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 宝宝健康的“晴雨表”
作者: 王纳大便是判断身体状况的一个重要信息。由于年龄、喂养方式、饮食、排便习惯的不同,宝宝每天排便的次数、性质、气味也有所不同。宝宝年幼,通常不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而大便就是宝宝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便,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
健康的大便什么样
健康宝宝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排便通畅,成形不干燥,色黄质软如香蕉样,内无脓血、黏液及不消化的食物。
不同喂养方式 大便有不同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
颜色:呈黄色或有点发绿。
性状:新生儿的便便可能很稀,随月龄增长,慢慢变稠、变均匀,如糊状或凝乳状,或有小米样的颗粒。
气味:有股酸味。
次数:新生儿每天排便6 ~ 7 次,甚至更多。
奶粉喂养的宝宝
颜色:呈深黄色,若奶粉含铁量高,则可能呈绿色。
性状:比母乳喂养的宝宝的便便干燥,质地较硬,基本成形,为条状。
气味:无明显气味或略带臭味。
次数:一般每天排便1 ~ 4 次,大便次数随月龄增加而减少。
混合喂养的宝宝
颜色、性状、次数都介于喝母乳和配方奶的宝宝之间。
添加辅食后的宝宝
颜色:一般呈绿色或黄色,但有时也会因为吃的食物的颜色不同而出现其他颜色。例如,吃了绿叶菜后可能是绿色,吃了胡萝卜后就呈红色。
性状:便便开始转变成固体状,多为条状。
气味:因摄入了含糖分、蛋白质、脂肪等成分的食物,味道相对较臭。
次数:一般1 ~ 2 天一次,偶尔3天一次。
宝宝为什么容易出现大便异常
小儿生长迅速、发育快、营养需求高,又处于乳类喂养并逐步添加辅食的阶段,但其“脾常不足”,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饮食稍有不当、不洁,就容易导致脾胃紊乱,出现大便改变。
如何通过大便辨健康
大便干结
大便干结是体内热盛的表现,常见排便次数明显减少,2 ~ 3 天或更长时间一次,粪质干硬。长期便秘易造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口臭等。
平时要给宝宝多喝水以补充体内水分,添加辅食的宝宝应多吃青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促进肠道蠕动排便。此外,顺时针按摩腹部也可以起到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大便干结严重者应使用开塞露或乳果糖通便。
大便秽臭、黏腻
大便秽臭、黏腻跟积食相关,食物停滞于中焦,湿邪蕴于肠道。积食往往会伴有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腹胀、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甚至引起发热。平时应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大便清谷、量多、有奶瓣
大便清谷意思是便便呈清水样,这说明吃进去的食物没有被充分吸收就被排出,多是因为脾肾阳虚,火不暖土,不固摄水谷精微,不能腐熟水谷所致。大便量多也是这个原因。饮食上多吃温热食物,少吃寒凉食物,注重腹部保暖。要注意,部分患儿大便夹有奶瓣属于正常的排便。
大便泡沫
泡沫状大便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多是由于外感风寒引起。所以,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宝宝的保暖,避免受凉。
大便黏冻/ 脓血
大便呈黏冻状或大便中有脓状物质、红色血量覆盖,并伴有腹痛,可能是痢疾,多由于食入之物不洁等所致,这时应及时就诊。
果酱样大便
大便呈红色果酱样,可能是肠套叠,应及时就诊。
蛋花样大便
便便像水状,形似蛋花汤。秋季为蛋花样大便的高发期,一般是肠道感染轮状病毒引起的。
大便颜色识别
绿色便便:吃的食物太多太杂,或食入过多的绿色食物等,出现积食、蛋白质消化不良,导致大便颜色偏绿。
血丝便便:大便表面含有血丝或大便中混杂血丝,可能是肛裂、肠道感染等引起的,应及时就诊。
暗红色便便:肠道内有不正常的出血,可能是肠套叠、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引起的,应及时就医。
黑色便便:首先排除因口服补铁剂或宝妈乳头皲裂出血喂奶等情况,若宝宝出现黑色便,并伴有吃奶少、精神不佳等,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需及时就医。
灰白色便便:高度考虑是否为胆道堵塞,应及时就诊。
大便异常都要就医吗
当大便中出现黏液、脓血次数增多,或大便稀薄如水、尿液明显减少,又或出现黑色、灰白色改变时,应及时就医,留取大便送检。
大便送检要求:使用一次性、无渗漏、有盖、无污染的干净容器,选择含异常成分的粪便,外观颜色无异常的粪便则从其表面、深处及末端等多处采集。一般需要采集3 ~ 5 克粪便,并在2 小时内送到医院进行化验。
通过大便可以观察宝宝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干预治疗。但需要提醒的是,不管宝宝是不是“香蕉”便便,都不能单从便便情况来判断宝宝是否生病。便便只是宝宝健康的预警信息,具体还需要结合精神状态、睡眠、饮食等综合判断宝宝的健康情况。
本栏目特约上海儿童营养中心专家支持。上海儿童营养中心由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创始人、中国第一所儿童营养研究室创始人苏祖斐创办,联合国“每个妇女 每个儿童”中国合作伙伴网络成员,李先念亲笔题名。