陈熙 李杨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增高。如今,有不少人对胃肠道疾病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没有任何症状就是没病。其实,早期消化道肿瘤常无明显的症状,而这种“无症状”正是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一大特点。那么,如何早点发现胃肠道疾病呢?胃肠镜检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何要做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胃肠道疾病诊疗手段。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胃癌、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人群胃癌、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尤其是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从腺瘤到癌的特点。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 ~ 10 年,这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窗口。
此外,胃癌和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早期肿瘤和晚期肿瘤的预后差别极大,这就更强调了胃肠镜筛查的重要性。请大家记住,不能因为没有症状而忽视胃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要重视疾病早筛
胃肠道肿瘤高危人群的胃肠镜检查,不仅能早期发现、诊断疾病,还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胃癌高风险人群
年龄超过45 岁,同时存在以下情况的人群被视为高风险人群,推荐接受胃镜筛查。
1. 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
2.Hp(幽门螺杆菌)感染。
3.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 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一级亲属指的是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

5.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常吃高盐和腌制食物、吸烟、重度饮酒等)。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即为高危人群:年龄超过40 岁,合并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符合以下任意两项也被视为高危人群: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慢性阑尾炎史。
2023 年专家们达成共识,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长期吸烟、肥胖、大量饮酒、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家族史、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建议这些人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是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金标准。
40岁是结肠镜筛查起始年龄
在一些欧美国家以及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的省份,胃肠镜检查已纳入5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项目。不过,我国人口基数大,同时还处于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综合考虑成本效益比,适当延后筛查的起始年龄可能更为合理。
目前,我国的胃癌筛查早诊早治指南将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自40 岁修订为45 岁。普通人群的结肠镜筛查起始年龄则为40 岁。对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年龄及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及危险因素种类个体化评估。
胃肠镜检查是安全的
胃肠镜检查本质上是一种内窥镜检查。医生将内窥镜(一个柔软的管状设备),从受检者口腔或肛门,置入胃内或肠道,直接观察患者的胃黏膜和肠黏膜,如有必要,还可同时夹取可疑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做常规胃肠镜检查时,受检者一般会有恶心、反胃以及不同程度的腹痛等症状,但基本都能耐受。
目前,半数以上的受检者会选择无痛胃肠镜检查。即在进行胃肠镜操作时,麻醉医生全程在场,通过静脉少量使用一些短效镇静剂或者麻醉药,使受检者进入睡眠状态。受检者在检查期间无恶心、疼痛等感觉。检查完成后约5 分钟,受检者即可苏醒。再观察半小时左右,受检者即可离开医院。
有些人觉得胃肠镜检查不太安全。其实,任何一项医疗操作都存在并发症发生风险,胃肠镜检查也不例外。但总体来看,胃肠镜检查是相对安全的。其并发症主要包括可能的出血、感染或者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消化道穿孔。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药物过敏或者麻醉相关风险也是存在的。然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这些并发症的出现风险是极低的,且通常可通过规范操作和护理来有效控制。
小贴士
胃肠镜检查前的准备
第一步:到消化科门诊评估有无胃肠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申请无痛检查者还须去麻醉科门诊评估是否有麻醉风险。
第二步:预约检查时间。
第三步:胃镜检查前停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5 ~ 7 天,检查前禁食8 ~ 12 小时即可;做肠镜前要遵医嘱服用清肠药物。
第四步:正式接受胃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